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挚爱慈亲>>亲情似海>>双亲双爱>>怀 念 父 亲

主题:怀 念 父 亲
发信人: wsdl_7898(东奔西跑)
整理人: acme627(2003-04-30 09:13:11), 站内信件
                                                           
      4月4日清晨,我给母亲去电话,说明天便是清明节了,我想请假回家拜祭父亲。“不用回来了,你年初工作正忙,叫你姐代为清扫便是!”母亲淡淡的话语中透着忧伤。
       父亲离开我已经一周年了。他病重入院时,没有通知我回家,虽然我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直到春节放假时,我才回到了他的病床前。记得大年初二的那个早上,父亲醒来特别早,平日里行动需要母亲搀扶的他,竟独自迈步至院子里怒放的桃花树前吟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听到他抑扬顿挫的声音,我和母亲及姐妹几人都笑了,以为父亲的病好了许多。中午时分,我坐在父亲床前小心翼翼地帮他修剪着指甲。“孟儿,我的身体没事了,你还是回部队去吧!”父亲抚着我的头慢慢说道。他知道我正在省边防总队历史馆帮助工作,而现在正处在全面布展的重要阶段。傍晚,当我噙着眼泪踏出家门时,父亲突然叫住了我:“儿子,你现在搞的是部队中的历史,一定要客观公正,事事细究,正如我灰飞烟灭时,别人在评论我一样。”一步一个回头,父亲的身影在我泪眼朦胧中渐渐远去,而我竟没能细细寻思他当时话语中的含意。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回到部队的第二天父亲的病突然恶化了,当我匆匆而归时,父亲已经永远地合上了双眼。哭成泪人的母亲捶打着我:“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啊!你父亲一直看着你离去的方向,始终不肯合上双眼!”父亲乘风而逝,我在他的身旁彻夜长跪,喃喃地向他诉说着我的思念之情。骤然间,我回想起他对我所说的“灰飞烟灭”一词,不禁后悔万分。难道冥冥之中他早已知道将不久于人世?第二天,征得母亲同意,我没有依照家乡风俗习惯和亲朋好友要为父亲风光土葬的要求,简单地为他举行了一个追悼会(父亲生前是市人大代表,地方政府机关部分领导和群众坚持前来为他送行),便匆匆火化了。当我捧着父亲的骨灰回到家中时,不禁忆起了儿时父亲曾给爷爷写过的一副挽联:先人已乘黄鹤去,风范犹存励后人。
       爷爷如此,父亲更是如此。父亲生不逢时,高中毕业时遇上了那场十年浩劫,品学兼优的他唯有回家务农。然而命运多舛并没有令父亲沉沦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那段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日子里,他一边利用祖传的医术在乡里当赤脚医生,一边自学不辍。皇天不负有心人,1980年,父亲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省医学会全日制中医班,从此跳出了农门。成为了城里医院中的一名医生。当我们家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中将户口迁往城市时,母亲告诉我们:“这是你父亲啃着红薯干在煤油灯底下熬出来的。”
      认识父亲的人都说: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在我蹒跚学步之时,公社里下乡搞演出,父亲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台柱。他不仅精通吹、拉、弹、唱,更是编剧作曲的好手。那时,我成了父亲的“尾巴”,其实喜欢看他演戏只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在戏班宵夜中可以尝到家中没有的“熟鱼粥”,记得有一回因为贪嘴年纪小小的我不知不觉间竟吃了八大碗,撑得说不出话来,父亲既好气又好笑, 把我背回家中放在大水缸中足足泡了一个多小时,这才缓过气来。这段糗事好长时间里都成为了乡亲们饭桌上的笑料。
       父亲潜心医学研究,在医治伤寒及肝炎两大病症上有较深的造诣。平时里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每天下班时,病人排队的长龙总是拖住了父亲归家的脚步。面对家人抱怨,他总是笑笑说:“排着队的都是病人,总不能让他们白等吧?我辛苦一点又有什么?”许多患者上家中求医,父亲从来都是欣然诊治。他叮嘱母亲每天都要熬上一大锅瘦肉稀饭,好让那些路途遥远的病者得以充饥。每年,来家中看病的人数以百计,但父亲从未收过分文诊金。记得有天放学回家,我发现从来没有红过脸的父母亲竟吵起了架来,原来一个老乡在找父亲看病时,偷偷地往饭桌上放了两百元钱以示感谢,当父亲发现时人已走了好久,于是他责怪母亲当时没有提醒他。最后,是我骑着自行车载着父亲将那钱亲自送回了老乡手中,他这才放下了心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为医者早已
