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sper_chen()
整理人: jeter(2000-08-01 22:57:27), 站内信件
|
随便说说:科普著作的翻译
这几天扫校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时,忽然起了可怕的疑心。
遥想当年在学校时,偶尔会被老师抓差去翻译一些资料(当然 为老师效犬马之劳是应该的,而且翻译费也拿到手了),译笔 之拙劣,想起来真是不堪回首,我想老师校对所花的力气决不 下于重译一遍。眼前这本书的的翻译水平,让我疑心它也是由 几个学生拼凑出来的。
前后译文的风格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事实上,实在是译得 很差,谈不上风格。从译文准确性来看,不像是理科生译的。 若说是文科生译的,文字水平又实在不高明。往好里想,只能 是认为萝卜快了不洗泥,把未校的原稿给拿来印了。
仅看译文,稍微用一点判断力,就能发现不少词汇译得不准确 或译错,前者如把Titan(土卫六)译成“泰坦星”,后者如把 astrology(占星术)译成“天体物理”。因硬译而造成的句子结 构生涩,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意思与老 萨应该持有的本来立场相反。我不认为那是萨根老糊涂了,而 认为是译者没有准确领会老萨的意思。
文学类译作中我最爱傅译巴尔扎克,及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 非文学艺术类作品译作中,我见过的最好的一本是吕叔湘先生 译的《文明与野蛮》,真可谓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非常 优美清楚。准确与否俺不知道,因为原文没见过,但我信任吕 先生的敬业精神。当今之世,无论文学或非文学译作,水平及 得老一辈翻译家一半的,都十分罕见。当然,吕先生在语言文 字上的造诣非常人可比,拿他作标准未免太高。然而,现今许 多科普作品的译本停留在“硬译”水平,要“达”已经勉强, “雅”就更别提。有时甚至连“信”也做不到,误人子弟—— 这也未免太过分了。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理科学生具备良好文字素养的比较 少,译出的东西准确性可能较高,却往往生涩无味。而文科学 生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更是廖廖无几,固然大多数人并不会犯 “特殊相对论”与“一般相对论”这类夸张的错误,但面对他 们的译作绞尽脑汁把一个奇怪的词还原成英文,真的是很累。
真正两样都全的人也有,但他们通常并不愿意做翻译。
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来促使一批文理兼修、中英文语言能力都 很出色的人来投身于科普翻译大业。他们将在科学与人文、专 家与公众、外国与中国之间左右逢源,充当“让公众理解科学” 的桥梁角色。碧声的一大愿望就是将来做一个中文科普著作出 版经纪人,发现几个世界一流的科普翻译家与作家,帮他们发 挥最大的能量。
愿科学保佑我们,阿嚏!
-- MyScience科学新闻:www.myscience.com.cn MyScience三思言论集:mysci.yeah.net **江南忆/最忆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2.212.254.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