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eel-shots(steel-shots)
整理人: aiyouhe(2003-08-22 18:34:15), 站内信件
|
■七种最炫的生活方式
怎样的活法才算炫?
■七种最炫的消费方式
怎么花钱才够炫?
■70个最炫的新词让我们一起来个词语猎艳
知道分子、假打、青蛙、恐龙、负距离、北漂、CXO……网络时代给了我们最自由的语境,也许有人会不满于当下社会语言的芜杂性,其实人类语言的历史不就是民间语言的进化史吗?时下,有创意的生动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词汇和新说法层出不穷,也不全是产生于网络,只是网络“点击”了人们活跃的口腔神经,这些丰富的新词语,有的将慢慢地被过滤淘汰,有的将成为约定俗成。 ■最炫的另类体验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些什么,每每想起,仍然会令你激动不已。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灿烂、辉煌,属于你自己的满足、骄傲,那是你自认为的快乐与值得,那是你的终极体验……仔细回味一下,写给我们,与炫一代共同分享!
■关于炫的经典解释及炫一代的经典改写
你认为什么是炫,你的注解可能就成为新词条。
在新旧之间,正统和戏谑之间被搅拌旋转的“炫”一代,在经历了晕眩、玄乎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他们躲避崇高,消解神圣。他们善于调侃,勇于自嘲。他们在嘻笑怒骂中“重读”经典,让以往已经成形的人物形象获得另一种诠释。于是,志存高远的唐僧成了一个叽叽歪歪的烦人精,原本像顽童一样几乎没有性别意识的孙悟空成了“一万年”的情种。还有,梁山伯的性取向是很值得怀疑的……
总之,“解构经典”是“炫”一代特别热衷的一件“文化盛事”。您能为我们提供更多这样的例子吗?
■炫一代的七大偶像
生于70年代的是一群充满了矛盾的人———他们看“皇马”一定要到现场,却已不再高吹小喇叭或往场内投掷纸带;他们可以打着“飞的”听罗大佑演唱会,见到罗大佑时竟又宣称偶像已经老去。这群人对程式化的英雄失去了兴趣,清纯、个性、柔情、责任、进取等等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开始显露,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的深刻影响,个性的表现中内敛的成分多于张扬。这些都可以从他们喜欢的偶像中找到痕迹:齐秦、罗大佑、山口百惠、王朔、崔健、周润发等等。请写出“炫偶像”的名字和理由,每个偶像的字数不超过500字。
■炫一代的“厌”遇
生于70年代的革命兄弟姐妹们,日益高涨的恶俗浪潮正在腐蚀我们的生活,污染我们的精神。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认清恶俗的真实面目,我们决定以“70年代的厌遇”为题,向各位生于70年代的人征集批判恶俗的文字。现将三类现行斗争对象公布如下:一、恶俗策划———拿无聊当有趣,拿无耻当卖点的恶俗策划。二、恶俗人物———打着时尚的幌子贩卖70年代的恶俗人物。三、恶俗事件———各种各样误导我们生活的恶俗生活方式。
■炫一代的触电之旅
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流行音乐、网络,让我们一同回味炫一代的文化成长之旅。
■七嘴八舌说70年代
让我们在这里讲和
60年代和80年代的人:我们来自三个谁也瞧不起谁的年代。60年代的,我们嘲笑过你们认死理,也被你们指责过离经叛道,80年代的,我们不屑于你们的跟风赶潮,也被你们批判为落伍守旧。其实我们也曾羡慕过生于60年代的你们身上岁月历练的豪情,也渴望过生于80年代的人身上的活力和灵动,当然我们也有你们所缺少的实干和精炼,现在让我们在这里讲和,抛开所有的偏见,我想倾听你们对70年代的人最真诚的诤言、建议和寄语。
■炫一代的精神家园
泡吧、蹦迪、追星、流浪……于是,有人说:70年代的人除了反叛早就没有了理想。生活的多彩是否意味着思想的苍白?但我分明见过70年代的人为了理想的失落而酩酊大醉,我分明听过酒桌旁两位70年代的人激昂地说我们这代人还相信爱情……理想也许模糊了,但它应该还以不同的形式植根在心底。70年代的人们,来稿谈谈你们的理想还在吗?在哪儿?其他年代的人们,你们怎么看待70年代的人有没有理想?今天的讨论也许会让我们的明天少一些踉跄。(本版所指年代均为20世纪××年代)
如果你对以上任何话题感兴趣,我们都欢迎你的积极参与———共同编写炫词典
不知何时起,人们摒弃了“太棒了”,“妙极了”的表达方式,代用词是“酷”、“炫”、“强”。“酷”是舶来品,从英语的“cool”演化而来的,而且已快到寿终正寝的年头。“强”基本属于低龄网络语言,是80年代生人的口头语。“炫”则是70年代生人的原创,于是有人把70年代生人称为“炫一代”。
■70年代生人的标志———炫
炫,几乎囊括了70年代生人的所有特点。
