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妙手医生>>〖七嘴八舌 医学讨论〗>>〖非典专题〗>>转:致廖记者的一封公开信!!!(大家都来看看)

主题:转:致廖记者的一封公开信!!!(大家都来看看)
发信人: dracy(~★龍渡寒谭★~)
整理人: 65356779(2003-05-26 14:40:09), 站内信件
致廖记者的一封公开信
终于收到廖记者百忙之中给我的回信,确是有些高兴,尽管我还有点不满。因为《南风窗》没有直接把廖记者的回信发给我,而是发给了我医院的领导,通过领导,我才读到廖记者的信。
    但毕竟是收到了。
    可是现在,我是没有当初那股悲愤莫名的痛楚了。那锥心之痛,已经潜到我内心深处,不被提起就不会轻易发作了。现在我的心里,堆砌着的是,为一个小姑娘的生死而生出的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
    很不好意思在把文章发去《南风窗》时,没有透露姓名。因为毕竟是我第一次与新闻界的朋友打交道,而且还是这么有分量的报刊及记者,心虚是必然的。因为这样而造成大家不必要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我在这里表示歉意。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谁了,可我还是觉得,在礼貌上,我应该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刘日光,一个农民的儿子,中山医临床医学系99届毕业,之后一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工作至今。在中山医时我是在11班,廖记者应该是在5班吧,记不大清楚了。不过,毕业相册上肯定是可以查到的。
    读完廖记者的回信,我发现,我的担心毕竟是有点道理的。回信中有好些证人,从央视东方时空记者、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到卫生厅厅长,每一位都是有分量的人物。我越读越是诚惶诚恐了。
    但我还是有要说的话。
    首先,我要郑重声明,我的文章,是表达我个人的意愿的。任何人,即使是医院领导,又或是央视记者,甚至是卫生厅厅长,都不能左右我的意志。我只是把我看到的、体会到的东西变成文字,为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同道们鼓劲罢了。
    其次,我是很反感用“您”这个字的。相对于“你”字,“您”字确实不好。从医学角度上, “您”字在发音时多了个鼻音,使鼻腔肌肉要多几次收缩,浪费不必要的能量。从生物学角度上,无论是手写还是打印“您”字,必然会多耗费些墨汁,造成自然界不必要的物资消耗。从社会效益学角度上,手写“您”时要多写个“心”,用拼音打字打“您”时要多打个“n”(我只会用拼音打字),减慢写字或打字的速度。所以,希望大家写信给我时,少用“您”这个字,这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还是说回廖记者那些“简单说明”吧。纵观通篇回信,所提供的证据还是没有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单凭想当然的东西居然也敢对我们全体医务人员评头论足。
    廖记者质问得好,说实话,我对市一医院并不了解。市一医院是个百年老院,里面卧虎藏龙、博大精深,我区区一个毕业才四年的住院医生能对她有多了解?我所知道的,就只有“仁心仁术,方便为怀”这八字院训而已。但对于成立才三个多月的临时病区,我却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我的了解绝对比廖记者多得多。因为,在那里,有一群优秀的、曾经和我在内科一起并肩工作过的主任、主治和住院医师以及美丽的护士,通过他们,我知道临时病区里许多事情,包括有病人摔倒的事。而更重要的是,在《锥心的痛》写完后的第三天,我来到了临时病区,与那里的医生护士一起为抢救一名花季少女而尽赴全力。我终于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工作情景,亲身体会了那里的压力与艰辛。
    于是,我知道了:临时病区的同事们没有蒙骗我,医院领导也没有蒙骗我,《护士长日记》更没有蒙骗我;而发表在《南风窗》上的那篇廖记者写的文章的最后一段,却是蒙骗了许多善良的人们。
    既然廖记者在回信上就说了,“只有赵子文和另一位医生做得好”,但在发表在《南风窗》的那篇廖记者的文章上,却不是这么写的。廖记者是这样说的, “那家号称‘没有一名医务人员感染’的医院医生护士是基本不进隔离病房,查房时就在门外用对讲机……”前后两种说法有很大出入喔。这说明了什么?咱们心照不宣。
    至于廖记者提出关于可以证明在我们病区有病人摔倒而没人知道以及在其他医院表格查房、患病主任自己听肺、有医院为收费扣留骨灰等是确有其事的诸多重要人物的证词,我相信应该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的,可是,这些终究都只是当事人单方面的证词而已。记得圣经上讲到所罗门的智慧时,举了一个例子。两个女人争一个婴儿,要所罗门断判,所罗门先分别问了两个女人的看法,然后才想出了那个绝妙的判断方法。我当然都没有所罗门般的智慧,但是至少我也知道,要判断一件事的真假,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听听当事人双方的说法。既然廖记者曾经到过这么多“最棒的医院的隔离病区和ICU”,那廖记者为什么不肯再多移一下玉步到上述提过的医院去多了解一下呢?可能,廖记者已经到过上述其他几家医院了。但是,我们医院,廖记者是肯定没有来过的。既然没有来过,廖记者说市一医院的是与非时,居然还可以挺着胸膛,一脸的正气凛然。是廖记者有着比所罗门更高的智慧?不见得吧,至少读大学时我没有发现。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咱们还是心照不宣吧。
    至于《护士长日记》这件事,我想,《人民日报》在报道日记的时候,已经是写得很明白了。而且央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张护长时,张护长所说的,除了那句话外,是还有其他话的,廖记者为什么不一起写上呢?这更说明了什么呢?咱们还是心照不宣为好。
    听廖记者的语气,她只会到“最棒的医院的隔离病区和ICU”去,其他医院她是不会去的。我想,这肯定不会是因为她害怕的缘故,因为她是“新闻界不怕死的记者”嘛。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是不敢擅自猜测的。廖记者肯定地表明,她到的都是“最棒的”,那是否想强调,她不到的是否就不是最棒的呢?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陷入一个陷阱里了。
    廖记者确是进步了。短短十几天,流言家已经进步成阴谋家了。
    在回信最后三段里,廖记者先指出“他们(这些医院)全部获得了省领导的多次公开表扬,令其他同行的医生非常愤慨”;然后强调“中一、中二、中三、省医、省中医、广附一、市八、177、中医大一”是“最棒的医院”;最后,廖记者说:“这封邮件欢迎向贵院公开。”言下之意,相信大家都很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我以为,至少有这样一种目的,那就是,激起“其他同行”、 “最棒的医院” 和 市一医院的“愤慨”,然后,最好是医院与医院之间出现互相诋毁、攻击,最后,当然,有人会坐收渔人之利了。
    医院之间在暗暗较劲,是行内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可能廖记者有所不知,这绝对是个良性竞争的过程。行内人有这么一个说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哪家医院敢号称自己是“最棒的”。当有同行赶到前头,我们给他只有掌声和祝福,绝对不会有什么“愤慨”。所以,我认为,廖记者所说的“令其他同行的医生非常愤慨”,应该说成是“令我廖记者本人非常愤慨”,可能会更为恰当一点。而“令廖记者本人非常愤慨”的原因是什么?我是不敢擅自猜测的。
    至于廖记者说到她“曾多次进入……这些最棒的医院的隔离病房和ICU,拍下3000多张历史照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影。不知这样是否可以满足您的猜测?”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满足了。廖记者这段精彩的回话正证明了我的猜测,那就是廖记者“她根本没有真正进去过非典病区,用她的眼、用她的心去看看我们医务人员的工作,去体会一下他们真实的感受”。她进非典病区,为的只是拍照片,为的只是新闻而已!我还想问问廖记者,在这个非常时期,广州市一共有多少间医院收治了非典病人?廖记者所进入过的又占了几分之几?请问廖记者,就凭进过这些医院,为拍照为新闻而不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可以对全体医务人员评头论足了吗? 
    在临时病区工作的这十多天里,我知道了我们临时病区为什么会到今天为止依然 “没有一名医务人员感染”。这当然不可能是因为“医生护士是基本不进隔离病房,查房时就在门外用对讲机”这个可笑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着极其严格和完善的防护隔离措施!而这些措施,是全广州市所有医院用血的教训为换回来的。现在,居然有人用“号称‘没有一名医务人员感染’”当成风凉话来说!
    呜呼!我的心又开始在痛了!
    我们最瘦小的康青姑娘,因为在临时病区过于劳累而甲亢复发,现在瘦得不忍目睹。我们最强壮的胡广平姑娘,为抢救病人累倒在临时病区的病房里,被人抬着下来,现在仍然战斗在临床一线,毫无怨言。我们年龄最小的黄琳姑娘,在护理正在抢救中的花季少女,发现少女经抢救后苏醒过来时,那种欢呼雀跃,确实是真情流露。还有我们的曾军主任,在少女病情危重时刻,每天都是早上六点上到病房,晚上则是至少12点才离开。这些事情,都是我这十几天来亲眼目睹的,亲身感受到的。而这些可爱的人儿,居然会被某人说成“是不能不进病房的”,被说成是“苟且偷生”的!
    呜呼!我的心在滴血!
    我真不敢想象,流言家竟卑劣到了如此地步了。
    我再也说不出话了。
    以一片黄叶,遮住人们的眼睛,让人看不到眼前大片美好的森林,是流言家惯用的手法。有些时候,善良的人们是很难分辨其真伪的。但是,当菜园里的一条毛毛虫,被吹成象一头牛那么大的时候,只要用绣花针轻轻一戳,那牛皮就会破掉,真相就出来了。
    我愿做那根绣花针。

