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
关闭
][
返回
]
当前位置:
网易精华区
>>
讨论区精华
>>
动漫图酷
>>
○ 动物世界
>>
珍稀动物
>>
☆☆☆两栖类☆☆☆
>>
☆☆蛙☆☆
>>
棘胸蛙
主题:棘胸蛙
发信人: freemanathome(嘿嘿 )
整理人: swataoren(2003-08-09 22:03:33), 站内信件
点击放大
[识别特征]棘蛙群动物主要区别,表现在不同种的雄性第二性征上。棘蛙群中的棘腹蛙是蛙科中较大的蛙类,体大粗壮,雄性体长100 mm左右,雌性略小。雄性前肢特别粗壮,指端圆,指长顺序3、1、4、2,第一指基部很发达,第三指基部内侧有大黑刺;后肢肥壮,胫跗关节前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稍重迭,趾间全蹼,皮肤粗糙,背部有成行的窄长疣,长疣间有很多小圆疣,其上有小黑刺;雄性的胸腹部长满了大小黑刺,其基部有肉质疣状突起,故名棘腹蛙。雌性的腹面光滑。体背为土棕色,两眼之间常有一黑横纹。 棘胸蛙雄性体长100~128 mm,趾间全蹼,指长顺序1、3、4、2,其雄性的胸部有分散的大黑刺。 双团棘胸蛙雄性,在胸部左右侧各有一团黑刺,基部肉质疣隆起颇高,左右胸部刺团不在胸中部相连,趾端圆不膨大成球状。
[分布] 棘胸蛙、棘腹蛙广泛分布于华中区、华南区。棘腹蛙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和广西。棘胸蛙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和广西。双团棘胸蛙分布在四川(大凉山地区)、云南、贵州。
[生物学] 棘蛙群多分布于海拔500~1500 m的山溪洄水坑或溪水附近塘内,塘边林密,昆虫滋生,为棘蛙群生活的良好环境。棘蛙群喜生活在山溪的瀑布下及山溪流水坑边石下,故当地群众称为山蚂拐、石板蛙,其鸣声宏大梆梆声,故称为梆梆鱼,趾全蹼能跃在山溪岩石间和游泳于溪水中,白昼常隐蔽在石缝或石洞里,黄昏和夜间伏在岩石上觅食。产卵季节一般为五月至九月,卵一般产于山溪瀑布下水坑的石下,有时卵附着在山溪水坑的植物上。卵大,直径为4 mm左右。产下的卵呈葡萄状的串卵,动物极浅棕色,植物极乳黄色。蝌蚪分散在小溪水坑内,白昼多在水底或石缝内,冬季潜藏在腐烂的水草叶下越冬。几年来,笔者在广西桂北山区,对50只棘胸蛙进行食性分析研究,其结果说明它们主要食鞘翅目(占食物总数的39.9%),鳞翅目(占食物总数的22.2%)和直翅目(占食物总数的14.1%)的昆虫。昆虫食物中,以蝗虫、金黾子、松毛虫、叶甲虫等农林害虫为主,占有益系数47%。故它们是农林中对人类有益的蛙类。
[估计数量] 棘蛙群中的棘腹蛙、棘胸蛙盛产在我国华中区和华南区,现数量大为下降,呈濒危状态。
[致危因素及现状] ①大捕大吃:棘蛙群中的棘腹蛙、棘胸蛙都是体大味肥美的蛙类,凡产棘蛙的山区群众,都熟悉该类蛙的生活习性,捕食颇多。据江西、广西报导,有经验的捕蛙人,一个晚上常有捕获二十来斤甚至七、八十斤。闽西北某市年上市量不少于5~10万斤。②产地居民对护蛙的认识不足,由于山塘水利失修,致使棘蛙群的成蛙、蝌蚪及卵的生活环境遭受破坏。③各产地普遍使用化学农药,杀死了大量的动物及幼体。 上述原因导致棘蛙群的数量大减,长此下去必致资源枯竭,不仅不利于棘蛙群的繁殖生存,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驯养繁殖状况] 1982年,江西省靖安已开始棘胸蛙人工养殖试验,以后宜丰、铜鼓、庐山等地也进行了养殖;1985年,广西桂北各县也进行养殖。闽西北三明地区也进行人工试养。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保护成蛙: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宣传棘蛙群对农业生产的好处,严禁伤害和捕食,禁止在繁殖期(五月至九月),在成蛙产卵前捕捉。②根据棘腹蛙、棘胸蛙的习性,在产地广泛地开展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增殖繁衍,确保棘蛙群一定的数量。
[
关闭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