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opmusics(Begones)
整理人: frzy-jy(2003-06-17 11:24:57), 站内信件
|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中等大小的鹿,体重约30-50kg,体长100-140cm,四肢粗短,肩高约60-70cm。雄性具细小长形的三叉角。体背、体侧淡褐或暗黄褐色,成体体背两侧常有纵行排列的黄白色斑点,体下侧的斑点分布不太规则。四肢外侧亦有4-5列较模糊的斑点。额、喉灰白色、尾背暗褐,尾下灰白。我国的豚鹿(A. p. annamiticus)体形较大,夏毛体斑不太明显。 分布 我国的豚鹿分布地仅为云南西南部的耿马(孟定四方井南丁河)和西盟;国外见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 生境与习性 豚鹿是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喜水性鹿类,主要栖于海拔500-800m的江河两岸及其附近长有蒿草(芦苇)的沼泽湿地。很少进入离河岸较远的山地森林活动。白天常隐于湿地内高草丛或芦苇丛中,以芦苇的茎叶以及水草为主食,尤喜食马鹿草,常到烧荒后再生的嫩苇草处觅食。偶尔到农田附近吃瓜、菜、大豆等作物。豚鹿性喜独居,但在发情季节和采食场常集成临时的小群,每群数只到10余只不等。交配期约在每年的11-12月。孕期220-230天。产仔期约在次年的8-10月,1年1胎,每胎1-2仔。半月龄的幼仔就可离开母兽活动和觅食。豚鹿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昼伏夜出。运动快捷,既善于穿越草灌丛,也能跳越障碍。 种群现状 50-60年代豚鹿在云南西南部(耿马、西盟)被发现(收购到角和皮)。 在耿马地区,估计有10余只(彭鸿授等,1962)。3年后,杨德华等(1965)调查,仅发现4只。80年代末期再作调查时,耿马地区已经绝迹。西盟边境地区是否还有残存尚不清楚。据群众反映,南丁河上游的镇康、云县和临沧可能有分布,但未经证实。 致危因素 主要是栖息生境被完全破坏。70年代中后期,孟定南丁河地区开办农场,彻底毁坏了豚鹿的栖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外,猎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绝迹的因素。 饲养情况 国内一些大的动物园如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等都有饲养,在饲养条件下能繁殖,都养有一个繁殖群(约10余只)。 现有保护措施 豚鹿已被列为我国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因此种在我国的分布已属其分布区的边缘,数量稀少,尤应加强宣传教育和严格禁猎。 保护措施建议 对有可能生存残余种群的南丁河上游地区和西盟进行调查,查实豚鹿是否在野外还有残存;必要时可考虑从动物园或国外引进种源,在云南西南部适宜生境进行野外放养,恢复野外种群,但此举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周密的计划。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