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endya(太阳鱼鱼~~)
整理人: kendya(2004-04-14 14:14:56), 站内信件
|
1.西关街道
据各《南海县志》记载,西关街道分西门外和太平门外两处。
西门外街道,计有36条:
石岗街 今中山七路西门口段路面。
第四甫 今光复北路一段。
第五甫 今光复北路一段。
新会街 今存。
蕉 园 今蕉园大街。
康公直 今康公直街。
王家园 今存。
披云洞 即飞云洞。今爱莲里。
李家园 今存。
积金巷 今存。
攀桂里 今存。
历荣里 今存。
三元坊 今存。
麻纱巷 今存。
小禺洞 今小禺巷。
第四甫水脚 今四甫水脚。
第三甫 今光复北路北段。
长庚里 在西濠东岸。今长庚首约、中约、三约
桃 源 今桃源坊。
第二甫 今存。
宜民市 清初迁海安置疍民处。今西华路东段。
百子里 今百忍里。
连桂坊 今西华路中段。
万善里 今西华路西段。
槌帽巷 今捶帽巷。
高第巷 今高第坊。
敬梓里 今存。
西华洞 今存。
馨兰里 即金兰里,今西华路一段。
芦荻巷 今芦荻东。
兴和里 今兴起里。
连桂坊 又名万里长城,西通兴宁大街。
德安里 今德门里。
植福里 今存。
子癸坊 今中山七路。
从上述各街看,清时上西关(西门外)附近农村已入市区。其街道是以南北围基开街为主街,围内村落道路为次要街道的结构形式。次要街道小而弯曲,主街则较宽,故称为高基。
第一条高基是西乐围,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该围所属26村,即:迎阳、锦华、北巷、芦排、青紫(今紫来)、蕉园、柴家(今中山七路)、区园、新会、福源、兴和、王家园、长庚、飞云洞、陈家园、上更楼、德源、聚龙(今中山七路)、周园、子癸(今中山七路)、和安、植福、宝园、敬梓、高第、隆庆等,均已成街道,有的已见于上列西关主街中。西乐围基由芦排巷珠瑁岗(今龙津东路西端)沿连珠大街、康王直街到今中山七路,再北上龙田大街,至今第四中学内龟岗。今康王直街北口仍称高基头。《南海县志》云:“西乐围在城西二里许,基长一百五十余丈,起自芦排里后珠瑁岗北,至西禅寺兴和西约。”基高出平地1米多,相传是可以跑马的大道。
第二条高基是永安围,由龟岗北引至万善里纸莹岗,今西华路中段。《南海县志》云:“长一百四十丈,脚阔一丈,基面五尺五寸,自万善汛、官塘大路旁纸莹岗至龟岗止。道光九年(1829)六月新筑。”围内有12村,即:居仁(今居心)、蟠龙(蟠虬)、见龙(今见麟)、龙田、迎龙、穗丰、安荣、安宁(今安隆)、居宁、永宁、福宁、中正(今和平东约),亦已成街。堤基亦高出田面0.8~1.0米,街面宽1.2米。
第三条高基靠近西濠,为明代街圩的围田基堤,亦略高于街旁平地,故名高基大街(今存)。现仍有高基古道街名。此围即今光复中路以西,长寿路和龙律东路包围着的地方。
第四条是带河基,即今带河路地。北连西乐围,略高于两侧平地,为清代西关可以走马的南北交通要道。
太平门外街道。由于下西关是广州主要商业区和外贸区,故入清街道发展很快。据各《南海县志》记载,太平门外街道有134条,除去鸡翼城内各街,以西濠为界,尚有126条。兹录如下:
新豆栏 十三行 故衣街 登龙街 靖远街
同文街 同安街 联兴街 白米街 显镇坊
广埠通衢 盐仓街 佛山渡头 杉木栏 菜栏街
长乐街 兴隆街 福德里 溶光街 上陈塘
下陈搪 清平街 清和里 陈基 天源街
福庆街 天雷巷 居仁里 和隆里 贤思里
和安里 龙跃里 朝圣门 鸡栏 旧豆栏
