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真伪讨论与辨析>>立此存照>>非视觉器官的图象辨认

主题:非视觉器官的图象辨认
发信人: mzdsx()
整理人: jeter(2000-11-27 23:20:24), 站内信件
                非视觉器官的图象辨认

    自1979年3月四川唐雨耳朵认字的消息报导后,全国又陆续发现不少具有类似
功能的儿童。对此,有的人表示相信,有的持否定态度,有的则不置可否。可以
肯定的一点是许多研究者在测试实验中做了大量工作,使这方面的工作在过去的
1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唐雨耳朵辩色认字的一次测试报告

    1979年9月四川省大足县联合考察组对唐雨的耳朵是否有辨色认字的功能进行
了考察。通过考察,他们认为,唐雨的能力并非危言耸听。

    唐雨耳朵辨色认字的消息最初在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报》上发表后,有各
种不同的看法,1979年3月26日唐雨突然患急性肠炎后,用耳朵辨色认字时,字的
笔划、颜色在头脑里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些人的指责、
冷嘲热讽,当事者好比哑予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唐雨病好后,耳朵异常功能有
所好转,但有反复。1979年8且中旬。唐雨父亲唐克明发现唐雨的耳朵能辨认笔划
粗大的字后,及时向公社和县科委作了反映。

    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大足县科委和宣传部、文教局、公安局、教师进修学
校和医院的一些同志组成了联合考察组)1979年9月14日上午,唐雨来到县城,考
察组在当天下午和15日早晨一共对唐雨进行了5次测试。为了防止所谓唐雨“眼明
手快耍魔术”,根据预先确定的方案,在测试前,考察组中的一位同志暗地里把
带字的纸团做好。并约定,在辨色认字过程中字团如要转手换耳,必须在考察组
的监督下进行。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唐雨辨认了5个字团,其中4个字团上的5个
字全部辨认准确。9月14日下午测试的第1个字团是用蓝色纲笔写的“人”字, 3
0分钟认出,第2个字团是蓝色钢笔写的“工”字, 10分钟认出。9月15日测试时
,第1个字团是用墨笔写的“农、兵”二字, 15分钟认出,第2个字团是用墨笔写
的“生产工具”4个字,30分钟后唐雨说模模糊糊,搞不清楚,感到头昏脑胀。稍
事休息后,开始辨认第3个字团。这个字团制作特别,是把两张各有一个红色铅印
的“大”字和“县”字的小纸条折迭在一起,然后用白纸包好揉成一团。唐雨只
用了7分钟就将这个字团辨认出来了。

    王强、王斌二姐妹的特异辨认功能

    《自然杂志》3卷2期转载了周文斌同志的一次测试报告:

    1979年3月,四川发表了12岁的唐雨能用耳朵认字的消息。4月间,他在成都
参加工个会议。对于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的耳朵认字的传闻,他觉得难以置信,
因为这件事不仅超出人们现有的“常识”,而且似乎还有点“江湖骗术”的色彩
。会上的许多同志劝他到大足县亲眼看一看,他也很想去戳穿这个“西洋景”。
可是不久,有一位同志告诉他,四川医学院的几位医生巳对唐雨做过为8夭的观察
,证明所谓的耳朵认字纯系弄虚作假。

    怀着急于弄清真相的心理,他真奔四川医学院,见到了参加过试验的部分同
志,并阅读了他们的试验报告。回到招待所,他就他们提供的情况写了一份内部
参考材料。此时,他似乎感到了一种满足:真相大自了,如此而已,并不神秘。
这样,去大足县的念头也就打消了。

    可是;回到北京,风浪并未平息。有些人竟冒舆论之大不韪,继续在传播和
研究耳朵认字的事情,而且据说北京地区就发现了不少,有大人,也有小孩。

    8月初,有一位同志找到他,要他到王强、王斌家里去作耳朵和腋下认字的试
验。10日下午,他随同几位新闻单位和新华印刷公司的同志,一行5人,来到一栋
工人宿舍,见到了王强、王斌的母亲。她把在邻居家玩耍的王强和王斌叫回家里
。他们简单地介绍了来意,就开始作试验。