       富甲一方,而我家却清贫如洗。但父亲无怨无悔,他常言道:“医者父母心,除了医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医德’,行医固如此,做人更甚之。”前几年,我们家翻新祖屋,他执意缩小了主屋,而扩大了庭院的面积,其间种植了许多花草,并美其名曰:杏林小苑。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有一个更舒适的看病环境。
      父亲除了撰写有大量的医学论文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曾著有《莽原》、《大地》、《春分》等诗集。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在他病重前背诵《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名作依然是信口拈来,一字不漏。尽管小时我调皮捣蛋,也饱尝了母亲的棍棒之苦,但父亲却不曾打骂过我。每逢犯错,他总是借用古人典故或名言教育于我。记得一次为了争用溜冰鞋竟和姐姐打得不可开交,父亲见状便叫我俩反复背诵曹植七步绝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他坚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进行潜移默化。
      “父亲如弓,他佝偻着腰身,是为了将儿子这支箭射得更高更远”。初中毕业时,我在日记中写下了这句话。当时,中考完毕后,父亲托人查到了我的考分:228分,这个令人蒙羞的成绩连普通高中都进不去。一辈子没有求过人的父亲扯着我提着几斤水果来到了时任中学老师的伯父家。“孩子还小,你看能不能法子让他在你这读个高中?”一向自信的父亲此时窘迫不已。望着父亲,我恨不得脚下裂开条缝好马上钻进去。六天后,成绩公布了,原来查分数的人弄错了名字,其实我考了568的高分,成为了当年本地区唯一一个考上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当我将录取通知书送至仍在上班的父亲的手中时,迟疑片刻后他欣喜若狂,在同事间孩子般奔走相告,也许在他的生命中这是我带给他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了。然而,三年后我并没有如他所愿考上了大学。在高中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我晚自习后回宿舍时,与正在勒索同学的一班歹徒展开了搏斗,结果被迫从三楼跳下,双臂和头部都受到了重创。当我伤势痊愈时,高考早已和我失之交臂。面对前途迷惘、情绪低落的我,父亲非常肯定地说:“儿子,你中断了学业却维护了正义,这一段经历在大学堂里学上二十年都未必能体会到。”他的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我谢绝了学校免费复读的挽留,毅然选择了部队。入伍前的那个晚上,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突然感到了莫名的恐慌,于是敲开了父亲的房门,告诉他:“爸,我去当兵不知道会不会遇上打仗,要是被打死了,那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吗?”“傻儿子,记得平时教你的那句诗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一名军人,就是要在硝烟弥漫中接受战争的洗礼,那样,你才会成为一名响当当的男子汉。”父亲微笑着对我。
       从入伍的那天起,父亲便有了给我写信的习惯。尽管他眼睛不好,但总是坚持每周写一封,十年间竟从未间断。信中除了嘘寒问暖外,更多的是支持与鼓励。多年来,我因为上学、借调工作等原故曾走了许多地方,而父亲的信我总是一封不漏带在身旁。因为,我总感到见字如见人,在我立功受奖时,我会翻阅父亲的来信,似乎在和他一起分享我的喜悦;在我工作遭遇挫折时,我也会细读父亲的来信,因为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父亲对我的关怀与激励。但这两年来,父亲来信的内容越来越少了,然而尽管只有片言只字,可依然写得字字端庄。每逢读信之时,总禁不住潸然泪下,我知道父亲的病在日益加重了。如今,细细数来,父亲来信共有563封,不想去年1月2日的来信竟成了他的绝笔。
新年的钟声余音未了,辞岁的爆竹的仍在风中散发着喜悦的芳香。但父亲却永远地走了,他带着片片云彩走到了天的另一边。而对他的思念却犹如系在风筝上的那根细线,尽管物换星移、日渐久远,却永远紧紧地缠绕在我的心头。

作者:阮传孟 
地址: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五支队政治处
联系电话:1330287333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