                                                        刘日光
                                                 2003年5月24日


后记:今天早上,医院党委谢宏新书记到临时病区参加那小姑娘的病情讨论会。讲了一件事,说是廖记者打电话到他家里,说,如果医院把她的这封邮件公开而造成政治事件,医院要负全责。我很是有些疑问的。其一,廖记者这封信是给我的,为什么不先对我讲而先对医院领导讲,她这么肯定我一定会把她的邮件向医院公开?其二,廖记者在回信中已经写明“这封邮件欢迎向贵院公开”,但若真如谢书记所说,她电话中又好象是不想她这封邮件继续再公开,这孰真孰假,值得考究。其三,为什么公开她这封邮件会造成政治事件,我更是不懂。
    于是,我又诚惶诚恐了。
    望《南风窗》及廖记者可以为我解开心结。当然,更欢迎向读者公开此信。




----
          宽带网络宣传大使:NO:21
http://www.gzielts.com/adsl12.gif

1: 不要叫她温柔; 
2:不要让她饮3杯以上,因为她饮3杯以上就会醉倒; 
3: 在咖啡店一定要饮咖啡,不要饮可乐或橙汁; 
4: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得好痛。如果真的好痛,那就要装没事; 
5:在你们认识的100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她一支玫瑰,她会很高兴; 
6:你一定要学会剑击和壁球; 
7:要有随时蹲监狱的思想准备; 
8:如果她说杀了你,那么不要当真,这样你会好受些; 
9:如果她的鞋穿得不舒服,一定要跟她换鞋穿; 
10:最后,她喜欢写东西,要好好的鼓励她; 



在用中国移动全球通(NOKIA 3650)、中国联通风行卡(松下GD92)中国电信小灵通(UT61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