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__jun(杨逍)
整理人: icecream(2003-09-06 14:24:50), 站内信件
|
第一次去星巴克,是在台湾的一个作咖啡的朋友的要求下去的,因为他想要告诉我什么事咖啡屋这个概念。于是在二十九日晚上九点三十多去了好世界广场的广州第一家的星巴克分店。
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在台湾被统一集团以三亿购买了台湾地区经营权的咖啡屋的装潢事何其的简单明快,而人潮是何其的拥挤。我询问台湾的朋友,似乎没有位置了,看来妖等位置,他说:“你还事首先想一下是不是在这里陪我买咖啡的好些了”,我甚为诧异,为什么事买咖啡?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原来,这里的咖啡是需要自己的首先去结帐,然后自己拿着票据去领咖啡,然后是自己拿着咖啡找地方,假如还有地方的给你坐下的话,没有座位的时候,对不起,请拿着你的星巴克全球统一标准的咖啡自己找地方喝你的咖啡吧。
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至少在我的印象里,咖啡厅的服务事无微不至的,甚至是典雅的,而,我无法想象拿着一杯咖啡在大街上走着的感受会是如何,假如拿着的是一杯茶或者一杯水,那么,会不会我不会觉得诧异呢?
于是在热闹的环境里甚至是吵杂的环境下,我和朋友喝着来自星巴克的冰拿铁,咖啡的感觉比较舒服。口感是以前一直不曾理解的那种,那种纯粹的咖啡的感受。
昨天,又叫上另外的一个朋友和她的男友,先是去了曼罗的一家小的咖啡馆喝了,接着打车前往星巴克,在车上,我问她的男友,你认为的咖啡馆是什么模式的?他傻傻的告诉我:“宽敞,灯光恍惚,服务生都长的比较漂亮,那里的餐具都会很精致,里面说话的人很典雅,总之是一个适宜安静的享受一个晚上或者下午的地方,而那里的咖啡是苦涩的,是可以提神的。”
到了星巴克已经十点多了,还是很多人在,还是吵闹的环境,而我对我的朋友的男友说:“去吧,排队去吧,我们在楼上,拿了咖啡呢酒上来找我们吧。”他摸着自己的脑勺发呆。
我们在二楼的那间包厢里发现了三个空的位置,上帝,感谢你不需要我拿着咖啡在街上喝。这张桌子已经有另外的三个人在喝着咖啡喝持着咖啡点。另外的三个桌子已经有了很多人,基本上都在大声的说笑着,尤其是对面的一张桌子,一个似乎是新生代的年亲人在以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说着话。
还是星巴克全球统一的口味,这次是热的拿铁。咖啡味道更加的浓郁,朋友的男友说,想不到这样的咖啡馆,这样的款客之道,但是咖啡确实不错,而,前一杯的曼罗和这里的感觉是一样的。
味蕾不会欺骗人。而感觉会欺骗人。
忽然明白了,其实星巴克广州旗舰店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做一个观念的尝试。国内的大多数人认为的咖啡馆又实际上有多少家在经营着咖啡呢?扬州炒饭,铁板牛排,水果沙律,OK,实际上我们在上岛和名典喝得是咖啡还是气氛?
而在欧美,台湾,日本星罗棋布的咖啡屋,请记着:是咖啡屋而不是咖啡厅,他们所构建的感受就是:我所提供的不是环境而是咖啡,咖啡是主营的,不是附加的。
星巴克这次的广州店的最大的举措是,没有再度的如在上海或者北京或者深圳那样姑息我们的上帝,而是希望把星巴克的那种极端的咖啡观点引进来。
是不是喝咖啡必须要大玻璃窗遥望着人流车流?是不是喝咖啡就必须要在深陷的沙发上发呆一个下午?是不是喝咖啡就是一定要有抒情的音乐?是不是喝咖啡就必须是保姆一样的贴身服务?
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国人观点误区:咖啡屋不是西餐厅。
而我们常常这样的认为,喝咖啡是小资,记住,咖啡不是小资的代言人,情调不是咖啡本身。咖啡作为一种有着独特韵味的饮料,在西方国家或者受西方国家生活习惯影响的咖啡消费大国里,咖啡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饮料。喝咖啡就像我们这里的喝黄老吉一样的简单的事情。是一种需求性的享受而不是一种感觉性的享受,这个就是区别。
星巴克这次在广州所掀起的国人固化思维传统模式的颠覆,可以比作流行快餐式文化的首席代表麦当劳,当年国人又是如何的看待这样的一个新生事物的?我想,不需要很久,这次中国咖啡屋革命的成果将会显见在各位喜欢咖啡这种饮料的朋友的面前。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星巴克观点,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 一个好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