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pricornlin(孺子牛)
整理人: frzy-jy(2003-05-19 11:39:26), 站内信件
|
一、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生活,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取食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嫩芽及松萝、竹笋等,在中午气温高时猴群处于休息状态。
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
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
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
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四、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五、东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