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粤黎越正>>>>《建筑志》(概述)(二)

主题:《建筑志》(概述)(二)
发信人: ambro()
整理人: cywx(2000-06-03 11:33:43), 站内信件
《建筑志》(概述)(二)     

20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的传统形式想结
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骑楼”是在楼
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建筑物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可以避风雨,防
日晒,特别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人行道以内的商店也得以荫蔽,便于敞开门面
,陈列商品以广招顾客。一时风靡全城,成为广州街景的主格调。在第十甫路、
上下九路、中山路、人民南路、西濠口等商业集中地带,“骑楼”的气魄最大。


住宅建筑贫富悬殊。外国殖民者和少数大官僚、买办、富商,竟相修筑花园洋房
、高级公寓和别墅,建筑设备豪华,如陈济棠在东山梅花村的公馆,占地5610平
方米,有楼房4幢,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有大片草地,置假山、六角亭,环
境优美。另一方面,劳工人民的住宅,建筑密度大,构造简陋,光照通风极差。


    建国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批准建立全市第一间国营建筑工程公司
。那时绝大部分工程分包给营造商和包工头承建,公司派人监理;企业管理制度
不健全,施工技术较落后,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和传统经验。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基建认为增加,急需组建建设施工、设计队伍。1952年9月
,在国营建筑工程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广州市建筑工程局,属下先后社有建筑设
计、土建施工、机电安装、机械施工、搭棚、材料供应等公司,成为广州市建筑
业的骨干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
,全市43家私营营造厂组成公私合营建筑公司;99家私营搭棚厂组成公私合营搭
棚公司,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窗创造了条件。当时的施工任务,根据广州
市计划委员会确定的基建任务进行安排,由施工单位到建设单位联系和承接。19
55年国家颁发〈〈建筑安装单位包工暂行办法〉〉,以包工合同的形式明确建设
单位(称甲方)与施工单位(称乙方)之间的发包、承包关系,1957年,执行国
家基建管理审批程序,基建施工任务统一由市计划委员会下达,指定施工单位,
由施工企业与兴建、设计单位联系,建立甲乙方关系。

在施工技术方面,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着重改进操作方法,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
,逐步建立半机械化、机械化水平。1952年夏,石建筑工程局派了15名代表去北
京、天津及东北等地学习苏长有双手挤浆法、谢万福木工流水作业法,加以推广
,并在此基础上改良和创新工具,如林强的铺灰器和石米抹面器,孔心新的卡合
模板器。木工创造了一套机械化制作门窗的新工具,提高工效两倍多,并参加了
中南区建设工程先进经验观摩推广大会的交流和表演。在设计工作总推广标准化
,对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都积极进行标准设计,加快了设计的速度。这一时期完
成的房屋竣工面积290多万平方米,主要工程有华侨大厦、南方大厦修复工程、广
州体育馆、苏联展览馆以及全国最大的麻纺织厂之一——广东苎麻纺织厂等。



                                                            (待续)








--
有空请到星座版来走走……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73.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