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人到中年>>『思想中版』>>个人文集>>个人文集A-M>>ξjinman999999999(剑魂)ξ>>最早“吸毒”的中国人

主题:最早“吸毒”的中国人
发信人: jinman999999999(剑魂)
整理人: shee102(2003-06-27 13:55:38), 站内信件
    今天是禁毒日,同人类的文明一样,毒品也有悠久的历史了,据考证,人类使用罂粟的时间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最早使用的可能是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沙马利安人,公元前二千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拿鸦片当作止痛药物,并认为有神奇的力量,据说还给啼哭的孩子服用少量鸦片,以驱除魔障。古希腊也有使用鸦片的历史,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中国不是罂粟原产地,所以神农尝百草也没有机会尝到罂粟,我在本草纲目中好象也没发现有罂粟的记载。

    除了鸦片,其他毒品的种类有很多,按照联合国的分类,主要是麻醉药品和影响精神药物,按照我的理解,从广义上讲,香烟和烈性酒也是毒品,人类最初为什么会对毒品感兴趣?我想除了药用效果以外,寻求刺激和逃避痛苦是最主要的原因,人类比任何动物都喜欢追求新的体验和感觉,而毒品恰好能够满足这一点,有些土著人嗜好烈性酒,还有澳洲土著人竟然特别喜欢闻汽油和柴油,达到中毒的程度也不放弃,这些现象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鸦片流入中国以后,很快就泛滥成灾,这毫不奇怪,中国人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和压迫,而华夏又较早地进入文明社会,作为个体的人思想非常活跃,可谓是百家思想,皆有影响,到了清朝,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宗教在中国都有其信仰者,同时,个体的思想虽然非常活跃,却受到封建统治的禁锢,这就比较容易染上毒品,另外,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的中国人,由于受中医理论的影响,认为百草皆可入药,而鸦片的效果又很快,于是错误地夸大了鸦片的药用价值,并在不知不觉中上瘾。


 其实,早在魏晋时期,从统治阶层的朝廷命官到超凡出世的文人名士, 就有许多人服毒,中国人最聪明,没有类似鸦片和大麻这样植物性的毒品,他们就从金石类下手,其行为和性质类似我们现代社会的吸毒行为,可与现代的吸毒又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在主观方面,当时的人们认为那不完全是服毒,相反却认为这种服毒可以驱病强身,延年益寿。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毒品呢,其实说出来,了解道家和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它名曰“五石散”或“寒食散”,到了唐朝又叫“乳石散”,其成分主要是由雄黄、石钟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组成,属中药材里面的金石类,这些成分在《本草纲目》上都有详细说明和注解,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现代化学技术也测定出,这些金石主要是有毒的汞、铅、砷、硫化合物,这和道家的炼丹也有区别,显著区别在于“五石散”是自然矿物,炼丹是矿物的人工炼制品。 
  
   三国魏时清谈家、驸马何晏是服用五石散的提倡者。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服此药后,皮肤燥热干裂,能够使人精神愉悦,还有极强的增加性快感的功效。有点象今天的“摇头丸”和“大麻”,服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不停的运动、穿薄布旧衣和宽大的鞋子,这样才能将药性散发,才不会磨破皮肤。这种毒品和现代的毒品相似,久服以后极易上瘾,对身体危害也极大。 

   因服此毒品而死者,有何晏、裴秀、晋衰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拔弘等,学者皇甫谧则因服散而成残疾。其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年而未中断。曹歙、皇甫谧、靳邵、范曲、释道弘等。 
   
  有人研究过,连李白都是因为服用这种毒品而死,着实让人吓了一跳,其过程在他的诗中说的很清楚,先是“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但过不了多久,便“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背上长了个大疽,穿孔而死。这是典型的砷中毒慢慢积累而死的现象,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我想起《拍案惊奇》也有这方面的描述,查了一下,在卷十八 《甄监生浪吞秘药 春花婢误泄风情》有如下描述: “自晋人作兴那五石散、寒食散之后,不知多少聪明的人彼此坏了性命。臣子也罢,连皇帝里边药发不救的也有好几个。”看来连皇帝都迷恋这样的服毒。 
  
  我还记得中世纪,欧洲有个皇帝(记不清是谁)也有类似的情况,他嗜酒如命,并且用铅制酒杯盛各种美酒,酒味极佳,而且喝了以后,精神极其兴奋,结果是慢慢积累而铅中毒而死。 

   孙思邈对这种毒品有过深刻的说明:“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又:“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最能说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服这种毒品的是下面这句话:“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鲁迅也说过魏晋时期的“五石散”和“鸦片”有极其相似之处。 

   为什么这些魏晋名士如此迷恋服毒?我想除了有孙思邈所说的取房中之乐外,还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 
  
   当时的统治者对文人的压迫以及礼教的约束非常厉害,有些桀骜的名士常常被杀,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这些名士为了摆脱这些苦闷和逃脱这些迫害,酗酒和服毒成了他们摆脱烦扰的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服毒,发作以后,严重的能够达到思维狂乱,幻觉频繁,类似神经病,一来统治者可以原谅他们,二来自己也可以因为药性发作,虽举止无常,别人也不会太计较,当时的名士有很多异常的举动都是因为服毒以后做出来的,比如不穿裤子,母死不哭孝等等,所谓居丧无礼。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这样的服毒行为是一种时尚,有些人因为贫穷而服不起,却经常躺在地下装作药性发作的样子,实为可笑。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魏晋时期,提倡清淡和空谈的风尚,所谓“玄学”流行于世,人们思想空虚,自认为看破红尘和生死玄机,贪图清净和享乐,加上服毒以后容易上瘾,于是就一发而不可收。害死了不知道多少有才华的文人名士。 

   这和现代社会产生吸毒的原因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政府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翻开历史,接受魏晋时期服毒泛滥和危害的这个教训,作为一面镜子,敲响一记警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