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绿色警报〗>>“救命羊”与藏民心中的“野羊情节”

主题:“救命羊”与藏民心中的“野羊情节”
发信人: capricornlin(孺子牛)
整理人: 1101234(2003-08-11 15:31:59), 站内信件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生活着一群可爱的羚羊——普氏原羚,它们比国宝大熊猫更珍贵,比世人热切关注的藏羚羊更为稀少。过去,它们成群结队在广袤草原上驰骋的优美身姿,和蓝天白云、草原湖泊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而如今,这一物种只剩不足200只了……

  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普氏原羚先后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极危级(CR)动物,一九九九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Dr. David Mallon得知普氏原羚的现状后说:“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3-06/20/xin_50b7d9a322044fd4b2afa8e16d6e9a41.jpg

“救命羊”传奇

   烟波浩淼的“高原明珠”青海湖,自古以来就演绎了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因为曾充当了重要食粮的角色而有了“救命鱼”的美誉。然而,当年和湟鱼一起救了不少人命的还有一个无名英雄,那就是目前尚“藏在深闺”的——普氏原羚。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当地曾组织人员撒开人网,把普氏原羚往青海湖里赶,那时侯普氏原羚非常多。如果因此把青海湟鱼称做“救命鱼”的话,普氏原羚则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做“救命羊”。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叫普氏小羚羊,由于毛色发黄,当地的人们也叫它黄羊或滩黄羊。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于1875年第一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发现了这个羚羊家族中的新物种,视为至宝,并采集到模式标本运回圣彼得堡,在国际生物学界引起轰动,普氏原羚也因之得名。

    虽然以“老外”的名字起了个“洋名”,但普氏原羚却是个地道的中国货。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内蒙、宁夏、甘肃及青海地区。由于生境恶化和乱捕滥猎等,这一珍贵的物种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200只,数量比扬子鳄、大熊猫、藏羚羊等都要稀少,且仅仅存在于青海省的青海湖周边地区。

  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普氏原羚氏原羚先后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极危级(CR)动物,一九九九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Dr. David Mallon得知普氏原羚的现状后说:“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普氏原羚是很有“绅士风度”的动物。“在取食的时候,往往雄羚会在一旁‘站岗放哨’,一旦有‘敌情’,会马上发出信号,并‘掩护’雌羚及幼羚逃离。”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流动站”特聘专家、青海知名摄影家葛玉修说。为了拍摄普氏原羚,他曾半夜匍匐在草丛中,守侯普氏原羚的出现。借助手中的镜头,他对普氏原羚有了细致的观察。

    普氏原羚喜集群活动,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聚群现象。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研究人员在夏季的野外考察中,常常能发现雄性群和母崽群分开游荡,而雄性占据的栖息地质量要劣于雌性的,据认为这是雄性“绅士风度”的表现,这样可以降低与后代及雌性的生存竞争,对后代以及雌性群体有好处。 

  普氏原羚样子长得挺可爱,是所有羚羊中最漂亮的。圆圆的大眼睛,油黑的嘴唇,白色的下颌,雄羚长有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夏季通体棕红,冬季毛色褐黄,短而光亮;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体长约1米,体重在25公斤左右。四肢纤细,是善于奔跑的象征。

  生性机警、行动敏捷。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受惊后会逃至远处,危险过后回到原来地点。

  奔跑像离弦箭。姿势与众不同,轻灵而矫健。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牵制前迈,着地时用力后撑,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面临三大生存危机

    由于生境恶化和乱捕滥猎等,昔日普氏原羚成群成片在草原上自由自在遨游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去,它们曾经拥有的广阔家园也消失待尽,如今只剩下青海省的青海湖环湖地区,是它们赖以休养生息的最后家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普氏原羚研究组负责人蒋志刚,近日专程前往青海湖地区调查,结果仅发现70多只普氏原羚。他说:“据推算,目前普氏原羚总数已不足200只。”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德海说:“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从片状到岛状不断萎缩,目前趋向于点状分布,分别在青海湖湖西、湖东和湖北存在4个孤立的小种群。面临的三大生存危境使这个物种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