十八甫 十七甫 蚬子步 怀远驿 万钟杨巷
杨仁南 新巷 淘沙凼 良巷 晓珠里
青云里 十四铺渡头 打铜街 杨仁里 西荣巷
桨栏街 出义巷 装帽街 桂兰里 旧糖房
河傍街 会华坊 十三甫 聚贤里 桂花巷
三角市 珠巷 十二甫(丛桂坊) 丛桂南约 西隆里
西善里 芙蓉坊 吉祥坊 十一甫 大地
大巷 连登巷 第一铺(津) 曾巷 宝华坊
毓桂坊 蟠龙里 龙光里 下九甫(绣衣坊) 光雅里
西来初地 庆云里 景云里 毓秀坊 洪恩里
贤梓里 新胜街 长寿里 吉星里 德星里
洪寿里 小圃园 上九甫 第八甫 安良里
志公巷 第七铺(仙桂坊) 太宁街 白糖街 三围
丰宁里 二围 义兴里 第八甫水脚 第七甫水脚 第六甫水脚
咸嘉巷 可嘉园 畴春洞 第六甫 解元里
锦云里 青紫坊 洞神坊 锦荣里 驿巷
芦排巷 锦华坊 陈家园 猪岗 捷龙里
猪仔圩 带河街 都堂园 川椒巷 晚景园
在西关,肉菜市场有:撒金巷口市、宜民市、青紫坊市、沙角尾市、三摩地市、大观桥市、清平集市、十七甫市、半(泮)塘街市共9个。
下西关街道沿江平行发展,故主街多为东西向。
下九路至河岸有8条东西向街:下九甫、光雅里、曹基、十八甫、旧豆栏(和平中路)、冼基、杉木栏(杉木栏路)、沙基(六二三路)。
第十甫至河岸有7条:第十甫、十三甫、十二甫、黎家基、上陈塘、陈塘、新填地。
十一甫至河边有9条:十一甫(今恩宁路)、逢莱正街、逢莱新街、逢莱东约和西约、丛桂西和新街、冯家祠直街、黄沙北约和中约、蟠龙大街、海旁中约。
下九甫是南朝萧梁时岸边,故下九路以北为平原地区,由农村开街情况是由清代广州工商业发展所决定的。新开街道主要集中在三个区:一、由于广州纺织业发达而建立机房区;二、上下西关涌间的广大高级住宅区;三、西濠口的洋商区。
机房区 清初以来,广州纺织业发展。机房(手工织造业工厂)即选择西关平原农村开辟,西乐围、高基等26村地先后开为机房区。据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记载:“主要地区为第六甫、第七甫、第八甫,转西上九甫、长寿里、茶仔园、小圃园,北连洞坤坊、青紫坊、芦排巷包括的地区,称为机房区。”盛时广州厂家达2500多家,每家工人达20人或更多,集中西关。机房区街名即有锦华大街、经纶大街、麻纱苍、锦云里、锦华坊等。纺织业的兴盛带旺了十八甫银庄,形成(杨巷)卖布专业街、故衣街、装帽街等,并有印染、晒、(石)扇、浆缎、机具、制衣、制帽、制鞋、制袜、绒线等行业兴起。故西关日趋繁荣,需要兴建大面积住宅区。沿西濠各甫均建有“水脚”(即码头)街道。
新兴住宅区 上、下西关涌间大片农地,计由泮塘到华林寺间,规划兴建大面积住宅区。有宝华区及晚清住宅区。宝华区的旧宝华建自康熙,后不断扩展,“东到宝华大街东文昌南路,到长寿路西转入宝华路,北伸至上西关涌;西边由逢源路西侧逢源市、宝庆市北上至宝源路东接宝华路的范围”(见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晚清更向泮塘扩展,达成-片。北称“耀华”、“宝源”,西为“逢源”、“多宝”。今以宝华命名街道仍有12条。而井字式规划则为清代西关住宅区规划特色,“最典型的超宝华区是逢源区,本区以3条南北主街(逢源东街、逢源西街、逢源正西街)把东西住宅街道贯穿起来组成。南连多宝区,东通宝华区。街道呈正交方式,由北而南有12条街”(见《广州历史地理》)。宝源区东西向街道4条:北街、中约、正街、大街。南北向街为宝源东街。宝庆区南北主街为多宝坊及宝庆市,东西向街5条:宝庆坊、新街、正街、中约、南约。