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人到中年>>『思想中版』>>个人文集>>个人文集A-M>>ξ berlingo(雪铁龙)ξ>>谈论孤独

主题:谈论孤独
发信人: berlingo(雪铁龙)
整理人: icecream(2003-08-12 09:51:03), 站内信件
有个朋友在我们家说起他就要回国,女儿当时四岁,听见了,吵着也要坐飞机。朋友开玩笑说:好啊,就把你装在提包里带着吧。女儿想了一下,突然大哭起来说:就一个小孩子在袋子里面,没有大人,那多么孤独啊!
又有一次看一部科幻片,讲到一个女科学家驾着时空飞船,偶然间碰到了上帝--或者是造物者,总之这个上帝是一个类似“ 道”的物体,无形象,却又可以是任何形象,他对科学家说:你们人类,是多么孤独啊!你们总在寻找自己的起源,那也是因为你们太孤独了。
这部电影据说卖得挺好,我看过了也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大概也不完全) 。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孤独是人类的天性。人生下来,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之后,就注定了他的孤独行程的开始。人的一生,从童年时候寻求父母师长的认同,到成年后寻求社会和团体的认同,都是为了逃离孤独。所以我想,孤独是永恒的,寻求认同是逃避孤独的一条有效路径。说起寻求认同,对孩子们来说也不是挺难办的一件事,因为在这个阶段,父母师长几乎相当于上帝,从他们那里,孩子们可以得到明确的是和否的回答。可是到了成年人这里,就没那么简单了: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跟他的环境经历关系很大,人年纪越大,经历越多,思想的差异就越大,即便是朋友夫妻之间,绝大多数也是求同存异而已。同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也是十分孤独的,因为人类的发展是一次性的,没有参照物,面对一大堆的问题,就出现了上述电影里的镜头:这里的人类就象个孩子,在父母--即上帝--面前寻求认同,渴望指引。
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宗教在人类逃避孤独的路途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上帝既然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那么他也就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知音兼指引。宗教减弱了人对命运,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另一方面,既然谁也没有面对面地跟上帝交谈过,人们仍然必须努力在俗世寻找相同的声音,以抵抗自己的孤独,比如我,如果不是因为希望在互联网看到几个人说:于我心有戚戚焉!那我现在干吗要这么辛苦地写这篇文章呢?王小波说陈景润挺可怜,因为他证明1+1的时候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没有跟国外同行交流的快乐。我觉得他是够孤独得可怜,如果换了我,肯定不干。当年如果也有互联网的话,老陈他大概连100+100都给证出来了。
婚姻也是逃避孤独的途径之一,当然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走的。即便是两个人相知相悦,有时候还得逃过死亡的分离。我有一个十分投契的德国朋友,去年底不幸病逝,留下他的爱妻和两个成年子女。我今年初去德国看过她一次,说话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法绕过朋友的影子。我感受着她的悲伤,想到那首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留下来的这一个,她对他的爱有多么刻骨铭心,她的孤独就有多么尖利刺骨。所以很多和睦的老年夫妻,一个人走了之后,另一个人的日子也就不长了--疾病可以医治,孤独却是无药可医的。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