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mbro()
整理人: (2000-06-03 11:33:38), 站内信件
|
《广州市志》(1840—1990)——《建筑志》(概述)(一)
广州筑城始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命任 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番禺城,俗称“任嚣 城”。任嚣死后,赵佗统治南海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城。赵把城扩大到周 长10里,俗称“赵城”或“赵佗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刘龑称帝,广 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第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广州为首都,大加建 设,凿平番山、禺山,扩建南城,称“新南城”。新南城门称鱼藻门,建于江边 ,在今大南路、文明路一带。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 中城、东城和西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把三城合一,向北跨到 今越秀山,并建有五层楼,城周长21里,称“老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在城南筑外城(亦称新城),周长6里多,老城南界为今大德路、文明路;新 城南界为今一德路、泰康路和万福路。新老城东界为今越秀路,西界为今人民中 路和人民南路,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新城南增筑东西两翼,直至江边,称“ 鸡翼城”。
古代对建筑业采用工官制度进行管理,各个朝代都因袭这种制度,在中央政权机 构内设将作监、少府或工部管理工程的设计、施工。
古代建筑结构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其中以柱上架梁、梁上叠梁、梁端架檩的抬梁 式木构架为主要方式。这种木结构体系,被应用于不同使用要求和艺术要求的建 筑物,大至宫殿、寺庙,小至民居、园林,以至高塔峻阁、桥梁、作坊皆可灵活 运用。木构架加上青砖墙壁、青瓦屋面,形成优良的传统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广州建筑业有了重要的发展。 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英法殖民主义者“租借”广州沙面,将西面4/5的地 划为英租界,东面1/5为法租界。现存沙面的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建设的,有领事 馆、学校、洋行、银行、俱乐部、旅馆、住宅等。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 典式以及所谓殖民式。
民国初期,广州市政府设工务局对建筑业进行管理。城市的营造厂、建筑师事务 所兴起。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益增多,建筑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始 出现高层建筑。
营造厂实行专业分工,是建筑工匠的个体活动,走向多工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 协作;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分离;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与工程师(结构设计)有了 分工;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与施工操作分家;工种更加专业化,并增添了扎铁、 混凝土、磨汰石子、打桩、冷作、其重吊装等新工种,在生产方式上有了重大变 革。
192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八角形大厅跨度 约30米,大屋顶以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楼座用悬臂钢桁架和组合钢板梁 ,楼板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1937年建成的 爱群大厦,高15层,64米,当时被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
(待续)
-- 有空请到星座版来走走……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7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