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教育园地>>● 考研论坛>>MBA专栏>>【MBA相关信息(考试,入学等)】>>我在英国读研究生的体验(必读)

主题:我在英国读研究生的体验(必读)
发信人: qiang-1973(秋心不见愁)
整理人: jasminwen(2003-06-12 15:44:17), 站内信件
作者:田红--德国)

    最近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心虚的研究生”(专题:关注研究生教育 ),深受震动,不仅是因为文中所记是目前很多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感叹投资与回报的不合理。不仅是学生投资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国家而言,没有合格的人才来充实社会经济建设,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力量,从长远的角度看,更是有关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而如今许多大学毕业生将考研和出国留学列为毕业的首选去向,从媒体的有关报道上了解到,每年花费在报考研究生上的费用只升不减。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和利用的角度来衡量,若研究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那也是极大的浪费。

    当然我国也有水平很高的研究生和研究生院,很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科研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如何提高总体研究生教育水平应成为国家教育部和各研究生院的主要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把自己的体验写下来, 希望可以为其他莘莘学子提供一些参考。

    为什么要读研究生?父母在中科院工作,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院士,中国科学院,皇家科学院, 美国总统奖学金,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一长串名词。

    平时在大院里抬头低头碰见的不是这个家就是那个家,五十年代的多是从英美回国的研究生,博士生,六十年代就是留苏生了。大院的学习风气很浓,他们白天上班,晚饭后在大院里散一会儿步,之后又到实验室作实验或学外语。也许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读研究生是早就列在我的计划里的了。  

    我上大学时已经有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了的,所以把追随修瑞娟的志向该成了国际金融。大学毕业正值南巡讲话的春风,进入了外资银行工作。一时成为社会舆论广为关注的白领阶层:工资不低,工作不少,加班不少,时间不多,睡眠不足,锻炼不够……跳槽也跳了,级别也升了,母亲以为我会忘掉研究生这档子事儿,其实我是在积累工作经验,为报考MBA作准备。

    为了尽量和留学德国的先生距离近些,最后到了英国。我们第一年的基础课也是老师讲,学生听。不一样的在于评判的标准。上统计课时老师明确的第一点是不要死记公式,要明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计算机软件有所有的公式。同时还要求会解释,正如中国俗话讲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例如,某银行的一支行每天中午和临五点下班时段特别忙,我们被要求设计调查问卷,找出原由,给出建议。所有同学被分成五个学习小组,美其名约五个咨询公司竞标。

    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总结了一遍,前后一共十分钟,可作业是要求24小时里完成的。超时就按比率扣分。没有时间翻书,因为理论早应该记在脑子里;不可能实战演习去问学校附近的银行,因为时间不够,一个小组必须分工合作,理论基础好的负责理论部分,有实务经验的负责银行业务分析,写作好的负责写报告,口才行的准备presentation.  忙乱了一天,加上晚上的几个小时,第二天准时到教室里交作业。老师验收报告后,开始每个小组的发布会,其他小组则充当银行管理层和股东,针对报告提问质疑。

    我们小组将该分行的地点假设在中央金融商务区,由于其储户多为附近办公楼里的职员,他们利用午休时间来存提款,以及下班前的时间来银行。所以客户集中在这两个时段出现。他们时间紧张,希望很快办理完业务。银行如何提供优质服务。由于地价昂贵,扩充营业面积不可行,我们建议以下几个方案:第一,进行内部调整,从现有的营业空间挤出一些,设立柜台;第二,安排业务能力强的职员在高峰时间当班;第三,以宣传小册的形式介绍银行其他业务,支票,信用卡支付,以减少现金业务量;第四,安装自动取款机,分流柜台业务量;最后,利用地利优势,主动拜访各公司,通过其财务部及人事部传递营业高峰信息,让客户自己调整时间安排。由于透过人事部进行沟通,可以避免公司规则与其员工之间的潜在冲突。

    我们组的发布人是产品营销出身的,不仅能讲,而且专业术语频频出现,不了解他底细的真会当他是银行出身,这是我从外国同学身上看到的一个长处,他们接收信息快,可以现学现用,那些银行用语是我批发出来的,当时写在白板上,简单解释一下而已。虽然只有我一个是金融出身,但其它组员的妙思真让我眼镜掉下来。自动取款机是一个工程师的对策,通过人事部是一个人事管理员的提议,宣传小册子当然是搞营销的长项了……每个组只有一刻钟的发布时间,超时当然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小隙300秒,提问开始。银行股东要求该分行产出更多效益,因为位于黄金地带,不能够只照顾零售业务,管理层要求给出新设自动取款机的预算,以及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以及现金流量预测……这那像什么统计课呀,财务,运作,人事,后勤,IT,营销,投资,成本,差不多都上来了,

