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2sz(屋企有个小朋友)
整理人: qiushuiyiren5559(2003-03-31 11:08:36), 站内信件
|
有房是幸福的,没房是苦恼的。
前辈们能住上一间自己的房屋,对我们来说总是一种激励:工资低一些怕什么,但总算自己能有一个草窝了。我欢迎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但总害怕房产的市场化,怕真是到了购买商品房的地步,自已反而囊中羞涩。
深圳这边有三类房:
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大多是我月收入的1.5~2倍,关外的房倒很便宜,不过就像广州的中山九路般遥远;
微利房,每平方米售价是我月收入的3/4,深圳市大多数人对这类房倒有购买力,不过这种房子是有购买条件的:夫妻双方都有深圳户口,然后按申请者的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学历、调入深圳时间等等计算分房的分值,购买相应大小面积的房子。但是,这类房屋市场供房极少,而且符合资格的申请者又何其多,对于普通的深圳市民只能是望梅止渴。
福利房,几年前就听说要市场化了,面向政府公务员和市级单位人员售卖,我有个早我几年毕业的校友就有幸住入。这类房每平方米售价更低,但申请方法类似微利房,深圳有名的梅林一村和莲花北村就属这类。
我认识的几个医务人员,属于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一种人。
皮肤科老主任,十几年来稳打稳扎,如同他的医务风格一样,在股市积累了一些钱,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用勾心斗角,评什么‘先进个人’,搏升工资,每年也可以给自己发奖金。”他也不等什么分房,在临近二线的地方买了一套大房,还买了一辆近30万元的日本车代步。
太子杰,区内另一家清水衙门,去年就住进了商品房,据我们估价约有80余万,去过的同学都在吹那里有日本风格、欧洲风格的卧房装修,我因此笑话太子杰有没有养上一只金丝雀。
军仔,在市医院排不上队分福利房,做某医药集团小头头的父亲就二话不说,买下一套二手福利房给他,也有70余平方米。
然而,剩下来的大多数,却窝居在狭小的临时周转房中。
医院第一把手,住在夫人单位分的福利房中,比应享受到的面积小了近70余平方。
医院第二把手,还住在调入前单位的病房,好歹也改造成二房一厅,上次我在他门口迷路了近20分钟。
医务科长,因和老婆吵架,被赶了出来,每天和儿子在医院“值班”,已有三个多月了。
一个老硕士生,住在农民房,现在对深圳房地产很有研究,恐怕转行也不愁失业了。
我的房子,在哪里呢?(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