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动漫图酷>>○ 动物世界>>
版内活动
>>☆☆☆搜图行动☆☆☆>>★§2003年6月§★>>20030602-0608>>【搜图行动】了解从这里开始~!

主题:【搜图行动】了解从这里开始~!
发信人: popmusics(Begones)
整理人: frzy-jy(2003-06-02 14:34:27), 站内信件
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image/upload/1016701331.jpg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长近2 m。初孵幼鳄约18~22 cm。吻钝平、长略大于宽,头长约为头宽的1.5倍。口裂大,两颌有槽生锥形齿,齿式:5+13-14/18-20,下颌第四齿最长大,闭口时嵌入上颌凹槽内。眼大、暗棕色。后枕鳞卵圆形,上具锥形突起;项鳞近方形,具鳞嵴,紧密地排成3列,每列2鳞;背鳞纵横成行,前后17横列,每列由4~6鳞组成;腹鳞光滑,矩形,26~28横列。尾鳞环列,尾背中央具发达成鬣状的棱嵴。泄殖腔孔纵裂。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成体暗灰色,偶有不明显淡色横带;幼体灰色,体背、尾部均具鲜黄色横带。 [分布] 我国特有。过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即从上海到湖北省的江陵县,沿长江两侧的广大湖泽河网地区洞庭湖周围古代云梦大泽所在,现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两省交界的广大河网都有分布。黄河南面属山东省的泰安和兖州,以及杭州湾南面属浙江省余姚均发现过化石。目前仅分布于皖南山系以北,海拔在200 m以下的丘陵地带各种水体里,少数个体延伸至沿江平原而止于长江,即分布于安徽省的宣城、南陵、泾县、郎溪、广德等县的一些乡,以及属浙江省的安吉县和长兴县的少数乡,约当北纬30.6°~31.6°,东经118°~119.6°之间,但在此分布区内并非联成片而是呈点状分布。 [生物学] 长江下游的支流常与许多湖泊、沟渠和池塘等相连,形成错综复杂水网,洪水期,分布于丘陵坡地的一些孤立水体亦与复杂水网互相沟通,组成扬子鳄主要分布区。此分布区地居亚热带,且位于我国的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梅雨集中等特点。分布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大于或小于年平均气温各占6个月,5~10月月平均气温高于年平均气温,11~4月低于年平均气温,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3℃,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9.1℃。冬季受北方冷空气所控制,多吹西北风,而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候常占主导地位,多吹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200 mm,其中6月份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秋冬季各月平均在76~79%之间,相对湿度最大的月份是8月,月平均约82%。扬子鳄对上述气候条件的适应,表现在活动期与冬眠期大体上等于夏季和冬季,而产卵孵化期与高温高湿相吻合。现存扬子鳄栖息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丘陵山塘、水库、河沟,土壤为黄红壤,呈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低,多为荒芜之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另一为长江沿岸圩区沟塘,土壤为潴育性水稻土,呈微酸~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多,为开发较早的耕作区,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目前扬子鳄主要分布于第一类型地区,它栖息于各种水体内,并建有复杂的洞穴系统。水体周围或附近有茂密植被,能提供足够的巢材和隐蔽处。 [估计数量] 1983年调查野生扬子鳄现存种群数量约为500条。性未成熟的补充群体占4.6%,其余95.4%均属10岁以上的个体,其年龄锥体呈倒锥形。后对野生鳄卵的调查,发现数量逐年减少。产出的蛋能正常孵出幼体更属罕见。得出野生扬子鳄种群属于正在消亡的种群。由于得到保护,1992年统计约有野生种群900条,国内外一些大动物园尚饲养一些扬子鳄,上海动物园、宁波动物园、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和洛克菲勒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报道过扬子鳄的人工繁殖。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是当前扬子鳄最大的贮存库,除了饲养100多条成鳄做为繁殖种群外,至1992年先后人工孵出幼鳄7000多条。 [致危因素及现状] 主要致危因素可概括如下:①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扬子鳄喜栖息于沟、塘、水库等各种自然水体,这些水体常年积水,气候温暖而潮湿,草木生长旺盛。这样的环境既适合于扬子鳄在水里活动、觅食、建造洞穴和交配,又适于它营巢繁殖后代。但是这种区域,正适合于人类生活,由于人口剧增,人们不断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用柴,砍草伐木遍及各角落,大量破坏其洞穴及产卵场所。由于植被破坏,丘陵地带蓄水性能急剧下降,开荒面积增大,用水量大增,过去从不干枯的塘、沟,现在常出现干枯现象,加上通长江的江河,因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河床抬高1~2米,常引起水涝。