上西关涌南北主街为华贵大街,东西向街3条:华贵横、五福巷、厚福里。西关平原农地到陈家祠为止,以东入城区。“三宝”街区为清末房地产商品屋兴建区。此处街道为平直石板街,中为街渠,上铺石板。大街宽4~6米,如宝华大街为6.2米;小街宽4米以下,如旧宝华为3.1米。石板一般大小一致,花岗岩长条石板长达2米,厚约10厘米,宽30~40厘米。路旁为三合土地面。房屋为汉族中原正堂房式,其用料及设计别具特色,被称为“西关大屋”。洋商区在沙基石堤马路旁,建西式洋房,可与沙面竞美。
西濠口洋商区 清初十三行兴盛。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洋商区北界曾开新街一条,即十三行街。其后内街不断南伸,直至江边。至道光七年(1827),珠江江岸已向南淤出33米。今天珠江西濠口段江宽不到180米,即因洋行占地,淤平江岸以建花园、运动场、货栈之故。这就使得此段江岸形成众多狭巷,平行仲向江畔。《粤海关志》云:“夷人因河身淤浅,改挪向前改筑,即把码头不断向河迁入兴建,以求水深可用。道光二年大火烧后,又再发展成街。”晚清的十三行街由新基向东,分别为联兴、德兴、同文、永安(今改永隆)、荣阳、靖远、同安(今同兴)、普源、仁安、豆栏正街、东街11条南北向狭街窄巷。过西濠后,仍有同样型式的平行狭巷街道,由西而东有宝顺、普安、怡和、回澜新街、谷埠通津(今三圣宫街)、海珠、仁济西街、大街8条。咸丰九年六月初二(1859年7月12日),英法两国于沙面设立租界;同年九月十八日(1859年10月24日)由英人接管海关,移税银88.3万两兴建海关大楼,在沙面北开河筑沙基(俗名鬼基),运石中流沙填海(珠江)开街建房。沙面附近水面本为疍棚(水上居民窝棚),后开为妓馆。咸丰六年六月烧为平地,于是建设环岛路,南北向3条,东西向2条,这是广州修建马路之始。至清末,沙面南北向马路增至5条。对岸沙基为开沙面涌时建,沿堤绿化,修筑马路(黄沙到联兴街),建邮局大楼。
2.东关街道
据同治《番禺县志》,东关街道在《舆地略》中凡19条,在《捕属图》中,有内文未载之街道43条。兹记录如下:
正东门大街 今中山三路。
北横街 今存。
越秀街 今越秀北路。
线香街 今荣华南、荣华北。
东 里 今存。
文明里 今东华西路西段。
仁秀里 今存。
兴仁里 今存。
复兴里 今东华西路东段。
紫来里 今东华东路中段。
前鉴街 今东华东路一段。
元运里 今元运街。
永安街 今存。
三角市 今存。
糙米栏 今存。
海旁街 今永安横街。
洪恩里 今海月街。
湛塘街 今湛塘路。
螺 栏 今废。
以上19条见《舆地略》。以下43条见《捕属图》:
斜头路 东皋约 荣华街(线香街南段)
蟠龙里(今存) 东贤里(今存) 扬声里(今扬声巷)
腾龙里(今存) 永胜街(今存) 永胜新街(今存)
永胜西约(今存) 东关汛(今存) 东关水汛(今水汛巷)
东鬼基(今东市街) 五福里(今存) 汇贤里(今存)
德珠口(今德珠里) 相公里(今存) 见龙里(今亡)
兴仁里(今存) 洪恩桥(今存) 凝秀里(疑今仁秀里)
筑横沙(今筑南大街) 元运街(今存) 海旁东街(今海月东街)
海旁西街(今海月西街) 洪运里(今存) 百子里(今存)
世仁居(今东华西路中段) 启正坊(今分上、下街) 安怀街(今为东华西路中段)
百岁坊(今百朋坊) 泰来街(今东华西路东端) 三巩通衢(今东川路南段)
萝基(今萝基街) 前鉴通津(今存) 聚龙(今聚龙社)
百子西约、东约(今东华东路)紫来街(今东华东路东段) 东山大街(今存)