  首要的威胁来自于人类活动。草场围栏、不断延伸的公路、旅游点等使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支离破碎,生境质量日益恶化。不断有普氏原羚在奔跑中被网围栏所伤,尤其是幼小的普氏原羚难以越过对他们来说太高的网围栏,受伤后成为离群孤羊,运气好被牧人救起,最不幸的就是落入狼腹。

  其次,狼的捕食也严重威胁着普氏原羚的生存。蒋志刚调查发现在一个月内,有8只普氏原羚被狼捕食,那散落在沙地的8具残骸惨不忍睹,当时天气非常寒冷,鲜血冻在沙地上,看去触目惊心。据介绍,鸟岛区域就有狼群频繁出没。“保护普氏原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控制狼。”蒋志刚说,而狼同样是国家保护动物,没有有关部门的特许,保护人员也不能以保护普氏原羚的名义去消灭狼,即便得到特许,由于狼很狡猾,打起来难度也很大。

  最致命的是,种群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物种延续越来越困难。由于生境被分割、阻断,种群间基因交流几乎是空白,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使种群基因退化严重。青海省林业部门曾尝试人工繁育,为鸟岛保护区救护的一只雌性普氏原羚“招亲”,但此事至今仍无结果。

专家说:普氏原羚还有许多待破解的谜

   普氏原羚是怎样来到青海湖畔的?为什么普氏原羚仅在青海湖畔生存下来?这样一个濒危物种为什么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普氏原羚研究组负责人蒋志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关于普氏原羚还有许多谜有待破解,而这些问题的破解为保护普氏原羚以及羚羊类动物将提供科学依据。 

  蒋志刚介绍说,中国分布有6种羚羊,即普氏原羚、蒙古瞪羚、藏原羚、鹅喉羚、赛加羚和藏羚,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特有种。

  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和其他羚羊比如已经引起热切关注的藏羚羊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蒋志刚说,普氏原羚一度被认为是藏原羚的一个亚种,也有人认为是藏原羚和鹅喉羚的杂交种,但也有人将普氏原羚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种。“究竟关系如何,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来澄清。”  

    普氏原羚会灭绝吗?蒋志刚说,从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看,很有可能。“中国已经失去了高鼻羚羊,蒙古瞪羚也几近绝迹,谁能保证同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普氏原羚身上?”

  他说,普氏原羚的数量比扬子鳄少,比大熊猫少,比藏羚羊更少,但是这样一个濒危物种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呢?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对普氏原羚的了解太少,普氏原羚远没有大熊猫、扬子鳄、朱鹮、虎以及藏羚羊等明星动物那样有名气;二是连专业人员未能想到羚羊这样一种常见动物会成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相关的谜题还有:为什么普氏原羚历史上的广阔生存空间大多不复存在,而青海湖畔却留下了他们最后的身影?繁殖期雄性羚羊靠什么吸引雌性羚羊?这样一种常见动物为什么会成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破解都将为科学保护普氏原羚以及羚羊类动物提供依据。


专家呼吁:紧急保护普氏原羚

    针对普氏原羚目前的生存境况,专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为后人保留住这珍贵的物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普氏原羚研究组负责人蒋志刚说,普氏原羚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化石记录表明,中国西北许多地点都曾有羚羊分布。这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之前那些较温暖的地质年代里,草原和森林交替分布时,羚羊是盛极一时的优势动物种类。当青藏高原开始隆升,黄土高原逐步形成时,环境变化使羚羊产生了种的分化,形成了今天青藏高原特有的羚羊类群——普氏原羚。

  他说,在动物保护史上,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种是一个重大事件。一个物种代表一个特殊的基因库。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一个物种所携带的无数基因代表了该物种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其中可能蕴藏着对人类未来生活有所裨益的基因。如果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普氏原羚即在这个星球上绝灭了,那么,这座宝贵的基因库就永远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又为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千姿百态的野生动植物还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惟其如此,若干年后,我们才不致于不得不对着一堆枯燥乏味的图片资料对后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善于奔跑的动物叫普氏原羚,它们有着极其灵敏而聪慧的神经,它们矫健而优美的身姿与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大朵大朵可爱的云彩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动人的画卷……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3-06/20/xin_247ad2a7ea5d4fbbaad905be3ef8e43f.jpg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