    首先,他们把1个头天准备好了的外端用胶水粘结了的纸条交给王斌,让他置
于腋下,齐让她姐姐王强用一只手接触-妹妹的身体(其实只不过是摸着妹妹的
衣服罢了),让她们两人同时辨认这个纸条,过了半小时,谁也没有辨认出来。
这时孩子的妈妈说:“她们认字,总是先慢后快,你们试验她,可以先从容易的
入手,效果可能好些。”于是一位同志就到另一个房间重新写了两张纸条,迭好
,交给姊妹俩1人1张。她们将纸条置于自己的腋下,用1只手按住,过了5分钟:
两人都说出了自己纸条上的字:王强的是“中国”两字,王斌的是“人民”两字
,全对。

    接着,他们将写有“新华印刷公司”六个字的折迭纸条交给主斌,王强用一
只手碰着王斌。过了3分钟,王强声言她已认出来了,王斌接着也说认出来了。姊
妹俩人同时写出“平安”两字,全错。

    这之后,他们将一个头天准备好了的装中药丸的小腊纸盒子交给王斌;她接
过纸盒,一手伸进连衣裙内,把盒子置于腋下,四分钟后,她皱了皱眉,说:“
没有字,是毛毛,是一片黑鸡毛!”当众打开盒子,证明她说得全对。

    随后,l个同志接过纸盒走进另一房间,写了1个字放在盒内,交王斌继续辨
认。过了不到1分钟,她就说,“是1个笔划很粗的‘大’字。”打开盒子,见纸
条上果然是一个用圆珠笔描得很粗的“大”字。

    周拿过纸盒,顺手从桌上的几张白纸中撕下1个纸角,在另一房间写了1个“
中”字装入盒内,再交给王斌。过了6分钟,她说:“里面乱七八糟,上面有个‘
人民’,“下边有个‘中’。”周心里纳闷:“中”字说对了,为什么还出来了
个“人民”呢?于是打开盒子,取出纸条,果然发现纸条的正面除了他写的“中
”字外,纸条的反面的右上角上还有“人民”两字。在场的人个个惊奇。

    1个同志又重新交绘王斌一个迭好了的纸条。她将纸条一时置于腋下,一时又
放在耳上,过了3分钟,即说出了“大西瓜”3个字,“并说出了“大”字为红色
,“西”字为蓝色,“瓜”字为黑色。全对。

    他们从头一天准备好了的用纸袋封装起来的几个纸条中抽取1个交给王强辨认
,王强将纸置于腋下,5分钟后,用手指在桌上写出“光明”两字,并说:“是红
色的,是‘光明’两个字。”当他们接过纸袋时,发现纸袋还如交给她时一样平
整,早已干固了的封装原封未动。当场撕开纸袋,取出纸样,证明了她的辨认正
确。

    紧接着,他们又抽取了另-个封装纸袋交给王强,过了4分钟,她说:“是‘
吃饭’两字,蓝色,‘饭’字是繁体。”如前一个纸袋一样,当场撕开完全正确


    周把头一天用铅笔写在黄色牛皮纸上的“知识就是力量”6个字迭成数层,用
浆糊粕死纸条外端,然后交给王强,她辨认了5分钟,断定没有字。错了。

    最后,他们用一条蓝色的、折迭成多层的头巾蒙住王斌的眼睛,将一个写成
“小斌”两字的纸条交给她置于腋下。王强用手摸了王斌3分钟之后,说自己已经
辨认出来了。在场的人叫她不要声张,并带到另一个房间,请她把自己认出的字
写出来。这时,王斌也说自己认出来了。在场的人为她松开了蒙眼的头巾,请她
把字写出来。当时,姊妹俩分别在两个房间里写出了“小斌”两字。试验结束,
在场的人没有发现任何作弊行为。周谈到,当时他心里的确涌起一种难于表达的
感情:从理智上来说,他无法接受耳朵和腋下能识字;但他又不能不相信自己的
眼睛,不能不相信如此真切地观察到的一切。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那份内部参考资
料写得太匆忙了,更后悔自己没有亲自去对唐雨进行测试。

