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金融之窗>>投资引导办>>「整体趋势」>>转:创投在大陆,都变铁公鸡?

主题:转:创投在大陆,都变铁公鸡?
发信人: fasterhigher(千里驴)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10:07:07), 站内信件
‧创投在大陆,都变铁公鸡?


文 /黄惠娟
 
 
有人说,过去在硅谷——新竹间络绎于途的高科技业者,现在转到硅谷—
—上海去了。这番话用来描述创投业者,也相当贴切。只不过创投业涌入
中国超过三年,却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捏着钱不敢动,甚至有创
投「蹲点」三年却一个案子也没投。相对于全球疯狂的「中国热」,走在
趋势之先的创投业者,脚步反而踏得谨慎,形成强烈对比。 
 
创投是创业投资 (Venture Capital)的简称,主要概念来自于集合一笔资
金当作风险性投资。投资标的集中在较具风险性的新创企业,也以被投资
企业走向上市或被购并为「退出时点」。因此,是否有机制完善的资本市
场做为「退出机制 (exit function)」,是创投业者能够「获利了结」的
基本前提。 
 
过去三年,对中国最积极的创投基金应属国际数据集团(IDG)及日本软
体银行(Softbank)。普讯创投集团总经理杨绍纲说,过去几年,IDG投
资中国企业的个案约达九十多件,但至今真正已经上市的案例仅有两桩。
 
 
 ‧ 美日创投业者相继进入中国  台湾业者却多半仍「停看听」 .AFT
 . 
 
台湾创投业者在三年前中国热开始蠢蠢欲动时,也争相进驻中国设办事处
;孰料几年下来,多半还是停留在「停、看、听」的阶段。 
 
资金规模达新台币二十一亿元的普诚科技董事长姜长安说,该基金到目前
为止共投了三十三家企业,其中亚洲就占了六成,但至今仍未投资一家中
国企业。 
 
杨绍纲也指出,普讯虽然因为看好中国市场,同时在北京、深圳及上海设
点,但中国投资案「命中率」过低,而且投资机会比想象中还少,几年来
看了一百六十多家公司,只投了三家,投资率不到一%。康本科技总经理
叶乐干更说,自己在中国蹲点两年多,至今一个案子也没投。 
 
前京华山一证券驻中国代表人、现任全球科技集团总裁暨执行长王宜正直
言,「退出机制」仍旧不完善,是让创投业者至今却步的主因。王宜正指
出,由于国营企业的产权及退出的问题复杂,中国政府近年来绕过国营企
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上市。因此,如果是海外留学生带着技术回国创业
,他们相当有兴趣接触。 
 
不过,目前只有香港的H股是上市的途径。创投业者认为中国本地的A股
还不成气候,未来二板市场也还不见成熟。「如果评估这家企业不可能到
那斯达克(Nasdaq)或香港上市,就不用说了,但能到达上市阶段的案子,
相当有限,」王宜正说。 
 
  ‧ 大陆企业EPS常会高估 且政策摇摆不定,难以安心  
 
退出机制不完善,投资于初始阶段 (early stage)企业这条路走不通,也
有业者改弦易辙,打算找获利不错,也确定营运模式(business model)的
Pre-IPO(准备上市,亦即并非先期投资,风险也较小,但较不符合创投精
神 )企业,打的算盘是至少可赚取高额的每股盈余(EPS)。
 
不过,再经深入评估后却发现,中国企业的EPS与本益比,常有高估的
疑虑。杨绍纲指出,中国股市在本质上与传统股市的精神不同,它的设立
目的并非在于增加资本市场的流通性,而是为解决国营企业的集资问题,
目前尚有许多股票未完全释出。「如果全部流通,本益比连现在的一半都
还不到,」杨绍纲说。 
 
也有业者赌在中国政策的一夕数变上。王宜正说,创投业者之所以避开中
国国营企业,原因即在于国营企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太大,但在中国,法
令与政策经常不符,往往法令已决定大方向,但政策还是可以各走各的路
。 
 
杨绍纲也指出,创投业者是专业代人管钱的人,可以冒技术风险及市场风
险,但不能冒的就是政策风险。因此,杨绍纲在挑案子时,会先排除涉及
政策考量者。 
 
换句话说,如果是赌政策开放后的利得,如二○○一年八月中国突然宣布
内外销房并轨,内销房房价飙涨,这一类事情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现象,
这种风险他会先排除掉。「如果要赌政策一夕改变,恐怕还没睡醒就被干
掉了,」杨绍纲打趣说。 
 
  ‧ 为何可投资家数这么少?  政策箝制恐怕是主因  
 
不过,让创投业者意外的是,中国可以投资的案源竟然这么少。杨绍纲指
出,他曾看过超过十家以上的本地系统整合业者,营收都超过人民币两亿
元,几乎可直接IPO (首次公开发行)。
 
但仔细探究后,才发觉这些公司的成长并非在于技术或市场价值,而是靠
「关系」或政策扶植,一旦失去政策上的依赖或跨地区的支持,未来进一
步的成长不无疑问,结论是一家都没投。 
 
此外,有所谓「海归」的留学生打着留美的旗号要筹资创业,不少创投业
者的评价也相当保留。一位创投业者就指出,「海归」对中国的了解与人
脉都较本土人才少,薪资配套却都拿美国标准来谈,「恐怕还搞不出什么
成果,钱就花完了,」这位业者说。 
 
谈起中国市场的种种风险,创投业者无不满腹苦水;不过,谈起中国市场
的前景,虽然投资机会难寻,却也没有业者打退堂鼓。姜长安就认为,以
成本面、市场面及工程师的数量与素质来看,中国都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市
场;如果能结合海外的核心技术,再利用中国的成本与市场优势,还是大
有可为。 
 
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创投目前投资的案例,仍多以结合国外技术、中国
低成本劳力等生产资源的模式为主;其次,就是中国企业较擅长从事的产
业。杨绍纲认为,中国除了房产及纺织等产业外,其实信息科技产业目前
仍不够强。「不过既然来了,不用急着投案子,倒是要确立一些投资的原
则,」杨绍纲说。 
 
其次,在退出机制的部分,若要保障企业上市,寻找证券承销商(underwr
 iter)合作也是可行的模式。王宜正以过去在京华山一证券的经验指出,
承销商对法律程序、会计程序及IPO的过程较了解,可在投资初期即找
承销商一同投资,可以避免公司能否顺利上市的政策风险。 
 
很多人都同意,台湾的创投业是全球最活跃的几大地区之一;前几年,在
IDG及软件银行等美、日业者踊跃跳进中国、如今却形同套牢,台湾的
创投业者的务实态度,也说明了中国投资环境的复杂与高深莫测。近三年
创投业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实况,或许可当作业者西进的参考。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