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gmoondream(人淡如菊)
整理人: amwcp(2003-05-02 00:44:49), 站内信件
|
《尤利西斯ULYSSES》读本4
第三章
时间:11:00AM
第三章主要是写斯蒂芬在沙滩漫步,思绪万千,这里使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要认真读才能分辨现实还是只是斯蒂芬头脑的想像和思绪。
这章我足足读了三遍才算初步弄明白,我一个个字地啃,把现实的描写用铅笔划线标示出来,这样脉胳就清晰起来了。例如:斯蒂芬走到通往萨拉舅妈家的路口,就考虑是否到她坐一会,然后又回想以前在舅妈家作客的情形,想起舅舅的唠叨和表哥一些粗俗的话语,和由此引发的感想,这些都是有迹可循,而不是信笔涂抺的。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乔伊斯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意识流”的典型代表了,而且里面有许多创新的手法,不论他成功与否,但是他的探险,这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堑新的天地。许多人觉得《尤利西斯》晦涩难懂,乔伊斯在这章中作了巧妙的回应:“你觉得我的话隐晦。我不认为我们的灵魂里有着含糊不清的东西吗?像长笛吹出优美音色”
写作纲要:“学科-语言学”, 语言学其中一个主要研究角度就是:研究语文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而这一章乔伊斯正是试图用语言文字把斯蒂芬的思想表达出来;“色彩-绿色”,这倒是很奇怪的,因为事情是发生在海边的,本来以为是“蓝色”的呢;“象征-潮汐”,这就是象征斯蒂芬心情的起伏;“技巧-内心独白(男性的)”男性的思维方式是跳跃的,比较理性的。
隽语录:
深刻而又深刻。倘若你死了,抄本将送到世界所有大图书馆去,包括亚力山大在内。几千年衙亿万年后,仍将会有人捧读;--乔伊斯的“预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