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lue_icy(韩霄)
整理人: qiushuiyiren5559(2003-03-31 10:45:54), 站内信件
|
实习手记(一)
从两个星期前开始诊断学的实习到今天,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学的都是手法,互相练习,今天终于要到病房里去了。
站在住院大楼的走廊里,我感觉自己的心跳很快,紧张,还有那几要从喉咙里冲出来的期待。走廊里不断有人走过,清早查房的医生,送要换点滴的护士,忙着清理的护工,躺在床上被推去手术室或者治疗室的病人,还有,跟我们一样的菜鸟。我又看了一眼身上的白大衣(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好多遍了),素白的颜色很悦目(在我看来,当然从病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和我周围的医生一样,和那同样素白的环境一样,我发现自己竟不自觉的微笑起来。毕竟,我期待这样的情景,好久了。
老师(一个副主任医师)向我们打手势,示意我们跟他进去。那是一个很瘦的老人,他的脾很大(估计至少是正常时的3到4倍吧),只用肉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老师做了示范以后,便轮到我们。早就听说过并不是没个病人都愿意让我们实习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操作,所以大家都像蚂蚁见了白糖,争着往前挤。所幸的是,老人很有耐心,也很忍耐,他让我们每个人都触诊过。尽管我不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他总在一旁跟病人说话,关怀备至)还是老人的恐惧(毕竟,这里是白色的领地),但我仍然要向他致敬,向他那样的人致敬。对于我们来说,真切的在临床操作,比在model上模拟更能学到东西。以及后来,有一个患了黄疸、胆囊压痛的北方汉子,他也是同样的忍耐,同样的耐心。更可贵的是,他很配合。因为检查的时候,我们需要他做呼吸运动配合,这样无疑等于将自己发炎的胆囊撞向我们下压的拇指,很痛。但我甚至没有见到他的一次皱眉,他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操作了一次。我们是残忍的,但我同时要向他道一万个谢谢。他们,比起那个我们还没有进病房便大嚷不让任何人碰他、还游说别人不让我们碰的那个广东人(我们只是需要看看他胸前的蜘蛛痣),更让人敬佩。我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是南北方的差异。难道,南方人真的就比较小气和计较么?当然,这些,都不是他们的义务。
躺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大概30左右的女士,额头冒着冷汗。她见了我们,便勉力将自己的身子撑起。老师说过,这是一个肾病患者。但我们做了半天的检查,都似乎发现不了她疼痛的地方。后来,还是老师给我们指出,在她的右腰部。我不禁要问,老师,肾病病人不是应该在肾区有叩痛的么,但是,现在她腰部……“记住,病人绝不会按照你书上写的来生病。”老师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语重心长。是的,难道病人还要看过书上的标准才生病么?如果都是这么简单,就不用医生了,每人买本书,对这书上讲的,不就可以“远离医生了”,这下连苹果都省了。我们就是要学会注意到临床上的一些可能变化的情况,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微小变动,来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
我们刚刚检查完一个甲亢的女病人,正要往下一个病房走去,一个中年女人追了上来,拉住我们老师。“医生,你们这么多人给她(我们刚刚检查过的那个病人)看过,为什么却不给我的丈夫看呢?是不是他不行了,还是,还是我们没有给您……(这个,读者自己想吧)”“没有,没有,”老师及时的打断了她,“你的丈夫很好,情况很稳定,你就放心吧。他们,”他用手指了指站在他身后的我们,“是一些学生,只是来看看,学习一下。你就不用担心了。”女人听了,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还有,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幸灾乐祸。呵呵,这处理医患关系可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比我们所学的所有理论课程都要深要难,因为那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学问,而不是死的文字。我又想起了刚刚对着那个不让我们碰他的病人,他在老师的不断劝诱下,还是愿意给我们检查,虽然他仍然不断的抱怨着。老师甚至跟其他人聊起来,关心,还有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觉得,我同样需要想他学习这些东西,这些绝不可能在书上看见但却要学习一辈子的东西。
第一次到病房里去,我学到的很多,期待的更多。
----
我的qq:1490037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