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y_young(ⅲ)
整理人: roy_young(2004-02-20 01:33:39), 站内信件
|
“洋泾浜英语”和“散装英语”
余芝萍
老一代人的\"洋泾浜英语\"
我们在欣赏和品味现代人的翻译成果时,不能不感叹老一代人的\"洋泾浜英语
\"所起的作用。翻开上海近代史,不难发现洋泾浜英语对上
海方言,对上海近代工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1843年上海开
埠,英美法租界业相继建立,上海租界洋泾浜地区成为\"
华洋共处\"之地。洋人在上海做事要学习上海话,中国人与洋人打交道也需要学外
语。于是,在上海租界出现并形成了一种以沪语为母语夹
杂许多英语词汇的语言,俗称\"洋泾浜英语\"或\"别琴\"(Pidgin)英语,也有人因
Pidgin与pigeon同音而将其称之为\"鸽子英语\"。
众所周知,汉语中有许多外来语,最多的属英语。例如人们熟悉的沙发(sofa),
咖啡(coffee),水门汀(cement)。同样,上海方言中也
有许多外来语,如派司(pass,证件)、司伯灵(spring,弹簧锁)、麦克麦克
(very much,许多)等。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祖父用洋泾浜
英语教我,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是那首洋泾浜顺口溜:\"来是\'克姆\'(come),去是
\'垢\'(go),是是\'也司\'(yes),勿讲\'拿\'(no),一块洋
钿\'温蹈拉\'(one dollar)。\"如今看来令人好笑。但正是这首顺口溜,使我终身
受益。因为,我从此就喜欢上了英语,并在上大学时,选择英
语作为自己的专业。
老一代人的洋泾浜英语,最早是上海在外国人开办的工厂、银行,乃至在外国人
家中为洋人服务的人群中采用的一种中英文\"合壁\"的英
语,后来流行开来,成为市民口中的非正规英语。洋泾浜英语之所以能够推广流传甚
至沿用至今,除了出于人们使用上的一种习惯外,还因
为它们同其他外来语一起构成了上海方言的组成部分。上海方言中的\"枪势\"(运
气、机会)是英文chance的音读,\"混枪势\",也就是\"one
chance\",意即只有一次机会。上海方言\"翻新\"是英文fashion的音读、\"回丝
\"(工厂利用回收的纱、丝,用于机器的废纱头)是英文waste的音
读、\"麦头\"(即货品包装外面所做的记号)是英文mark的洋泾浜语。相类似的还有
\"司的克\"(stick)、\"时髦\"(smarty)、\"罗宋
\"(Russian),而由\"罗宋\"引伸出的\"罗宋汤\"、\"罗宋帽\"、\"罗宋面包
\"等,这就是上海人的创新了。类似的创新还有老虎窗(roof window)
等。
时代在前进,语言在进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外语教育的日益普及,不
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大大提高,外国人的中文水平也有
长进。有些中国年轻人的英语说得比外国人还流利(如朱总理的翻译朱彤),有些外
国年轻人的中国话讲得比中国人还标准(如加拿大的大
山)。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32万自费和公派留学生中,约12万已学
成归国,上海就有1.8万回国留学生。随着大量留学生的
回国,随着市民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和外语学校的大量开设,上海人的外语水平有了很
大提高,\"洋泾浜英语\"使用频率日趋减少,代之而起的
是新一代人中的\"散装英语\"。
新一代人的\"散装英语\"
\"散装英语\",即在日常会话中以汉语为主,其中掺入较多英文单词的表达方
式。例如一天我在办公楼电梯里听到这样一组对话:
A:Hey,Helen。 最近几天disappear去哪里了?
B:Hey, Linda。去北京traveling了。是annual leaving。
A:真happy。
B:但很tired.。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典型的\"散装英语\"。也有人将这种中英\"合壁\"的\"散装英
语\"称为\"三明治英语\"。青年人是外来语、流行语产生、传
播和使用的主力军,所以这种\"混合语言\"的交流方式,在白领青年中相当普遍。有
人指出,上海外企白领中出现的这种\"散装英语\",是30-40
年代旧上海市民流传的\"洋泾浜英语\"的回归现象。我则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简洁明了,达到沟通目的。如果讲者
能\"运用自如\",听者觉得彼此是属于同一群体,有共同语言,那就让这种\"混合语
言\"顺其自然吧!因为流行语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会自行发
展、壮大。
我在外商驻沪机构工作十年,在香港常驻三年,大量地接触外商和港人,与外商
和港人打交道,对这种\"散装英语\"早已司空见惯了。既
然港人早已习惯使用掺夹了大量英语单词的粤语进行会话交流,相信大陆外企白领乃
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感到这种混合语言
的优势。有人将\"散装英语\"的出现说成是\"回归\"现象,我则认为不能简单地用
\"回归\"二字来概括此种\"散装英语\"现象。因为今天的上海和
当时的上海开放程度、人们的社会地位、外语水平相差甚多。如果把这种现象说成是
上海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中国敞开门户,
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所带来的一种交际语言反而更为贴切。
近来翻开报纸、杂志,人们很快就会被一批英语缩写的标题映入眼帘:\"我国进
入WTO\",\"APEC会议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这种
现象,有人认为快捷方便,适合时代潮流,而另一种人,特别是老一辈学者则持反对
意见,认为是媒体故弄玄虚,是假洋鬼子式的文风,甚
至著文力图维护汉语之\"纯洁\"性。个中是非曲折,这就由时间来检验,让世人来评
判吧。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
进。英语作为传播世界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
的重要工具,在21世纪将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中英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
透的现象也必将会越来越多,同时又为我们广大翻译工
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