炫:代表耀眼的光彩。这正是70年代生人的追求,这是他们所崇尚生命和生活的本质:个性、激情、光彩夺目。
炫:也有炫耀卖弄的意思。70年代生人的自恋,他们渴求被社会承认,并且坦然地显摆自己的成就。
炫:也可以演化为眩,就是晕,迷惑,70年代生人喜欢唱“找不着北”,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徘徊的确很难找准生活的支点。
炫:亦可演变为玄,深奥、玄虚、不可捉摸。70年代生人的心灵之潭深不见底,不是他们故作高深,而是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70年代生人不崇拜英雄,不盲从口号,他们只追寻自己的灵魂。
■正在成为社会中坚的70年代生人
“70年代生人”成为一个话题,是在去年年末。它是怎样一夜之间变成网络文艺的热点及茶余饭后的消遣很难一句话说清,综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怀旧潮,就以70年代生人怀得最厉害,反映五六十年代生人的“文革”反思与知青文学上个世纪末已出现太多,人们有点腻了;更早生人的怀旧与现实生活相隔太远,很难引起共鸣;八十年代生人还无旧可怀;就数70年代生人刚刚有了思旧的资本,所以就拿出来大说特说。
同时,提出“70年代生人”不得不说罗大佑,罗大佑几年内举办了好几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演唱会门票不菲,而且正逢演出市场低迷,仍大有人坐着飞机去看,有人统计过其中大部分是以罗大佑为精神偶像成长起来的30岁左右的人,于是有人惊呼:70年代生人正成为主导文化和消费的主流。
还有一些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余杰、丁磊、卫慧……有人说余杰代表了70年代的呐喊,卫慧代表了70年代的尖叫,丁磊则代表了70年代的实干。当然他们代表不了整个70年代,但他们的出现说明70年代生人正在成为社会主角。
最关键的是,70年代生人已到“而立”,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他们都在充当着中流砥柱。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懵懂无知,骆驼期———积累力量,狮子期———厚积薄发,回到婴儿期———中国所谓的老还小。70年代生人正处在狮子期的开端,是狮子就要吼一吼。
■70年代人主导话语权
有人说:“60年代人还没演完,80年代人就已经登场,而70年代人则变成了错误的一代。”70年代生人的确有一点尴尬,也经常被误解。
五六十年代生人痛苦的青春记忆回响在上个世纪末十多年之久,80年代生人被视作新时代的宠儿,他们呼风唤雨前途无量。而70年代的呢?好像快被忽略了,一经提到也是用流浪、性、酒吧、摇滚等等来概括。于是70年代生人只能自己为自己呐喊助威。70年代生人的物质生活是多元的,精神生活也是多元的。从精神层面看,70年代生人既具有60年代人的理想主义,又不乏80年代人的现实主义,“尊重内心感受,尊重人的自由,崇尚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价值完美结合,强调有尊严地活着,有激情,但绝不盲从,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动社会,更加务实。”从物质层面看,70年代生人有知识积累,有实干经验,有经济基础,也有了消费能力。
可见70年代生人从精神和物质层面都有了作为时尚生活主导的条件,有人将此定义为70年代生人掌握了话语权。说起70年代生人就不得不提到他们对于中国民间文学的贡献,他们被公认的特点之一就是会造新词,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创造的新词都很快成为流行语汇。这一点也正是70年代生人被人诟病之处,但当大家满嘴里跑出的都是“炫”、“我倒”、“美眉”……就只能说明这些新词存在的合理性了。
■作为消费符号的70年代
在商品社会中,一切人群的划分都与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小资、BOBO、中产其实说白了更像消费的符号。“70年代生人”也不例外。这个主题诞生不久,有关“70年代生人”的主题商品层出不穷,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图书、音像、服装,都被贴上了“70年代生人”标签。
一个70年代生人提出了70年代宣言: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没有思想;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个性。所以不能跟70年代生人玩纯艺术,他们绝不愿错过任何物质享受,也不能只提供花哨的外壳,精神上的投射也不能少,换句话说就是70年代生人喜欢有说法的消费,有思考的放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