发信人: marco_0708(无限透明的蓝色)
整理人: znevar(2003-09-11 13:29:09), 站内信件
|
一眼就捕捉到了文月柔,真人比屏幕上漂亮,有些内向,怯生生的,还有一些其他的感觉,让我想起了上个周日看《中意无罪》时坐在旁边的那个女孩,那个文字和样子一样清新美丽的女孩,想到这里,我不禁回头看了看坐满人的大厅,除了坐在前排的connor,没有见到其它熟悉的面容,忽然间觉得有些失落。
陈建德剪了很短很短的头发,与照片相比显得年轻和handsome,如果不是和文月柔一起我想恐怕自己不会认出他来。能和陈建德面对面讨论他那部《中意无罪》恐怕是这次影像交流周的意外收获,不过同样是由于碟片质量的《我的朋友苏》则没这样的好运了。
之前放映的两场《我的冬日旅程》和《打尸嗌》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中包含了对古典音乐、文化、诗歌和历史等的感悟,非常文艺,对字幕和导演心境了解都比较吃力(因为我对古典音乐等片中涉及的东西一向不感冒);《打》则没有一句对白,完全靠光与影、声响的交替来表达故事的情节,免去了看英文字幕的辛苦,但看起来依然不轻松,有时候声音和图象比文字更加抽象难理解。
看电影和在家看碟除了气氛感受不同之外,最大的区别就是精神集中力的问题。在家里可以去厕所、喝口茶或是讲个电话,一个"pause"键就解决了一切,看到不明白的还可以倒回去看到明白为止。而在电影院则完全没有了这些方便,而一个星期20部艺术片的影展更可以说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反复折磨,还要加上工作的压力和赶时间的忙碌,“痛并快乐着”,只能用齐秦的歌来形容这些感受。
14部电影,2部中途退场的片子,3部因为时间关系和1部由于碟片关系没能看到的作品,就是这次自己的旅程。回想起来,最喜欢的还是那部《极乐森林》,其次的是《艾迪》和《右手入眠》,其实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同,对每部电影的喜爱和理解也不同。临退场的时候听主办单位的人说明年2月还有类似的活动,应该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吧。
走的时候又遇到了暴雨,没有穿雨衣,开摩托回到家时全身都湿透了,早上看报纸是都市报头版就是昨夜绚丽的闪电,可惜我没有看到,偶而淋一下雨其实是很畅快的一件事情。
附:陈建德正在筹拍下一部作品,感觉他的人还是很有意思的,附上他的mail,喜欢《中意无罪》的可以写信给他。
[email protected]
----
若这一刻我竟严重痴呆,根本不需要被爱,永远在床上发梦,余生都不会再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