涝与旱都给扬子鳄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每逢干旱或水涝,它常迁出干枯之地或被淹埋的洞穴,四处寻觅新栖息地,这时常被大量捕杀。②乱捕滥猎 由于扬子鳄捕食饲养鱼和小鸭小鹅,爬行时压坏秧苗,营造洞穴破坏圩堤等,危害了人们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鳄肉可食、皮可制革,且有药用价值,成为扬子鳄被杀的原因,乱捕滥猎扬子鳄的现象屡见不鲜。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引起扬子鳄食物减少 扬子鳄以螺、蚌、虾、水生昆虫、鱼、蛙、小型爬行动物、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但以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为主要食物。近年来由于农田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水流入塘内,影响了鱼、虾、螺、蚌等的生长,天然饵料大幅度下降,导致扬子鳄繁殖率与生存力的降低,特别是初生幼鳄,常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难以越冬,大量夭折。④气候变化 扬子鳄化石发现于黄河南面,但我国较可靠的文字记载未曾在这些地方发现过它们,说明它们很早以前在黄河南面已灭迹了,究其原因,气候变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当地史进入第四纪,全球性的温暖气候为严寒酷冷的大冰期所取代。文献记载公元前903和897年,汉水有过两次结冰,公元366年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过往车马及3 000~4000人的军队,公元1111年太湖冰上可通车马,扬子鳄是一种喜暖怕冷的动物,性腺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如温度太低,其性腺不能正常发育,同时卵的孵化期一个月左右,孵化期要求30℃左右的孵化温度,若低于28℃,幼鳄难以孵出,这就决定了扬子鳄难以在寒冷地区繁衍后代,北方气候寒冷,它只能退缩江面。 [驯养繁殖状况] 1976年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采集一窝野生鳄卵进行人工孵化,孵出幼鳄16条,1979年上海动物园人工饲养成鳄产卵和人工孵化幼鳄获得成功。随后,宁波动物园和浙江省安吉县人工饲养的成鳄也产卵并孵出幼鳄。美国洛克菲勒野生动物保护区也于1979年繁殖出幼鳄。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于197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饲养和繁殖工作,内设有成鳄繁殖区、分龄饲养区,并有人工孵化室和幼鳄饲养室等设备,于1982年首次孵出幼鳄147条,之后繁殖数量逐年增多,1986年孵出幼鳄684条,1987年后,每年孵出幼鳄约900多条。目前研究中心已拥有较熟练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饲养工人,基建仍在进行中,因此研究中心已成为保存扬子鳄种群可靠的基地。 [现有保护措施]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73年将扬子鳄列入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名单中,成为国际共同保护的动物。我国政府1980年9月将其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为法律所保护。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建立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保护区的领导机构,保护区所辖的县都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并组织了一支保护扬子鳄的专业队伍,专门负责保护野生扬子鳄的工作。但由于扬子鳄分布区是人口稠密的经济活动区,很多具体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例如人多地少,不可能留存荒地,居民要烧柴就到处砍草伐木,扬子鳄缺少营巢用的杂草,难以繁殖后代;新的农业技术尚未取代现有的农作方法,化肥农药仍需继续使用,扬子鳄的天然饵料不可能恢复未使用农药前那样丰富;因此种群恢复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鉴于这种情况,中央林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徽省宣城县建立"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扬子鳄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的研究工作。几年来繁殖研究中心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解决了成鳄的人工饲养,在人工饲养下成鳄的繁殖,鳄卵的人工孵化,幼鳄人工饲养等技术和理论问题。近几年先后孵出幼鳄7000多条,其中1982年孵出147条,1983年237条,1984年476条,1985年667条,1986年684条,1987年后每年孵出幼鳄约900多条,扬子鳄种群将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92年IUCN已将其移入附录Ⅱ的名单中。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在长江中下游,过去扬子鳄的分布区内,选择一些人烟较稀少的地段内划为扬子鳄放养保护区,在该区内严格禁止一切经济活动,由此而引起的少数居民生活上的困难,国家给予适当补助。放养保护区确定后,由当地政府负责保护,并由"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负责选择健壮的经饲养4~5年的半成体幼鳄放入该保护区内让其自然繁衍后代。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