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动漫图酷>>○ 动物世界>>
科普常识
>>☆☆☆鱼类☆☆☆>>☆☆鲟鱼☆☆>>中华鲟简介1

主题:中华鲟简介1
发信人: vega-1025(*^_^*)
整理人: swataoren(2003-05-13 22:01:35), 站内信件
精华区搜图行动中华鲟链接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鲟鱼、鳇鱼。它体长筒形,前粗后细,腹部较平,横断面呈五角形。口下位,吻腹面有2对须。歪形尾。皮肤裸露,披五行骨板。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喜食小鱼、虾、蟹。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00千克。分布于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舟山、闽江、珠江等处,朔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沿珠江可达广西当江等处,现仅在长江较多。本种60-70年代曾有一定产量,仅长江上游,年产量2.0万-2.5千克,近20年野生种明显减少。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在鲟属中个体最大、寿命较长。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在闽江和钱塘江时有出现。中华鲟是鲟鱼类中生长较快的种类,但性成熟较晚。雌体性腺初始成熟在14-26a,平均18a;雄体性腺初始成熟在8-25a,平均12a。性腺将成熟个体于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生殖洄游,9-11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洄游亲鱼在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降河返回海洋育肥。粘附江底砾石的鲟鱼受精卵约7d孵出,出膜仔鱼顺江而下,于次年4月可在江苏浒清附近江段出现。仔鱼在5月到达长江口,滞留至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待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河口地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舌鳎属,磷虾和蚬类等。中华鲟在海洋中生活时食物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中华鲟为一种古老的鱼类,有活化石之称,学术价值极高。此外,还有很高批济价值,肉味鲜美,鱼卵可制鱼籽酱,鳔和脊椎可制鱼胶,鱼鳍和鱼唇富有胶质,可与鲨鱼翅相媲美。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 )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平时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米3/秒减少到11090米3/秒,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应严格限制,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永远生存下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