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超级电视迷>>超级香港电视迷>>香港两大巨头-TVB&ATV>>TVB-明珠台和翡翠台>>佳文共赏:從「帝女花」說起(二)

主题:佳文共赏:從「帝女花」說起(二)
发信人: yourmay(飞)
整理人: lily324123(2003-05-04 16:34:22), 站内信件
From: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wangary/file_combine.php?File=2639640_2003-04-12_03-49-23

從「帝女花」說起(二)——真羨慕媽媽 
 
 
 
  
無線近年致力於三大類劇集的製作:一是愛情,二是查案(包括所有與警匪或律師相關類型,古裝時裝皆然),三是豪門恩怨。在市場主導下,這個現象十分合理。君不見港產電影也以這幾類佔多?電影的豪門恩怨橋段較少(就算有也多為故事背景一部份),卻有較多鬼故(電視少有鬼故是因為電檢問題)。

電視和電影皆少拍的卻是歷史與武俠。武俠還是有的,但只改編現成武俠小說或漫畫,甚至是重拍前人舊作,新創作卻付諸闕如(「英雄」是新內地創作,卻失敗得很,歷史、武俠、政治三不討好)。

無線會拍「歷史」劇(注意,是有引號的),但歷史往往只是陪襯,愛情或查案才是主線。像「帝女花」,背景是明朝滅亡之際,有關的傳說及故事多得很,像崇禎、陳圓圓、吳三桂、李自成與清太祖的五角戀故事,便有極多的傳述(有興趣的應看《鹿鼎記》)。但「帝女花」不是歷史劇(注意,這裏沒有引號),只因為它是粵劇戲寶,「妝檯秋思」幾乎人人皆曉(即「落花滿天閉月光」),無線才選擇改編「帝女花」,以吸引師奶們的興趣(是的,電視的市場主要是師奶)。「洛神」開拍有類似的背景,聽說評價尚可(我沒有看過)。「武則天」的歷史味也許會較強,但由向海嵐演武則天,便注定了失敗。香港電影更加幾乎全沒有歷史片,近十年也應該只有一套「宋家皇朝」較能讓人留下印象,但張婉婷想拍的主要是三個女性。

這應了一句說話:有甚麼的土壤才能種出甚麼的花。香港人的歷史都不是由香港人寫成的,大半是有北大人與洋鬼子敲定,香港人從沒有插手的餘地,所以感受不深。在英國人手中一百五十五年時間,唯一滲滿香港人的血與淚的事件,大概就是六七暴動,但不知道有沒有香港電影以此為題材(倒是亞視有「萬家燈火」)。因此,沒有歷史的香港,造就了一群歷史感不強的電影人、電視人與觀眾,也造就了沒有歷史片的電影和電視界。

要找尋香港的電視劇中最出色的作品,或許要上溯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今天首屈一指的香港電影人,有不少都是那個時候在電視台出身的。許鞍華、方育平等是在「獅子山下」的哺育下長大的,藝術味較濃。杜琪峰、徐克、王晶、李力持、韋家輝等,都在無線「受訓」過一段長時間(李力持與韋家輝時後期得多了),後來的電影要商業為重。就是王家衛,在跟譚家明「學師」之前,也曾在無線當過製作統籌及編劇等。這群七八十年代在螢幕上燃起燦爛火花的一群小伙子,後來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中流砥柱。

他們能闖出電視及電影史上的高潮,絕非巧合。那時候電視台的競爭比任何時候都要劇烈。除了港台有能力出產藝術價值高的作品外,當時三家免費電視台(無線、麗的及佳視)都各自有自己的小生和花旦,與今天無線一台獨大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為了吸引不同的觀眾,電視製作人努力尋求不同的方程式,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他們的腦子被迫著不停地轉,尋找新的賣點,劇集種類百花齊放。

所以我十分羨慕我媽媽。她來香港的時候是一九七八年,適逢電視劇製作最蓬勃、水準最高的時代,實在恨不得要早生二十年。劉天賜說,那時候無線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收視要是低於四十點的話,便要給腰斬。今天無線黃金時段也難以保證有三十點,但面對唯一的對手亞視,無線的廣告收入還是安枕無憂。近年亞視收視最高的劇集應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和「縱橫四海」,其他沒有一套劇集有高於十點收視。有七點或八點收視便幾乎要開香檳了。

至九零年代末,無線早達成一台獨大的局面,加上在電視劇的製作上受制於制度化的生產模式,不同的劇集已漸有同質(homogeneous)的傾向。但率先看破這問題的,竟然是這個問題的製造者邵逸夫。他看過台劇「包青天」後,一錘定音買下版權引入香港,牽起了在黃金時間播映外購劇的風潮。而且劇集的來源地也越來越多,日本、韓國、內地,各有捧場客。在有比對之下,觀眾便越來越容易發現無線拍劇的粗疏。以往我們以為香港的武俠劇還是獨步天下,但看過中央電視台的「笑傲江湖」後,李添勝會否為自己以往的金庸劇而汗顏呢?

無線的困難在於她的固步自封。囿於製作人的識見、制度化的生產與及其大台地位難以鼓勵創意,結果是每一套戲幾乎不脫文首提到三大類的路線,鮮有探求觀眾新的口味。每年或會有一兩部劇集平地一聲雷,但論新意或整體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遠不如二十年前之多。

說到底電視也是一盤生意,講求利潤。外購劇比起自製劇邊際利潤豐厚多了,觀眾也受落。尤其是各地經濟與傳媒的開放,「劇集貿易」越來越盛行,無線自製的劇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觀眾的眼角也越來越高。香港或無線拍不出的劇,邵爵士一揮數十萬元便手到拿來,化算得很。無線劇再不發奮圖強的話,便要給市場淘汰!

長此下去,無線劇無疑會陷入一個泥沼。那麼,香港的電視劇的出路(或直接地說,無線的劇;亞視幾乎已放棄自己的製作),到底在哪裏呢?(待續) 
 



----



When you are young and single in the city, your friends are your family.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