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sminwen(等待花儿为我开)
整理人: jasminwen(2003-07-05 21:55:04), 站内信件
|
〖人大〗
新进入的如蔡雯博导,还有原来的涂光晋教授,留学德国的张征女士和饶立华女士,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教授是留学日本的博士。虽然童兵博导写作要调入复旦大学,但是人大的实力还是不容忽视的。人大的师生都偏向理论,新闻单位喜欢要人大的毕业生,因为熟悉国情和政治。广播电视台愿意要北广的。人大的教材出版的全,容易复习。
人大的传播,主要是喻国明,郭庆光等等。他们都有书。媒介经营管理,喻国明,宋建武等等都在搞。人大有中国报业杂志,公开刊号的。人大偏向报业。报纸是人大的特长。博导喻国明、郑兴东教授,目前在日本的宋建武,还有大约刚刚调入的中国青年报评论员马少华,博导蔡雯女士。国外报刊方向有博导程曼丽女士。方向看你自己。人大今年传播实务全是操作题,没有一道是考概念或知识的,主要是考察动手能力。新闻采写编评能力(40%)、公关策划能力(20%)、广告点评分析和策划(40%)。量有点大,估计明年会减量。史论没有多大变化人大导师应该有具体划分。新闻学,看你是学习理论还是业务。报刊编辑是蔡雯等,广播电视有饶立华、周小普,评论有涂光晋,广告有倪宁,写作有赵赜。导师很多。
报03人大新闻的有三个好机会:
1,陈力丹既将于下学期调入人大
2。方汉奇可能招一名硕士生---不过要看老先生看得上吗?
3,杨保军博士应当带硕了,这绝对是个高手。
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教程》,成美、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简编》,方汉奇、张之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国新闻史》,郑超然著
新闻业务:《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通讯写作》,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评论学》,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报纸编辑学》,陈仁风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大新闻学专业的考研书目变化如下:
理论:《新闻理论教程》 何梓华 成美 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人大出版社
史论没有变化,仍然是方先生的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的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业务课除了以上公布的,《新闻写作学》由 刘明华 徐泓张征出了新书,《报纸编辑学》 郑兴东 陈仁风 蔡雯也出了。
〖北大〗
北大新闻的院长是党委副书记,与清华大学新闻一样。副院长有年轻的陈昌凤博士,他们中有北大原来艺术系的广告部分,这艺术系就是从哲学系中的美学部分发展来的。如叶朗教授。研究广告的陈刚原来也是搞哲学的。北大原来想从人大挖人,现在基本上是从北大自己的各系调人。中国文化报的焦国标博士已经调入北大新闻,他原来是人大新闻毕业的博士。北大是名校,当然有吸引力。但是现在不知传播学有什么名家。陈昌凤女士是学新闻理论的,她的博士导师是人大的甘惜分教授。国内的传播学过去是复旦好,现在复旦的人走失海外的很多,有点像tabletennis,可以在海外组成一个军团。我猜测北大的传播学偏重理论。
北大广告刚刚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所以考研的事情应该会和以前在艺术学系的时候不一样。以前艺术学概论是必考的,现在是不必考或必不考的。所以没有历年试题、也没有任何参考书目。个人认为英语很重要,尤其是口语,最后面试的时候就靠这个了。笔试应该是综合知识的考察,那就方方面面的知识最好都要广博一点,广告的、传播的、新闻的、文学的、美学的,理论的、应用的,死板的、灵活的,全都会的话就肯定没有问题了。还有总分一定要考高一点,这也很重要。不光是广告,北大整个新院的情况都差不多。
〖清华〗
清华的传播系今年最后统共招了3个人,300多人报考其中李希光的新闻学要的还是广电部部长的秘书报考清华的,真不容易啊!