    1979年10月6日中午,周文斌同志约好其他几位同志再次到王强、王斌的家中
,进行了第2次测试。当时只有王斌在家,王强还未放学,他们连续作了20多个试
验,其中既有纸袋封装的纸条,也有用锡箔纸封装的纸条,除了1个没有读出,1
个误读之外,其余都一一正确地辨认出来了。

    下午1时半,王强回到了家里,她匆匆吃过午饭,也开始傲了几个辨认封装纸
袋的实验,结果全都辨认出来了。接着,他们又做了许多人作过的“传感”实验
,先让王斌腋下夹着纸条,王强用一只手搭在妹妹身上;后又让王强夹着纸条,
王斌用手搭在姐姐身上。两个实验都做成功了。

    接着,周文斌对王斌说:“把纸条夹在我的腋下,你用手摸着我,看能否认
出字来。”实验进行了几分钟,王斌说不出字,就没有继续做下去。在场的一位
肖同志提出:“王斌拿着纸条,王强坐在妹妹旁边,不要接触,看能不能认字。
”王强说:“我们没有试过,还是让我牵住妹妹的一根头发吧!肖坚持说:“不
用牵头发了,还是分开来试吧,不成功也不要紧。”她们终于同意了。王斌夹着
纸条,王强坐在离妹妹一尺来远的地方。不到两分钟,王斌嚷道:“姐姐,你快
点,我已经认出来了。”在一旁的老肖说:“好,小斌,你先别说,先写下来。
”于是王斌避开姐姐,写了“科学(蓝)”三字。意思是说,纸条上写的是蓝色
的“科学”两字。过了一会,姐姐说:“我也认出来了,是蓝色的‘科学’两个
字。”全场情绪沸腾。这最后的一次实验,是“传感”现象超越一定距离的第一
次成功实验。11月底,王氏姊妹的父亲王文华同志又绘周文斌同志打了电话,说
他本人和北京大学的老师也对王强、王斌作了“传感“实验,在2.4米的距离内
取得了成功。

    1979年8月至9月北京大学的陈守良、贺慕严等老师也对王氏二姐妹进行了测
试。

    他们的测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密封法,一种是纸套:密封法。

    在纸套密封浩中,所用纸套内封装的字片两面都有两层白报纸覆盖,即使对
着阳光或强灯光用眼睛也不能看出纸套中的文字或图形。另有一部分纸套内封装
有书写的1.5厘米见方的单字,从字正中对折,每面都有三层白纸遮盖。纸套三面
开口处用胶水密封。实验前1日或数日,从3年级小学生认识的单字中随机抽取几
十个字密封在纸套中,实验时由受试者随机抽取一个纸套放到腋下,少数情况下
放在耳边辨认。测试者与受试者者在辨认前都不知道取出纸套中的内容(所谓“
双盲法”)。受试者辨认出来后,交回纸套,在记录纸上写下或口述辨认出的内
容。测试者和观察者检查后剪开纸套,取出纸片核对。实验中测试过的全部纸套
交还时都是完整的,没有撕开和揉破的情况。大部测试用停表记录感应时间(即
从纸套放在辨认部位起到辨认出来止所需的时间)。

    从1979年8月13日到9月9日期间进行测试的实验日13个,每个实验日每人测试
的次数不等,从几次到20余次。

    他们总结了感应时间与准确率的关系如下:在用停表计时的93次纸套密封法
测试中,感应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71次。占76%,准确率达96%。感应时间在10秒之
内的有21次,其中最短为2秒,全部正确。相反,感应时间为10一15分和15棗20分
的各1次都是错的;感应时间为20分以上的3次,其中2次错误,1次无结果。可见
,在一定范围内感应时间缩短则准确率反而增高。

