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nceroad()
整理人: dyldm(2001-12-06 22:51:15), 站内信件
|
穿过岁月的目光(from:yesite)
李亚平
(中山大学77级)
深秋时节,看见灿然的紫荆花,我便会想起康乐园——我在那里的大学读书 生活。
岁月长流着,匆匆走过了20年。它带走了人生多少精彩的故事。但那人物与 情节,却长留心底。
我们年级有93位同学,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可谓是天南地北,汇集一堂。当 中有军人,也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干部。年龄无论大小,文化无论高低,各方 英雄,云集于此,都成了大学生。那年头,“四人帮”刚垮台不久,春寒还未消 退,整个社会仍在封闭中慢慢松开一条缝。一切都显得那么单调、呆板,缺少生 气。今天的人们再回首那个年代时,曾经拥有过的或失去过的,都已是历史的云 烟。但我们的心灵却因之有着激动与向往……
我们入校时每月的膳食费是12元,每天平均4角钱吃得很单调。食堂里的菜式 几乎是天天一个样,难得有变化。如偶有新鲜海鱼供应,那排队的人长龙似的外 三层内三层。于是,插队的、骂架的,把饭碗敲得天响的,闹哄哄一饭堂。学生 们常常因饭菜问题与食堂较劲。大字报排满屋里贴出墙外。记得我们年级有一位 女同学也写了一首打油诗:“水煮冬瓜白茫茫,没油没盐又没汤,肚子吃了呱呱 叫”。问下学校怎么办?学校有啥办法,那年月什么都是凭票供应,徒叹奈何也!
那时谈不上什么娱乐,我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就是体育锻炼——打篮球、跑 步、跳高、跳远,饭后沿着珠江堤岸散散步,看人在垂钓,看夜色渐淡渐浓地染 着绿树。一部《小花》电影,当时看得我们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一大帮同学手 拿着椅子,边走边议,谈情节、谈人物、论故事,个个轮番发言,回到宿舍,意 犹未尽,躺在床上还要争论一番。一次,系里组织我们到北京路的新华电影院看 日本片《追捕》,那真是令我们激动了好久。见面时大谈的是杜丘,谈的是真由 美。
那时,图书馆是我们流连最多的地方。但那时许多书还未开禁,像《红与黑 》这样的名著,我是在入校后的第四个学期才读到的。因此,手抄本当时很流行 ,《少女的心》、《第八个石膏像》之类,在学生中传看得不亦乐乎。我们读王 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郭小川的长诗《团泊洼的秋天》、读鲁迅、茅盾 、巴金的小说,读何其芳的文艺评论。后来慢慢又读上小仲马的《茶花女》、德 莱塞的《嘉莉妹妹》。有的书只能借出一天,甚至只允许在馆里看。我们便争分 夺秒、如饥似渴地在读。这是我们在大学里最充实的读书生活。
-- 大虾拜托了,能在“回复”框画个勾就再好不过了,我等你的回信哦!
七十二峰从头算去千古名山不在高
小路路,http://xiaolu.363.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19.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