川龙口(今存) 东炮台(在海印石,今亡) 镇龙坊(今存) 红庙(今红庙前街)
东关街道为沿江岸发展之长条“街圩”,明代街圩在北,清代街圩在南,两条街圩受地形阻碍,到东山大街龟岗处合二为一,即今中山路和东华路基础。由于江岸南迁,先是东较场与南澳沙连陆,接着筑横沙、永胜沙连陆。清末,更把大沙头沙洲淤近东关。
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东较场至沙河镇修建砂石马路,商办,可乘马车,中经牛头庙、东明寺等,为广州最早马路之一。
3.北关街道
北门外地势高亢,岗陵相接,街道发展较少。《南海县志》称大北门外街只13条,其中已确知的12条街是:
双井街 今存。原街内有双眼井,故名。井今已废。
高 岗 称高岗古道。今名高岗巷。
陈 园 即兰湖里。今存。
流花桥 今存。
第一津 今存。明代城西护城河第一个埗头,故名。
第二甫 有宜民市。今存。
田 心 在兴隆社附近。今亡。
仁义里 今仁义正街,在东风西路中段,西山庙西。
勒竹园 今根竹园,西连仁义里。
兴隆社 今兴隆坊。
安荣里 今乐荣里,在金花直街。
高 街 今驷马高巷,北连驷马直街。
此外,还有医国街、朱紫街(猪屎街)今存。
北关各街多已和上西关各街相连。
4.河南街道
清代,珠江南岸街区已部分入城区,称为“河南”。清梁廷柟《夷氛闻记》中,已有25条街坊参加团练之说。据《广州城坊志》记载,有名可考之街道有22条,即:
鳌 洲 清末本沙洲已有正街(中部)、外街(向海)和内街(隔龙溪与龙溪西约相对)。今已连陆,称鳌洲正街、鳌洲外街、鳌洲内街,在南华西路一带。
福地里 今存。
萃和里 今存。
保安社 今保安南约。
新胜里 今同庆四街。
龙尾导街 今宝龙直街。
福场大街 今南华中路。
珠联百睦 联珠里和百睦坊之合称,今存。
龙 溪 一名运粮河,乾隆四十一年(1776)洋商潘文岩(潘振承,又名潘启)买下河西海滩,辟为龙溪乡,建漱珠、环珠、跃龙三桥通河南地。清末成街多条。如龙溪首约(沿运粮河伸展)、中约、西约(现已拆建为南华西路)、新街、跃龙大街等。
溪 峡 龙溪东侧,东为伍家花园。今称环珠后街。
官渡头 今同庆路地。
冼 涌 今存。
福仁里 渡口。晚清发展为大街、庙道、横街、上街、沙基、水巷等7条街道。今存。
白鹤洲 今鹤洲直街。
龙珠社 有淘沙凼横水渡,今龙珠里。
南岸大街 今洪德路北段。
洲头咀 白鹤潭东岸,清末已发展为新街、大街、横街、横巷、砂洲及新街一、二、三巷等8条街道。今存。有广州港洲头咀客运站。
缆路尾 又名烂路尾。今存,称烂大地。
蒙圣里 今为上蒙圣、下蒙圣。
宝 岗 清初墓葬区,下多村落,清末开街,有宝岗首约。
栖 栅 今栖栅街。
福麟街 今南华中路一段。
在光绪末年的《广州省城图》中,还有下列各街:
河南尾 今草坊围路。
花洲古渡 为今水果西街(果栏)所在。
明德水步 南通南华东路中段,今为滨江横路。
珠明水秀 今为同庆路北段。
长胜古道 今存,北通南华东路。
珠海波光 为古江岸,西通溪峡。街名尚存。
海天四望 为古海岸,东通洪德路。街名尚存。
洪德大街 今洪德路,发展有一巷至七巷及新二、新德等次要街道。
岐兴街 晚清商品房区,井状街道规划,发展成北街、中北约、中约(今为同福西路)、中南约、南约、东横约、西南约、横巷8条次要街道。今存。
龙庆坊 潘氏故里。清末发展有龙庆北、西、里、南约及龙庆坊5条次街。今存。
聚龙直街 今存。
同福里 海幢寺地。今存。
太平坊 今存,发展成中、东、西约(已拆建南华东路),太平中一至四巷、太平南一至五巷、太平东一至四巷、太平南横巷及太平西一至二巷等19条次街。
