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nbird(淡泊鸟)
整理人: icecream(2003-10-08 05:56:44), 站内信件
|
爷爷*月饼*桂花
爷爷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小时因为还算活泼聪明,常被老师编排唱歌表演,因此学了不少歌。每每中秋近时,我会想起这歌,原歌应该是首革命歌曲,而我却只记得这一句了。
从未曾见过爷爷,他在父母结婚前就已过世。小时不谙世事,过节团圆只知玩耍。后来懂事了,学了这歌,就去问奶奶:“人家小朋友有爷爷打月饼吃,我爷爷为何不来?”奶奶只是说了句:爷爷是好人。就已垂首拭泪。一旁的父母早把我拉了去。
渐渐也听了些爷爷的事。爷爷两兄弟早年在旧上海谋生,凭着识些字和会打算盘,谋得一掌柜的职位。在兵荒马乱,鱼龙混杂的上海滩历经艰辛,据说数次与洋兵土匪周旋,也险些遭了黄金龙,杜月笙手下的毒手。我见过一本爷爷留下的帐本,蓝布封面,黄页红格,竖排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写着名姓,下面是帐目数字,尾处是何年何月何事。爷爷的聪明常听人提起,而奇的是爷爷不但唱得一口好曲,竟然绣得一手好女红。保存下来的是一条床帏,上面绣着荷塘清月,一双鸳鸯戏绿波,惟妙惟肖,景物生趣。这床帏一直挂在奶奶床上,直到去年老人去世。
又近中秋团圆夜,我再不能缠着奶奶问爷爷。耳边响起“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而思念的不只是爷爷。。。。。。
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小时常以为这“打月饼”是“买月饼”的意思。后来去乡下见人做月饼,才知真是“打”月饼。原来先要让木匠用长条木块凿个模子,模子上有圆形洞,里面凿上“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之类的吉祥图案和文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祈盼丰收、幸福。和了面团,放上馅,往模子里一按,然后在锅里蒸熟,再拿出来照桌子上一打,香喷喷的月饼就打出来了。
石堆森林长大的如我,何时见过这个,看得呆时,愣是软泡硬磨向人讨了收藏。现在的小朋友只怕以为是古董了。
记得那时,月饼只有豆沙,杂果等很少几种,平时也很少见。更小时依稀记得,要拿着粮票论斤买。因为喜欢吃甜食,常常中秋未到就缠着母亲要。倒也年年未落下,因为父母的单位有得发。那时吃得是有滋有味的,好吃的东东实在不多。
到得大些时,中秋节的月饼花样越来越多,风味有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厦门的“庆兰月饼”、 福州的“五仁月饼”、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饼、哈尔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扬州的“黑麻月 饼”、绍兴的“干菜月饼”、北京的“稻香村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等。款式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若 按原料、制法等分,则除传统的酥皮月饼外,还有果蔬月饼、冰皮月饼、酥皮月饼、茶叶月饼、 椰奶月饼、海味月饼、药膳月饼、音乐月饼、迷你月饼等。还有儿童喜食的像形月饼,如猪仔饼、 狮子饼等。
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别的好吃的。可这时我们早已吃腻了,见到月饼就头痛。行伍出身的父亲于是拿出“纪律”:一人一月饼,不许浪费。逼的我有次躲在学校吃了几天食堂。于是后来,到得中秋家宴时只拿一个月饼,切成几瓣摆到碟中,吃不吃随意,意思到了就行。
及至我也有月饼发时,月饼已只是送礼的礼品。日子好了天天像过节,口味选择也更多,月饼再不尝一口。去年,与友人商量留了一盒上好的冰皮月饼,倒底还是放得变了味。
以至于弟也工作后,一家人天南地北的,中秋时也只是通个电话报个平安了。
桂花
九里飘香八月开。桂花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仲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桂花开时,花不争艳,可却香甜扑鼻,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读书时,学校后面有几排桂花树。每每此时开窗,真是“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书也读得顺畅了好多。有时,放了学便与同学进得树林,捎带着一瓶桂花酒,学着古人的样,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不胜写意。
若是下起细雨,则是另一番景。携友人的手,任其香风沐雨。口里只是吟些:“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之类
终于有一日,醉倒在桂花林中,朦胧中只嫦娥翩翩舞。。。。。
一直到现在,不论何地何时,只要闻着那桂花香,我总是心旷神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