    “从测试情况看来,受试者的精神状态与测试的结果有密切关系。在人生地
不熟、观察者众多的情况下,往往在开始一段时向内感应时间长,错误较多。在
第4个实验日,观察者10余人围坐受试者四周,使受试者情绪紧张,行动拘束。王
斌第1、2次测试感应时间分别长达19分34秒和23分24秒,而且结果全错。从第3次
测试开始感应时间缩短,准确率提高。在测试后期,从第11次到第16次测试,感
应时间缩短到几十秒,最短到6秒,而且结果全部正确。

    当受试者心情愉快,精神兴奋时,感应时间大为缩短,准确率提高。第13个
实验日上午进行测试时,由于有生疏的观察者多人在场,王强不愿进行纸套密封
法的测试,只勉强作了3次,其中辨认错误1次。当天下午进行测试时,只有测试
者和熟悉的观察者在场,王强和一些少年儿童一起唱歌、说笑,并将她们的歌声
和谈笑声用录音机录下朱,再放给她们听,她们十分高兴。这时开始密封法的测
试,王强除第1次辩认错误外,从16 :03起的18分钟内共测试14次,感应时间最
长70秒,最短2秒,结果全部正确无误。

    不论在非密封法或密封法的测试中,能否靠猜想达到上述那么高的辨认准确
率呢?从概率分析来看,可能性很小,连续多次猜中的可能性更小。他们对两个
分别与王强、王斌同龄的女孩进行了对照测试,结果13岁女孩50次测试全错,11
岁女孩50个猜中2个。

    姜燕特殊感应机能的衰退与恢复

    北京姑娘姜燕听到四川唐雨能用耳朵辨认字的消息后(当时姜燕8岁,小学2
年级学生),对她妈妈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她妈妈马上试验,在
纸上写了“0.1”,迭后交绘姜燕。姜燕接过来放在耳朵上,不久就辨认出来了。
后又写了“打倒姜青”4个字,迭后交给姜燕辨认,过了一会儿姜燕就说:“妈妈
您把打倒江青的江写错了。”1979年4月13日《北京科技报》、刊登了有关姜燕“
可用耳朵认字”的报导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对她进行了测试,得到了
肯定的结果。4月下旬却又传出姜燕“耳朵认字完全是弄虚作假”,是一种骗术。


    1979年8月上旬北京大学几位老师着手调查姜燕的情况,发现与原来听到的“
完全是弄虚作假”的说法出入甚大。据说1979年3、4月间姜燕用耳朵辨认字、图
的能力很强,在某单位测试时,50个字正确辨认49个。姜燕的父亲说,姜燕在4月
下旬受到刺激后,功能逐渐衰退,已有两个多月不能用耳朵认字了。北京大学的
几位老师当即指出。如果她真有这种功能,只是由于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影响被
抑制了,将来是可能设法恢复的。在初步测试了王强、王斌的特殊感应机能以后
,他们设想是否有可能通过王强、王斌的测试活动诱发妻燕的讥能,帮助她恢复
一度衰退了的这种特殊感应机能。

    1979年8月19,北大的几位老师带着王强、王斌去访问姜燕。先让她们一起玩
,然后在有关单位共10余人观察下,对她们3人进行测试。王强、王斌先开始测试
,姜燕说不行。没有测。当王强、王斌正确认出几个字、图后,大家鼓励姜燕测
试。第1次试样是用红色圆珠笔写的“大”字,经过27分钟,她说认不出,即停止
测试。几分钟后,大家又鼓励她继续测试,她将纸团放在右膝关节内侧夹住,几
分钟后她说:“我知道了,是红色的。”以后又说“有三横”,10分钟时她说“
是红色的王字”,辩认正确。又进行第3次实验,她正确辨认时蓝色的“校”字。
第4次实验用了不到1分钟,就正确辨认出红色的“早”字。第5、6次用密封纸套
,经过1分10秒和1分45秒就正确辨认出蓝色的“制”和“升”字。从8月19日~1
0月14日对她共进行了8个实验日的测试,在50次纸套密封法的测试中,姜燕辨认
正确率占58%。比王强、王斌低,且波动性较大,无结果率高,这可能是她的机能
恢复不完全的表现。