客家井 客民迁入建村后始成街。今存。
宝龙大街 西通龙尾导。今存。
广州市区河南与河北交通主要靠水上居民摇艇渡江,盛时(同治十年前后)有20多渡。光绪三十一年(1905)之船渡有:
兴隆大街过鳌洲渡、源昌大街过金花庙渡、源昌正街过金花庙渡、油栏通津过海幢寺渡、靖诲门直街过冼涌堑口渡、龙王直街过“珠明水秀”渡、五仙直街过“花洲石渡”渡、爱育新街过厂前街渡、仓前正街过太平坊渡。
(五)马路 桥梁 船渡
1.马路
清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街道不断向城垣外扩展。并出现了近代城市道路--马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天字码头岸堤马路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修。由海珠桥至天字码头,长120丈(约400米),为广州第一条马路。
长提马路 光绪三十年岑春煊始修,宣统二年(1910)建成。从海关到东濠口,长3600多米。路填宽约16.67米(涌口不填)。
西堤马路 光绪二十九年堤工局修。由西濠口至黄沙粤汉铁路总站。
东沙马路 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始修,翌年完成。由东较场经东明寺、牛头角至沙河,为广州第一条城郊马路。今先烈路。
2.桥梁
清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区建设加强,桥梁不断增建,且多为石桥。主要者有:
云桂桥 明何维柏建于云桂乡故居,今存,又名小港桥。三桥孔跨鸭墩水,为花岗岩东瓜石条砌筑。长34.86米,宽3.4米。桥墩有分水尖,上端出两层挑梁,承托桥面石梁。边梁中刻“云桂”二字。桥西立“云桂桥之神位”。清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葺在宣统三年。
漱珠桥 在河南龙溪北口。十三行富商潘启购地开龙溪乡时在运粮河界河上建三桥,漱珠桥为其中之一(另二桥为环珠、跃龙)。桥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今存部分,并成为旱桥。
环珠桥 在龙溪首约,潘启建于乾隆三十五年。今成旱桥,旁即同福路路桥。
凤安桥 龙溪第四桥,在鸡鸭滘口。旁即凤凰岗,有炮台。
汇龙桥 在南岸大街,入鳌洲。初为白石桥,光绪末改三合土桥。
跃龙桥 溪峡第三桥,潘启建于乾隆三十五年。今亡。
七块石桥 《广州杂抄》记民初仍有步级上桥。今成街面,石存,为花岗岩巨石条
仙童桥 在仙湖渠,石桥。
龙津桥 在荔湾东,石桥。
彩虹桥 知县郭尔戺重修。
志喜桥 在丛桂坊,花地花贩入城捷径,为西关八桥之一。清风桥 在抚院东大街,水接宝石桥(即七块石桥)。
归德桥 东西濠入潮汇于此。
迎恩桥 在正南门外。
万里桥 在旧贡院前。
沙洲桥 在旧批验所右。
定海桥 在小南门外。
水关桥 横跨东水关上。今存。
永安桥 在东濠上。今存,改为水泥桥。
石井桥 在石井。道光十一年(1831)建,花岗岩石块砌成。长68米,宽3.8米,五孔六墩,梁式,实板型栏杆。东西有石柱凉亭。桥南第五块石栏板上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兵炮击弹孔痕迹。今改水泥路面。