考清华大学的要多看李希光教授的书,他在美国做过研究,原来是新华社的记者,他重点提出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这观点有争论。所以,清华大学的考题中有可能涉及妖魔化问题。同时清华的题也会偏向实用性,也就是强调报道写作改写新闻等等。不是那么理论化。清华新闻系还有一个教授是刘建明,人大早期的新闻博士,他出了许多书。至于胡钰副教授也正在读政治学博士,他也出过书。最近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调入清华的崔宝国教授原来是留学日本的。此外,人大的喻国明教授也在清华兼职。
清华传播学院今年竞争最激烈的应该是媒介经营管理方向。原来的学科带头人孙宝寅教授即将退休(科技传播和媒介管理方向),目前有崔保国在这个方向作研究。老师则新进了陆地,方向是电视产业。至于新闻方向,除刘建明、李希光两位导师,还有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李彬,他的强项其实是传播。
影视方面就不用提啦,大名鼎鼎的尹鸿。另外,原来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可以考虑报考熊澄宇的新媒体,他手里有好几个国家、市级项目。
媒介经营管理目前只有崔保国老师一人,孙宝寅老师马上就要退休了。学的课程也不太清楚,你可以直接去问问。他给研究生开了书单,以传播学的、经济的和媒介经营管理为主。
〖北广〗
北广的专业课书:
1.《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著
2.《大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by Werner J.Severn,James W.tankard,Jr
3.《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 袁军 龙耕 韩运荣著
4. 相关专业期刊
还有综合考试内容是文史知识,中国,世界历史...
另北广对外语要求高努力吧,具体可和研招办联系!
应用传播学主要在媒介调查,如盖洛普。北广的这方面博导是新闻系的柯惠新教授。丁院长带的研究生好像都是广告方面的。今天北广校园里已经出现许多上考前辅导班的学生。综合考试与社会科学院差不多。好像有一本专门的书,你可以去问。专业课各学校大同小异,我指的是传播学考题。
〖复旦〗
总体来说,复旦的题目是很细的,特别注重你的研究基础素质的考察。比较感性地说,她招收的人是这样的:你得沉得下心,在弄得清楚文本本身的意义之外,才能发挥。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的是你深入细致解读(包括记忆)文本(以教材为主)的能力。
当然有一条捷径:就是你的外语特别的好,专业课分数平平,也有进入的希望。但要在研究方面真的有所建树的话,就要进校以后好好钻研了。据我的观察,应届的考生不少是倚赖这条捷径的。
氛围:校方的管束是极少的,学习或者说做研究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同学,据说,一届比一届能写。而奇怪的是,其实复旦的研究生发表文章就数量来看,可能不算多的,因为有群体压力——如果你发了so-so的文章,被眼光犀利的教授们看了出来,那可就坏了,至少你自己会有这个顾虑。最棒的是,经常可以听到海外学者的讲座(短期授课)。这播人主要有三种:学院老师外出交流结下友谊的,比如《文化帝国主义》的作者汤氏;当年从复旦出去、现留在境外做研究的,比如祝建华(因为在发展议程设置理论方面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华人学者,复旦新闻当届的“三大帅哥之一”,的确比较帅)、赵心树(美国北卡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当年的“剑客”之一)etc;还有,与学院某酷姐老师私交甚好的潘忠党、陈韬文(现分别执教于美国和香港)。顺便提一句,学院的这位老师在加强学院与境外交流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是为院内外人士广泛认可的,她可以说是真正在传播学上能做到“好学力行”的,而且颇受学生喜爱的却偶尔也会自嘲,但她的生存状态诱惑很多学弟学妹献身学术是不争的事实。
现状:这段时间,老师同学们都在学习开车,从博导到本科生,无不被教练折磨,上海的教练师傅们难得有机会可以抓住这些知识分子的把柄,所以可能多年的郁闷都在他们身上释放了出来。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最温和亲切的张大教授他们都照训不误。
令人遗憾:之一,传说共建以后上海市政府要斥资三千万将紧邻复旦本部的一所专科学校建成一所数字化的新闻学院。教授们现在已经在筹划如何享用大大的休息室了,而那时,我们都已经毕业了。如果想要留下,除去有真才实料之外,还要运气好,这样的概率是…… 之二,业界都说复旦学界与业界的联系甚少,的确如此,总觉得复旦有一批资源,却没有得到最优化的整合。
总之:如果你来复旦学新闻传播——满意则已;不满意,那大陆就是这个状况了。
其他
考新闻传播的研究生我看国内只有人大和复旦值得一考。这两个学校多年来积累下一批实力型教授,学术功底无庸置疑。如果你只想弄一张文凭的话,北广可以考虑,那里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学风和教风却并不令人满意。清华、北大虽说动作不小,但毕竟白手起家,估计三五年内不会有扭转格局的变化。
---- ☆考研论坛☆ 欢迎你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