    谢朝辉的特异功能与气功

    1979年4月,谢朝辉10岁时,一次偶然机会,被发现有“耳朵认字”的功能。
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对他的“耳朵认字”,进行了系统观察,写了《观察
谢朝辉用耳认宇辨图辨色的小结》。以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人体特异功能研
究组又对他的“内眼透视”人体进行了总结。1987年谢朝辉从卫生学校毕业后,
被特招为武汉体育学院气功专业学生,由气功师夏双全老师指导,主要练“十三
太保六动功”。经过两年的学习,气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进一步增强了特异功
能,提高了“透视”人体的效果,使气功与特异功能二者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谢朝辉谈到:练功后使特异功能从自发向自觉转化。特异功能是先天的、经
过激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潜能。它是自发性的,难以由意志控制。因此,以前在
表演或给病人作检查时,常常只能消极地等待这种潜能的出现,而不能由主观怠
愿进行调度。自从练气功后,提高了大脑皮层活动的有序化程度,使这种潜能逐
步从自发向自觉进行转化。近两年来,经他“透视”的有三百多人,只要当时心
身情况正常,通常都是随到随查,一般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练气功还能为特异功能的耗能补充能量。特异功能“透视”人体时,其能量
来源主要是自身真气的消耗。如果这种潜能消耗过度,就会感到疲劳,甚至出现
全身酸软无力、头痛头晕、尿颖、腰痛等肾虚症侯,因此,在使用特异功能时,
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练功。通过
调心调息调身的共同作用,消除疲劳,补充真气,使机体气息调和,真气充足。
以他的体会,练功与不练功大不一样,同样多的病人,过去没有练功时“透视”
结束后感到很累,而现在却能在“透视”后仍然精力充沛。

    运气机理提高了特异功能的诊断水平。当他为病人进行“透视”之前,先平
心静气做几次中速顺式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充实腹部气量,使气由丹田向整
个腹部扩散,然后缓慢地吸入30% 的气到腹部,膈肌上提,在闭气的情况下做3次
隔肌运动,意想气在膈肌下压上提时,通过腹部、胸部、双肩,颈部而至整个头
部,重点集中在天目穴(因为他“透视”时图象显示是在脑部的额叶)。在凝神
“透视”过程中,可采用慢速顺式腹式呼吸法,放慢呼吸频率,使之提供的能量
更持久。气一部分保留在头部和天目穴;另一部分气则随他“透视”时发出的一
种生物射线一起布到所要透视的部位。如感到能量不够时,可在意念导引下多做
几次隔肌运动。隔肌运动的次数和频率由自己灵活掌握。使用这种运气机理配合
特异功能“透视”人体时,准确性提高到现在的90%左右。以前“透视”时,图象
显示有时不太清晰,而现在图象显示更清晰一些。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80.95]
发信人: ellie (不动明王), 信区: Course
标  题: Re: 非视觉器官的图象辨认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Sat Sep 18 17:12:49 1999), 站内信件

【 在 mzdsx (东东)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视觉器官的图象辨认

:     自1979年3月四川唐雨耳朵认字的消息报导后,全国又陆续发现不少具有类似
: 功能的儿童。对此,有的人表示相信,有的持否定态度,有的则不置可否。可以
:    .......

如果没有论文,就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而你们这些不懂科学的伪科学人们总是以

靠危言耸听就能骗倒大部分人。你把老百姓想得太蠢了。没有数据,没有实验方

和过程,没有正确的推理和讨论,这些东西只是一堆垃圾。劝你以后不要在自然
科学
这一版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难道你对这些东西这么死心塌地吗?你们所谓

生命科学,其实只是在给中国真正的生命科学脸上抹黑。不懂基因,不懂人的基
本结构,
就敢来说生命科学!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其实美丽人生可以很简单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66.6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