    还有软管理的那些东西,一天下来,被别人挤牙膏,挤别人牙膏,那些理论用了N遍,再记不住,只能怪自己了。从中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长项,下次上其他课时,有辅导老师了。最后老师讲评,一个一个过来,发现五个组下来竟还是有遗漏的部分,例如,尝试改变内部装修,利用灯光,音乐改变环境,电话银行,online banking,以及放弃现有地段,利用级差地租产生效益等。我们老师可不光是统计学教授,在攻读博士之前是英国石油的部门经理。平时学校假期期间,他则在某咨询事务所出没。

    与我们的教育相比,我们的重视基础教育,而国外的要求学以致用。当然,国外,尤其英美的管理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资金充足,企业乐意与学校合作,设施,硬件软件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学能力也是研究生课程培养的一个方面。结束基础课后,每个学生可以在所提供的范围里选课,先定方向,过了选修课后,再定论文方向。选修课因为随机性大,

    学习小组不复存在,换以自我管理。上课的同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就算有一两个常碰面的同学,往往论文方向或导师不同。选修课的内容与基础课有很大区别,多为实际操作,案例以及产业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一门生产管理学,是研究如何针对不同的产业特点计划安排流程,物料,厂房,机器等等。我学的云山雾罩,实在不能理解工具箱放在左边和右边会有什么区别。跟老师一谈,他马上问我有没有到过工厂。工厂当然有去过,不过一般都是在会议室和银行开会,或在财务部查帐,车间走马观花一遍而已。 老师于是在教室里用课桌摆出流水线的样子,用白纸在地上标出工人的位置,以及最大活动空间,他站在那里边演示边提醒我真正的流水线上方会有很多电缆,空车等,我于是了解了在车间里,每台机器,每块地方都是要事先算好,不仅是为了产生多的经济效益,也是从安全生产的角度考虑。教这门课的教授本是福特汽车的工人,后来进修又进入大学学习,最后修成金身,成了生产管理学的教授。我们其他的老师及教授也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之后,再成为教授,讲师的。

    所以他们的授课可以与实际相联系,而一旦学生有什么问题时,他们可以较为接近实际地解释。选那些课看自己兴趣和将来的打算,作论文则更多地是管理课程的第一次实践。导师人数有限,相比之下,学生就多了很多。如何选好导师,早早确定导师,和导师确定论文方向真要有功夫外的功夫。和高年级同学请教是比较直接的方法,同时咨询学校导师管理小组的侧面意见,有了大概印象后,再读读该导师指导的论文,寻求风格方法的一致。当然少不了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导师们不是在其他大学代课,就是在实务界兼职,要抓住他们可不容易,必须要有“不放松”的精神。

    大方向定下来,心可以定一定,但没有时间松气。我的导师是牛津研究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那可不一般。最让我们吃惊的是他在课堂上指出英国铁路运营管理的缺陷后两个月,就发生了铁路事故。他当时说,若英国铁路不马上实行风险管理,迟早会出事。而他的风险规避对策是不乘火车……

     我把论文提纲交给学校管理处后,收到老师签名的回执,同时还有一份长长的书单。如何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写出论文,同时兼作实习,还要保持和导师和学校(两个不在一起)的联系,一是检验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二是锻炼间接沟通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交流不是电话,就是Email,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反应,加上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我请国内大学里的教授提意见,他要问这位教授是主攻什么方向,有什么文章发表。似乎很不满意。而我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关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国内的教授更有发言权。有时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话儿,就通过学校导师管理小组进行。我这一届有很多同学找教市场营销的老师作导师,但她接到一个英国政府的项目,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没有给学生任何指导和回复,这些同学联名投诉到导师管理小组,这位老师吃了牌头。她被学校停止了导师资格的聘任。那些同学们可以换方向,换导师,时间上也可以展期。

    这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有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学校发聘书是根据老师的资历,经验和口碑而来的。合同是两年一签,每年评审,若发现不合格,学校会及时通知任课老师。若仍无起色,就可以中止合同。学校是透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老师上课质量的。可能有人会想:那还不容易,老师给高分就可以了。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每个大学都有统计数据资料,根据这个可以计算出一个正态分布曲线,一般来讲,一个班级优秀和不及格的分别为5%。所以若某次成绩太好,就很可能是老师漏题或学生作弊。此次考试就会宣布无效。那可能还有人会问:老师被学生或学校坑了怎么办?全国范围内有商学院联合会,他们负责对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各校任课老师对该校学生素质,学校管理等的平分。联合会每年会公布排名表,当然了,排名越前,学生报名越多,收费也越贵,效益也越好。学生交钱上学,当然有权要求价格相对的教育水平了。

    毕业近一年了,工作也近一年了。有时回想一下研究生的两年,觉得十分充实,以学到的技能看看以前工作中的经历,发现有很多地方可以换一种方式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又可以结合以往的经验,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更明白为什么MBA要求相应的工作经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当今国际竞争,企业竞争和个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式下,花费两年时间和数目不菲的金钱来读研究生,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看看热闹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