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ng5008(彼岸风)
整理人: tdaphne(2003-07-07 23:39:45), 站内信件
|
女权和经济文明有无必然的关系
几乎就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社会文明和经济文明是相互促进的,而女权无疑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但是妇女地位较低的日本是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同样生活富裕的海湾国家妇女地位亦不如人意。
不过,我更愿意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特例,尽管我们预测未来要以现实的历史为基础,但我们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来看,社会文明尽管不对经济文明起决定作用,但二者的间促进作用不可否认。
在社会文明促进经济文明的同量,经济文明也会使人们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关注社会文明。
女性对两性家庭地位的评价 (%)2
日本1992 菲律宾1993 美国1993 英国1993 德国1993 瑞典1993 中国1990
男性很优越 16.8 32.8 20.0 19.3 6.4 0.9 2.7
男性较优越 47.0 7.1 31.4 32.4 20.4 9.1 21.0
男女平等 29.1 53.3 32.4 32.6 53.0 77.1 59.0
女性较优越 3.9 3.8 11.0 8.3 11.5 7.7 16.4
女性很优越 0.6 3.0 3.3 3.3 2.0 1.6 0.9
未答 2.7 0 1.9 4.1 6.6 3.7 0.1
性道德的合理性:
性观念是人权解放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人权内容之一应该了解并主宰自己的身体和快乐,中国的性道德规范已被确认为是束缚人性的,但是否就没有合理性呢?
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不具备避孕和流产等知识设施的时候,过于开放的性行为会导致女性疾病甚至失去生命,性道德对保护女性尤其是生理发育未成熟的少女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即便今天的美国,性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可谓广泛,但因部分州不准堕胎,仍出现大量少女生育现象,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性病的泛滥是对人们性开放的惩罚,避孕套性交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会感染爱滋病,而且人们丝毫不怀疑会有新一代性病来侵蚀人类,对性的规范和自律开始在世界回潮现象。
但性被宗教和各国的性道德受到了限制,在中国很多人产生了性压抑,多年儒家教育“得乎情,止乎于礼”,把性作为丑恶的事情,即使道家提倡性,也未信奉道教的政权所容许,但在后来宋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后,性开始从观念上被斥为肮脏的。
古人云:饱暖思淫欲,这句话虽然证明了对性的误解,但物质条件确实能决定的性的质量如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决定的中国人会处于性压抑状态。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而欧美和人口少的国家达到20平方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面对一代甚至几世同堂的局面,更多的人如何追求高质量的性生活。
性在本来就封闭的文化中因为物质条件进一步的隐蔽和压抑了,以至成为众人不敢正视甚至避之莫及的问题。分析中国性文化要考虑到中国人含蓄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条件,也要承认其合理性,然后对中国人性的文化误区进行批判才会有说服力。
如何理解中国的人权
在中国的人权运动是要结合发展现状的,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被理想主义者们批评的“计划生育”,这确实是侵犯人权,但只要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计划生育”和“无计划生育”,之于中国无异于“断臂保命”的决择。从此事件的批评者来看,他们只关注事物的本身,而没有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权,这也是人权推动者们容易陷入的“片面、偏激”的误区,以至于他们的很多正确观点被人们忽视。
我在前面已提过,是否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下会限制人权呢?其实这里面我们可以更有智慧的处理好类似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更为务实的态度寻找更合理的途径。
中国的人权要在承认我国已取得的成绩下进行评价,但政府也要坦诚面对和解决公民的人权中的诸多不足,这要求政府采取务实的态度,全面开放信息,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办法,和人民一起促进中国人权的提高。
写到这,我想起在昨天的辨论中犯了个错误,就是我认为性服务者应该受到岐视,以至最终被消灭。而教主的观点则是应该正视,现在想来这个提法很好,因为性服务者也是人,应该得到同样的人文的关怀,同理,我们对人(不管是性取向不同的,还是犯罪的人)都要给予生命的重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一群体更为主动地配合社会将其危害性减到最低。
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观点也受到克罗普特金的互助论的影响。互助论主张生存权必须以协合精神构成的社会为依靠。只有在助互生存的世界中生存权才能依互助而得以实现。李大钊非常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人类依互助而进化。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李大钊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这表明他关于生存权以及生存进化的看法并不排斥个人主义,而是将个人主义视为通达合作社会所需要走的一段路程。个人主义不是目标。目标是协作的社会主义,而达到协作的社会目标,即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过程。李大钊认为提倡生存权的互助论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不矛盾。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互为补充。互助论为人类达到光明指出了目标,而阶级斗争学说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道路。互助论适用于人类历史的全过程;阶级斗争说只适用于人类历史的前期。人类历史的前期主要是阶级竞争的历史,同时互助精神并未灭绝。人类历史的后期是没有阶级斗争的历史。没有阶级斗争的历史才是“人类的真历史”。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不过是把他的经济史观应用于人类历史的前史一段,不是通用于人类历史的全体。”阶级斗争学说不是永恒的,而互助论才是永恒的。
李大钊关于生命权和生存权的看法吸收和继承了近代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成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对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观念采取了尽量吸取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他的人权思想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人权主义精神。生命权的个人主义观点与生存权的社会主义观点应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为社会主义本来就是要通过弘扬互助爱精神以保障个人的人权。
---- 清风无声
我亦无踪
清风如我
我若清风
不得不去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