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生物学---带你走进精彩纷呈的生命世界>>分子生物学(包含基因组测序、克隆等等)>>关于三链核酸的流言蜚语

主题:关于三链核酸的流言蜚语
发信人: jasper_chen()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2-19 20:15:16), 站内信件
本版有人曾问过三链核酸的问题,因为没有生物专家,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好事者前往新语丝读书论坛请教高手,得答复如下:

————————————————————————————————
碧海听潮声:

一件旧事请教高手——三链核酸

楼下关于“中国科学家一发现荣列世界第一”的讨论,忽然让我
想起一件旧事。在10年前,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过这么一条新闻:

  发稿日期:1990-11-28
  标  题: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新结构
  内  容: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张继民)树立在北
京中关村街心的双螺旋钢质脱氧核糖核酸造型,不再代表
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日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观察到辫子般的三链状脱氧核糖核酸新
结构,有关专家评价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
现。
  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储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
要物质基础,因此科学家在探索生命科学奥秘时,把它作
为主攻目标之一。去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先后直接观察到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证实了用X光衍射
方法间接观察到的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的存在。这一成果
,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奖头奖。
  三链状脱氧核糖核酸的新结构,是由37岁的白春礼
研究员领导的实验室发现的。在他们获得这一重大成果之
前,类似结构只散见于一些外国科学家用其它技术所得间
接结果的推测。
  在现代,微观物质的重大发现,没有高技术、高性能
的仪器是不可想象的。化学所的科技人员也借助了这样的
手段——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原子级分辨率的精密仪器
,是化学所等单位于1987年靠自力更生在我国首次研
制成功的,由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意义的是,
三链状脱氧核糖核酸的直接发现者,也恰恰是化学所扫描
隧道显微镜的研制者,即白春礼领导的实验室。化学所所
长胡亚东评价说,这个由十余位科技人员组成的实验室,
能连续获得如此重大成果,说明科技人员植根在祖国的沃
土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化学所直接观察到脱氧核糖核酸新结构,引来一片惊
喜。从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副院长胡启衡、王佛松到
有关科学家梁栋材、陈常庆等,纷纷前来了解情况。他们
认为,这一发现,不仅说明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研究生物物
质方面具有极大的前途,而且在了解脱氧核糖核酸螺旋结
构上找到了一个重大突破口,从而为生物信息、生命起源
等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完)

这事当年很热闹了一阵子,国家科委发贺电,被评为“七
五”重大科研成果,……我对生物学一无所知,敢问诸位
对之有何评价呢? 

————
方舟子:

当然是吹牛皮啦

要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主要是通过X射线衍射,
NMR和分光法做的。不需要直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到了也不会增加新的知识。
三螺旋是一种非常特殊的DNA结构,如果双螺旋中,一条
全部是嘧啶,一条全部是嘌呤,再来一条全部是嘧啶的,
就有可能通过Hoogsteen氢键跟嘌呤链结合,形成三螺旋。
这是很罕见的情况,不过在药学上可能有用处,比如可以
制作反DNA抑制物。
三螺旋的发现和测定,没有中国科学家什么事。七十年代就
已经通过对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发现了。八十年代通过NMR
测定其结构,几年前搞到了其晶体作X射线衍射,对其结
构才算真正了解了。

————
松圭:一点相关的流言蜚语。

90年左右我也凑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热闹,曾经把甘氨酸、
赖氨酸、DNA、RNA及一些液晶大分子拿到STM下瞎瞧了一阵,
虽说曾亲眼看到过整齐而安祥地躺在石墨表面的胖胖的甘氨酸分子、镰
刀似的RNA、麻绳般的DNA和项链似的液晶,但只是觉得好玩,肾
上腺素流了一阵后,没敢称什么世界第一。因为与白春礼的领域接近,
难免与他和他手下的研究人员打过一些交道。

白春礼的际遇与北大的陈章良类似。俩人都是留美归国学子,都是典型,
年轻得志,受国家重视,是第三梯队重点培养对象、跨世纪的学术带头
人。后来陈当了北大副校长,白成了中科院副院长,前一段还亲赴裤子
大,谈笑间烟院风波灰飞烟灭,均不负国家的栽培、领导的信任。至于
年轻人的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经常把芝麻说成西瓜,那自然就成了积
极进取、勇于创新、朝气蓬勃,敢于打破旧框框,“一万年太久,只争
朝夕”了。

不过俩人相比之下,白的口碑似乎要好一些。可能科学院的白眼病没有
北大那么凶,也可能因为白有比“海南植物学院”更好的出身。就我与
白的几次接触来看,他还是一个挺朴实、实干、谦恭的人,没有新贵或
暴发户狗眼看人低的特点,像个搞科学的人。当然,他当时还不是副院
长,不知他坐了那位置以后是不是也沾染了些官气。因为他年轻,他手
下的人只能更年轻,个个都是跟我年纪相仿的愣头小伙姑娘,恨不得像
DNA的发现者之一沃森一样一步登天。

用STM研究生物分子,有几大困难。一是大部分生物分子是非良导体,
而STM对不良导体效果很差,甚至可能毁坏样品;二是要想得到生物
分子在生命条件下的结构信息,就要在常温、常压、液体环境中对其进
行观察,而在此等条件下,生物分子一般是不结晶的,用STM来找东
一个、西一个千状百态的生物分子,很不容易,有时即使找到了也不能
肯定。文中提到的美国科学家用STM直接观察到DNA的双螺旋结构,
据我所知,实验是在真空中做的,而真空与生命条件的差别,是人所共
知的,真空中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生命条件下同一分子的结构的差异,不
说是天壤之别,也差不了哪去。第三个困难,是得数据易,解释数据难。
STM数据一般是图像,一晚上收集个几十幅,是小菜一碟,但大部分
图像就如大家用柯达富士胶卷拍的许多照片一样,永不见天日。剩下几
幅似乎有点信息的,就需要大、小、准科学家们发挥想像力了。所谓
“原子级分辨率”,是说如果有一个一两个埃米大小的电子云疙瘩,
STM的探针可以把它摸出来,并不是说STM可以告诉我们这是个氧
原子,那是个氮原子。分子中原子们调皮得很,它们东一胳膊、西一腿,
拉关系,套哥们,弄的电子云哪都是,把崇山峻岭硬生生地抹成了戈壁
上起伏连绵、光秃秃、圆溜溜的沙丘。好好的一个甘氨酸分子,在STM
下只不过是北斗七星般的五个白点,加上些白点间的藕断丝连。真难为
白春礼他们,愣能从一大堆白点白带白山白丘中看出个三螺旋。这想像
力,真让人佩服。当时到现场参观的科学院领导们一定交口称赞:“真
像!真像!”

且不说看到了三螺旋就如何如何,他们看到是不是三螺旋都很难说。好
像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就是科学院的一场演出,是推出新星。另外说到
“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我不知道别人,光是北大物理系的一位经常
被门卫堵在校门外(理由是他不像个教授,又无证件)的教授就可能不
答应。

--
MyScience科学新闻:www.myscience.com.cn
MyScience三思言论集:mysci.yeah.net
——我站在这里看着你的来临/想要问你为的是什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2.212.254.3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