马涌桥 过海珠涌主桥。宣统二年重修。三孔,花岗岩梁式桥。长28.25米,阔3.1米,石栏杆,两墩有分水尖。潮由鸭墩水及凤凰岗入,汇于桥,故又名汇律桥,桥梁刻“汇津”二字。
流花古桥 在体育馆侧。清代多次重修,侧有“流花古桥”四字。今已成马路。
太平桥 康熙二十二年(1683)拆修为青云桥,俗名旱桥。
大观桥 在下西关涌上,西关八桥之一。桥孔宽一丈六尺(约5.33米)。桥畔多酒楼。
顺母桥 在长寿寺前,跨古围内窦涌。
龙津桥 在泮塘。石桥。
汇源桥 嘉庆十五年(1810)布政使曾燠浚濠时升高二尺八寸(约0.92米),以利行舟。桥孔宽一丈六尺,石板桥面。
蓬莱桥 嘉庆十五年曾燠浚濠时升高二尺三寸(约0.77米)。石板桥面,桥孔宽一丈六尺。前为观音庙。
三圣桥 曾燠浚濠时升高一尺八寸半(约0.62米)。石板桥面,桥孔宽一丈六尺。桥前为三界庙,又名庙前桥。
永兴桥 曾燠浚濠时升高一尺三寸半(约0.45米)。石板桥面,桥孔宽一丈六尺。
永宁桥 曾燠浚濠时升高二尺三寸半(约0.78米)。石板桥面,桥孔宽一丈六尺。又称三板桥。
义兴桥 曾燠浚濠时升高一尺九寸半(约0.65米)。石板桥面,桥孔宽一丈六尺。又称牛乳桥。桥畔多酒楼。
德兴桥 西关八桥之首。桥前为南海西庙,天后、洪圣两诞庙会地。
璇源桥 低矮小石板桥,上雕“璇源桥”楷书大字。今成街面,存桥石。
普济桥 跨西濠。明石桥,清代重修。今成马路桥。
观音桥 在荷溪观音庙侧,华贵路中段。
回澜桥 在谷埠,旧南濠口。今亡。
东 桥 在沙面,又名法国桥。桥有步级,防车辆入内。今存,曾吊起移位。
西 桥 在沙面,又名英国桥。为入岛主道。有步级防车驶入。
东濠桥 连接长堤和火车站,又名东堤桥。建于光绪三十三年,初为木桥,长约29米。今为铁桥。
百子桥 在紫来街东口,因建育婴堂而得名。
利济桥 跨海珠涌,清中叶易为石桥,改“待月”为“利济”。抗日战争期间桥栏大部分被毁,只存石板桥面及小部分栏杆,90年代复原。
和平桥 木桥,在城东河边,惠州船户建。
小北桥 木桥,在城东河边。
老隆桥 木桥,在城南。一说在城东河边。
水母桥 在城东,亦称帅武桥,乾隆二年总督鄂弥达修。
白沙湖桥 在大东门外,乾隆二年总督鄂弥达疏请动项修理。即今大沙河桥。
顺母桥(兴济桥) 在马棚岗(今东山区)。
3.船渡
清代,广州与附近各县均有渡船往来。据历朝县府志记载,与广州有渡船往来的地方有:增城县之白石圩、新塘、沙贝、石滩等埠,南海县之吉水、麻奢、佛山等埠,番禺县之大石、灰根、沙湾、新造、横潭、大山等埠,新会县之高沙、塘下、江门、白石等埠,东莞县之茶园、石龙、宝潭等埠,顺德县之陈村、龙江、林头等埠,三水县之三江、水口等埠,以及香山、清远、肇庆、梧州、白庙、从化、新安等地。
到了晚清,火轮开航,广州往香港、澳门、恩平、东莞、太平场、清远、肇庆火轮开通。
晚清由于交通发展需要,码头也改用水泥新建。如嘉庆二十三年(1818)美商洋行(道光四年改名旗昌洋行),于同治二年(1862)在广州成立轮船公司。同治五年英葡合办省港澳轮船公司,在西濠口建省港澳码头,为钢筋混凝土码头,长40.8米,直至民国仍用。该公司辟有省港、省澳、省梧(梧州)等航线四条。
省外航线亦已开辟。如太古洋行(英商于同治六年创办),以广州为中心开辟四条航线:广州-上海,广州-青岛,广州-牛庄,广州-天津;并且在河南白蚬壳建仓11座,称“太古仓”。渣甸洋行(英商于道光八年创建)亦辟有三条航线:广州-上海,广州-天津,广州-青岛;并在芳村东岸大涌口建仓9座,码头仓库2座,占地132亩,称“渣甸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