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李杜韩文集>>信仰与理性(上)

主题:信仰与理性(上)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8:34), 站内信件

    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近代以还已经与中世纪和以前不一样了,理性成为了一个最高判官。基督教有理性可言吗?两千年的基督教理论能不能称为哲学?此问题在现代学术中曾经成为一个激烈的争议点。
   法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伯里哀(E.Brehier)在其卓越的巨著《哲学史》(1931年法文版)中有“有基督教哲学吗?”一章,首次对此提出质疑并作了否定了回答。伯氏认为所谓“基督教哲学”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这种矛盾表现为希腊永恒之道的哲学观与基督教道成肉身之道的信仰矛盾,他认为这种矛盾使奥古斯丁的哲学分裂为两部分:非基督教的哲学与非哲学的基督教。这种矛盾不仅在奥古斯丁那里,在托马斯阿奎那里也表现出来:一方面他恪守“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神学信条,另一方面又相信“理性自主”的希腊哲学观念。说基督教没有哲学意味着基督教的信仰没有理性可言。
    伯氏的说法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支持。认为历史现实中本来就是理性与信仰不相容。一方面,哲学属于理性知识体系,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不相信任何经不起理性推敲的证据和意见,哲学精神本身就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而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信仰体系相信绝对的神启、奇迹和圣经的无尚权威,理性只起依附的、派生的、第二位的作用。所以,基督教哲学是不存在的,它混淆了信仰与理性的区别。中国国内的学者更是主张此说,张志伟先生主编的全国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在谈到中世纪哲学形态时,就认为中世纪哲学的逻辑与理性基本上希腊的继承,但比较空洞,因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理性抽象的逻辑形式讨论无法实证的宗教命题。此说似乎是国内学界的主流意见。当然也有打破的,清华大学的田微女士有一近著《信仰与理性》(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就有一个新的剖析。
    我近年读到一些新的当代西方基督教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可以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Melville Y.Stewar主编的Philosophy of Relig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views  (,英文本,1996年;中译本《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收入了一批共几十篇的以英美逻辑哲学论证基督教神学命题的著作,鲜明体现了当代基督教神学的一些新成就。尤其是R. Swinburne 和A.Plantinga的学说代表了基督教以理性证明宗教的新成就。此书文章可说是篇篇精彩,值得细读。不过,要而言之,以英美特擅的“分析哲学”理路来进行“护教”者最著。然而,书的开篇一文却是典型的“欧洲路线”,是德国慕尼黑大学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Wolfhart Pannenberg(潘能伯格)一篇〈信仰与理性〉,文章走的基本上属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路线,其观点我倒是比较赞成。
    我篇文字就是以潘氏的文章为主干,敷衍而成。因为比较长,暂分三部分来写。

    潘能伯格尖锐地提出,那些认为基督教信仰不容于理性、并要接受理性审定的人们,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理性,是不是只有一种含义?理性是不是就是铁板一块?对此潘氏作出了分析。他区别了三种理性:先验理性、接受理性和历史理性。并对此以基督教神学的原理作了相应的回应。
    第一种是先验理性。马丁路德所批判的就是这种理性。这种理性属于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式的。托马斯认为,人类知识还不是完美的理智种类,与天使相反,我不能直观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实际上,托马斯须这里暗指人的灵魂与身体相连,以致于人所有的知识必定于源于感官印象。我个人的理解是,托氏这里说的来源感官印象,即不是来自“物自体”,这也是后来康德说的“我们不知道物自体是什么”的意思,意即人类的知识不得不首先要靠“观察”“感觉”而与“现象”相连,至于现象背后的本体(物自体),人类是无法获得的。由于不是物自体完全地彻底地把智慧贯注于人,人不得不靠推理来连结“现象”之间的可能性,而确定一个说法,理论求知中的理性活动本质上就以此为出发点。它必然依赖于“感官性”“经验性”“实证性”的“印象”,这样生发的知识就是“作为对早已存储在理智中的经验原则资料的应用而发生的”。从前的经验被总结为“原则”“原理”,而成为相对于个别事实的“先验原则”,经验在这原则中运作,知识在先验原则的框架内发生。
    潘氏认为,“很清楚,被认为是给定原则之应用于感觉印象的这种理性活动,不能同样地向那些与这些原则不相一致的东西敞开自己。”即是说这种理性不可能接受一个不被经验所经历的“上帝”,信仰与这种基于经验获取真理的理性形态,无共通点可言。路德尖锐地批判了这种理性原则对信仰的辖制,他认为这种理性是“怪物”“万恶之源”“魔鬼的盲妓”,但是要声明一点,路德不是全然反对理性,他反对无宁是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理性”。相对于这种理性而言,信仰的确是它的反面。信仰拒绝接受这种理性的判断,因为它只对“现象”有发言权。
    关于这种先验的物器性质的理性,海德格尔哲学也作过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公认海氏转向后期思想的著名文章〈论真理的本质〉,就是专门谈这个问题,海氏认为近代以来公认的真理观是“符合型”真理(海氏称为“流俗的真理概念”),这种真理就是“真实的东西,无论是真实的事情还是真实的命题,就是相符、一致的东西。这里,真实和真理就意味符合,而且是双重意义上的符合:一方面是事情与人们对之所作的先行意谓的符合;另一方面是陈述的意思与事情符合。”(见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1996年;此文另见海氏自编的个人文集《路标》,中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毫无疑问,这种符合型真理观发展到现代最著名的一种形式就是逻辑原子主义(又称为逻辑实证主义),凡是真理必然是语言标准的、可以验证的命题,不能验证的命题就是无意义的、应当摒弃的(参看卡尔纳普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意义与证实>,中译见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
    符合型真理观发展于人类工具理性抬头的时刻。这种工具理性无论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还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都给予批判,因为这种理性是“无生命、无历史、无批判”可言的,是一种新型宗教,它可以判宗教为非,却自身拒绝接受质疑。后来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大师干脆把“理性解构”,宣布其为不真实的“神话”。
   当然,我个人认为,工具理性还是有相当的真实性可言的,不能一下子全盘否定,我不赞成象一些激进逻辑主义者那样,不仅把宗教命题、连伦理道德都宣布为“假命题”,就仅仅因为伦理命题“好的”“善的”其标准不能实证,不是科学的命题。我想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基督教徒无需走到这一步。我认为工具型的逻辑理性有一方面是坚实的:对“物质世界”的逻辑思考,是严谨的,即这种理性如果研究“有”的世界,我认为是可行可取和可信的。但是,一旦理性要当所有思想和世界观的判官,则它的缺陷就暴露了,它执于“有”的“无可变更的证据性”,连历史命题、人文命题,总之凡是不能被实证和实验证明为有的,统统是“可疑的”,凭着这种底蕴,它可能是无前提的、任何情况下都是公正的、真实的判断标准?典型的工具理性是“封闭型的”,凡是不符合“认识论上的符合真理观的”都被认为是“假”的。
    但是,现代的逻辑哲学却不仅有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一种,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之后其内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强调只有科学的、标准的语言命题才具备意义,晚年的维氏认为语言内含的真实性由语言的“语境”和“用法”决定,日常语言也有真实性,语言是一种“游戏”,命题可以脱离“实体”而显为“真”。此说一开,很快形成新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流派,如牛津学派。所以现代逻辑哲学比我们的网友通常认为的要宽广得多。但是后期维氏的理论仍然是“理性型的哲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