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anny101(木子香薰)
整理人: z9z(2003-05-23 21:16:14), 站内信件
|
在大街上,我们常可以看见老大不小的“女生”穿着印有“love you”、“baby”等字眼的娃娃装,随身带的小包上挂着丁当作响的加菲猫,活脱脱一副甜蜜可爱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的装扮。那些在过去的年代里本应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人,如今像个孩子似地招摇过市,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拼命想延宕的青春……
我想永远长不大
永远年轻可能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在中国,青春期的延长是最近几年的现象。有人注意到时下里许多30岁的人,其心理年龄只有差不多20岁,但他们工作和处世的能力倒谈不上低下。这使得家庭和社会都很难找到太堂皇的理由过多地干涉他们,只是隐隐地觉得不妥。
看上去长得年轻还有单身可能是许多30岁的男女敢于“装小”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开放,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和选择。不过年轻化的倾向目前几乎也是国际化的潮流,据说在意大利,许多男子年过三十仍留在家里不肯结婚,而做母亲的也乐得照顾儿子,给儿子煮饭烧菜。在中国,生活在城市中的单身女性,30岁了背双肩包,穿吊带背心,床上摆着玩具熊,说“他们男孩子,我们女孩子”也成了时髦。
仅仅作为外包装,追求“年轻化”的形象对当事人来讲虽说是塞翁失马可也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成为时尚和流行就不得不让人注意它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实际上,“年轻化”背后隐藏的是对责任感的逃避。这种“生活追求”从70年代出生这批人开始,“年轻化”倾向目前也主要是指他们。这些70年代初出生仍紧紧抓住“青春尾巴”不放的人,在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表现很容易让老一辈人觉得是不愿承担任何责任的自私和惰性。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对目前“年轻化”倾向的忧虑仅仅属于杞人忧天。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使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甚至更长的基因。30岁,是的,30岁还正当青春。
扮 怎一个“嫩”字了得
阿慧在感情上屡战屡败,以致到了33岁时还未结婚。前一段时间,她失恋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打那以后,阿慧的衣着一下子变得新潮前卫起来,像一个活泼时髦的少女:低胸露脐的休闲T恤,肥大褶皱的韩国面袋裤,颜色艳丽的松糕鞋。这还不算,她又在自己颅骨两侧的制高点束起两个横向的发辫。
阿慧外表的巨变引得我们还以为她因失恋患上了心理疾病呢,可她的言行并没显示出任何有精神障碍的迹象。左邻右舍受不了,对她的衣着大加指责,称她人到中年还扮小姑娘,就连平时称阿慧为阿姨的小学生们也不知道喊她姐姐好还是阿姨好。
当然,阿慧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现在的白领,年纪越轻越有竞争力,30出头,恨不得就有年龄危机感。因为老板特别喜欢年轻人的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和开足马达的干劲。所以不少白领不自觉地形成了青春化的打扮,细细研究大多是30岁以上的男人向20多岁的感觉靠,20多岁的向十五六岁靠。“青春男人”的典型标准为:精心修剪的发型,头发上一定要有保湿摩丝;黑色的紧身上衣;永不落伍的服装款式;小风轻摇般的步态;脱口而出的新鲜词汇和夹杂着外语的说话方式。就连男人都不再“装大”、“扮深沉”,这个时代,怎一个“嫩”字了得。
婚 能逃则逃的束缚
冯和刘都是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都市白领,冯一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整天言必称我们男孩子,而刘则不然,这几天常常“哀叹”好日子要到头了,问及原因,刘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原来他不开心的原因是这个月底他就要结婚了。
尽管已经年届三十,但刘平素一直以男孩子自居。他说,他已经习惯了做“男孩子”时无拘无束的生活,从来都没有想过一旦结婚后,能不能一下子适应从“男孩子”到“一家之主”的角色转换,若不是女友催得实在太急,他眼下根本就不想结婚。
刘的苦恼事实上似乎也成了一些都市男性白领的共同烦恼,他们几乎都不假思索地宣称:“不想结婚。”方刚还不加掩饰地说,为了延续婚期,他几乎已经对女友用尽了所有的理由,对婚期一拖再拖,并不是自己不爱女友,实在是因为平时天马行空惯了,一旦走进围城,他担心自己会受不了约束。而小张则直言不讳地说,他之所以不急着结婚或者说不急着确定终身伴侣,是因为有人说爱情的“寿命”只有18个月,如果和一个女孩子的爱情不到18个月就出现低潮,那么还怎么能勉强自己和对方相知相守一辈子呢?所以他现在还处于“多项选择”阶段。
不想结婚一族中,以都市白领男子占“主流”。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不想过早地背负家庭的负担,让家庭约束自己。
态 不胜时尚的娇羞
不知是想博人注意还是本性天真,时下不少半老徐娘热衷于做天真状。最典型的一例是,年近50的“时尚大姐”与记者见面时,无比清纯地甜着嗓子说“我长大了”,一时竟让记者不知作出怎样的回应。而日常生活中,成年女性扮少女状者更是比比皆是,有见到动物大呼小叫者;有打公用电话时捏着嗓子,噘着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者;有年近半百,饱经沧桑,却对异性扮出情窦初开的纯情少女状者……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士动辄:“……像我们这些女孩子……”对此,毛骨悚然者有之,甘之如饴者亦有之。
玩 重回记忆童年
我的老板是香港人,平时洁身自好,不喜欢光顾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他只有一个嗜好,就是玩玩具。
每当下班后,老板都要邀上几个员工到他办公室的里间玩。老板的玩具还有很多,如瑞板球、魔方、跳舞毯、电子鸡、玩具狗等,而我最钟情的还是那套原木制品的三维拼图。当我用拼板和积木拼出一片纯真浪漫的童话世界时,我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去感受只有童年时才有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心境。
在老板的感染下,办公室里的许多同事都爱上了玩具,我也在自己堆满文件资料的办公桌上,不时让米老鼠推着辆小车喀哒喀哒地转几周,或者摆弄一下玩具狗让它叫上几声,这时我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下来,枯燥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泼,工作效率也就上去了。
成人玩具大多造型朴实,注重操作过程的挑战性与智能性,目前在市面上出售的成人玩具已可细分为:休闲型、礼品型、对抗型、益智练脑型。成人玩具没有儿童玩具那般色泽鲜亮,造型夸张,而是对玩者的智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空间想象力等诸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分析,现代社会成人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需要借助某种形式松弛紧张的神经,而玩玩具则不失为一种宣泄情绪、达到减压目的的好方式。陶明
看 都有一颗童话的心
《涩女郎》、几米、《千与千寻》,还有人见人爱的樱桃小丸子,正以一种惊人的姿态,全方位地介入都市白领的时尚生活,成为许多年轻白领业余赖以为生的精神“奶嘴”。在动漫世界里,他们不仅找到了无限的兴趣和快乐,还找到了快捷时尚的精神慰藉。
像《哈利.波特》一样,《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似乎在中国成人观众中更有人缘儿,就像卡通片《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一样。经常能听到一帮二三十岁,甚至快四十岁的“老新”和“大丸子”们学着动画片里的语气说话,这种动画语言几乎成了一种交际认同方式。
也许是被工作压力缠扰着,而读漫画、看卡通,无疑能使他们情绪放松,身心得到调节。他们像片中的孩子一样有弱点、爱逃避。通过这些影视动画作品,他们可以再次对照自己的童年时代。谁说不是呢,大家都有一颗童话的心。
----
找寻幸福,然后发现,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