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rlingo(雪铁龙)
整理人: ccu13650(2003-10-02 12:23:00), 站内信件
|
外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的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生,90年就到了德国,读书,工作,结婚,到现在十几年了。她说:刚来的几年经常想家,也很矛盾,觉得自己夹在两个文化之间,无所适从。可是如今,看书看杂志都是德文的居多:因为中文书的题目已经很难引起共鸣。专业书中文的干脆就看不懂(在德国她学的是计算机),加上工作繁忙,还要照顾孩子家务,也没有时间去思乡了,甚至对中国文化的怀念也越来越淡。她的先生也是中国人,两个人有时候谈话自然就转成了德语。在交朋友方面,他们并不刻意结交中国同胞--当然也不排斥。可是他们千方百计地送自己的孩子去中文学校学习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这其实也就是他们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一点坚持吧。
同村住的中国家庭,男方是个中国人,80年代末公派到德国留学,后来留了下来,还认了对没有子女的德国夫妻做养父母。6年前回国娶了位中国太太。这对夫妻非常有意思,两个人做起事来都是一个劲地模仿本地人,但是骨子里又十分地中国化--尤其是那位太太。她一边对村里的德国婆娘感到愤然,因为她们竟然看不起她,其实她,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才不屑于跟这帮人为伍!另一边,如果说到中国人,她又十分地不屑--即使对方的学历和她相当,甚至高过她,因为这些中国人没有接受德国文化的熏陶,说话大声,行止粗陋,很让她丢脸。当然她也跟我老婆有来往,但是多半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房子有多差,花园有多乱,我老婆30几岁穿条紧身牛仔裤有多不合时宜...有一次听到她跟个德国人谈论中国文化,心里十分惶然:原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此,换个人,就可以换种说法啊!
我老婆有帮朋友,都是“ 嫁过来”的,以前在国内也属于白领一族。到了德国,因为大部份学的文科,加上孩子家务一大堆,找工作不容易。但是这些人里面也有分别:有的就安于平淡,相夫教子;有的不甘心,抽空读点书,找点事。因为伴侣是本地人,对本地的人文了解更直接,也更容易进入当地的社交圈。但是另一方面,她们大部份都是30岁左右才定居异乡,文化定位比较厉害,困惑也更深些。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以前学的是英文,到了德国好多年,拒绝学习德文--因为那是个乡下人的语言,而且根本德国就没有文化--在家里用英文写小说。我只有真心希望这位女士有朝一日写成一本畅销书,可以有能力移居她神往的文化之邦。
当然在德国的中国人远不止这么些,比如有以前的坐台小姐嫁过来的,也有借留学过来打工的,更有就是开餐馆,中医诊所什么的,不过这些人我认识不多,不敢妄言。
有人说出国不好,千辛万苦打江山还要遭受文化定位的折磨。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说打江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辛苦的。人生到30岁上下,总要慢慢承受责任和生活的担子--这担子在哪里都是不轻。鱼和熊掌,既然做了选择,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与其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倒不如好好细细品味属于自己的一份。再说如今什么年头了?实在想家的时候飞机票也不是贵得那么厉害!被异国文化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上网笑笑骂骂几句好了,老哭丧个脸的到底管什么用,又到底算个啥?
---- ich sage du sagst er sagt ihr sagt sie sag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