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trnysy()
整理人: jeter(2000-07-06 22:11:15), 站内信件
|
物种起源-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2)
杰出的动物学家米伐特先生最近搜集了我和别人对于华莱斯先生和我所主张 的自然选择学说曾经提出来的异议,并且以可称赞的技巧和力量加以解说。那些 异议一经这样排列,就成了可怕的阵容;固为米伐特先生并没有计划列举与他的 结论相反的各种事实和论点,所以读者要衡量双方的证据,就必须在推理和记忆 上付出极大的努力。当讨论到特殊的情形时,米伐特先生把身体各部分的增强使 用和不使用的效果放过去不谈,而我经常主张这是高度重要的,并且在《在家养 下的变异》里,我相信我比任何其他作者都更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同时,他 还常常认为我没有估计到与自然选择无关的变异,相反地在刚才所讲的著作里, 我搜集了很多十分确切的例子,超过了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著作。我的判断并不 一定可靠,但是仔细读过了米伐特先生的书,并且逐段把他所讲的与我在同一题 目下所讲的加以比较,于是,我从未这样强烈地相信本书所得出的诸结论具有普 遍的真实性,当然,在这样错综复杂的问题里,许多局部的错误是在所不免的。
米伐特先生的一切异议将要在本书里加以讨论,或者已经讨论过了。其中打 动了许多读者的一个新论点是,“自然选择不能说明有用构造的初期各阶段”。 这一问题和常常伴随着机能变化的各性状的级进变化密切相关联,例如已在前章 的两个题目下讨论过的鳔变为肺等机能的变化;尽管如此,我还愿在这里对米伐 特先生提出来的几个例子,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稍微详级地进行讨论,因为 篇幅有限,不能对他所提出的一切都加以讨论。
长颈鹿,因为身材极高,颈、前腿和舌都很长,所以它的整个构造美妙地适 于咬吃树木的较高枝条。因此它能在同一个地方取得其他有蹄动物所接触不到的 食物;这在饥荒的时候对于它一定大有利益,南美洲的尼亚太牛(Niata cattle )向我们表明,构造上的何等微小差异,在饥荒时期,也会对保存动物的生命造 成大的差别。这种牛和其他牛类一样都在草地上吃草,只因为它的下颚突出,所 以在不断发生的干旱季节里,不能像普通的牛和马那样地在这时期可以被迫去吃 树枝和芦苇等等;因此在这些时候,如果主人不去喂饲它们,尼亚太牛就要死去 。在讨论米伐特先生的异议以前,最好再一次说明自然选择怎样在一切普通情形 里发生作用。人类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某些动物,而不必注意构造上的特殊之点, 如在赛跑马和长躯猎狗的场合里,单是从最快速的个体中进行选择而加以保存和 繁育,或者如在斗鸡的场合里,单是从斗胜的鸡里进行选择而加以繁育。在自然 状况下,初生状态的长颈鹿也是如此,能从最高处求食的、并且在饥荒时甚至能 比其他个体从高一英寸或二英寸的地方求食的那些个体,常被保存下来;因为它 们能漫游全区以寻求食物的。同种的诸个体,常在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长度上微有 不同,这在许多博物学著作中都有描述,并且在那里举出了详细的测计。这些比 例上的微小差异,是由于生长法则和变异法则而发生的,对于许多物种没有什么 用处,或者不重要。但是对于初生状态的长颈鹿,如果考虑到它们当时可能的生 活习性,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如果比普通的多少长 一些的个体,一般就能生存下来。这等个体杂交之后,所留下的后代便遗传有相 同的身体特性、或者倾向于按照同样方式再进行变异;至于在这些方面比较不适 宜的个体就最容易灭亡。
我们从这里看出,自然界无需像人类有计划改良品种那样地分出一对一对的 个体;自然选择保存并由此分出一切优良的个体,任它们自由杂交,并把一切劣 等的个体毁灭掉。根据这种过程——完全相当于我所谓的人类无意识选择——的 长久继续,并且无疑以极重要的方式与器官增强使用的遗传效果结合在一起,一 种寻常的有蹄兽类,在我看来,肯定是可以转变为长颈鹿的。
对于这种结论,米伐特先生曾提出两种异议,一种异议是说身体的增大显然 需要食物供给的增多,他认为“由此发生的不利益在食物缺乏的时候,是否会抵 消它的利益,便很成问题”。但是,因为实际上南非洲确有长颈鹿大群地生存着 ,并且因为有某些世界上最大的羚羊,比牛还高,在那里群栖着,所以仅就身体 的大小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怀疑那些像今日一样地遭遇到严重饥荒的中间诸级先 前曾在那里存在过呢。在身体增大的各个阶段,能够得到该地其他有蹄兽类触及 不到而被留下来的食物供应,对于初生状态的长颈鹿肯定是有一些利益的。我们 也不要忽视另一事实,即身体的增大可以防御除了狮子以外的差不多其他一切食 肉兽;并且在靠近狮于时,它的长颈,——愈长愈好,——正如昌西·赖特先生 (Mr.Chauncey Wright)所说的可以作为瞭望台之用。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按 照贝克爵士(Sir S.Baker)的说法,要偷偷地走近长颈鹿,比走近任何动物部 更困难。长颈鹿又会借着猛烈摇撞它的生着断桩形角的头部,把它的长颈用做攻 击或防御的工具。各个物种的保存很少能够由任何一种有利条件来决定,而必须 联合一切大的和小的有利条件来决定。
米伐特先生问道(这是他的第二种异议),如果自然选择有这样大的力量, 又如果能向高处咬吃树叶有这样大的利益,那末为什么除了长颈鹿以及颈项稍短 的骆驼、原驼(guanaco)和长头驼(macrauchenia)以外,其他的任何有蹄兽类 没有获得长的颈和高的身体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一群的任何成员没有获得长的 吻呢? 因为在南美洲从前曾经有无数长颈鹿栖息过,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并不困 难,而且还能用一个实例来做极好的解答。在英格兰的每一片草地上,如果有树 木生长于其上,我们看到它的低枝条,由于被马或牛咬吃,,而被剪断成同等的 高度;比方说,如果养在那里的绵羊,获得了稍微长些的颈项,这对于它们能够 有什么利益呢,在每一个地区内,某一种类的动物几乎肯定地能比别种动物咬吃 较高的树叶:并且几乎同样肯定地只有这一种类能够通过自然选择和增强使用的 效果,为了这个目的而使它的颈伸长。在南非洲,为着咬吃金合欢(acacias)和 别种树高枝条的叶子所进行的竞争,一定是在长颈鹿和长颈鹿之间,而不是在长 颈鹿和其他有蹄动物之间。
在世界其他地方,为什么属于这个“目”的各种动物,未曾得到长的颈或长 的吻呢?这是不能明确解答的;但是,希望明确解答这一问题,就像希望明确解 答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某些事情不发生于这一国却发生于那一国这一类的问题, 是同样不合理的。关于决定各个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的条件,我们是无知的; 我们甚至不能推测什么样的构造变化对于它的个体数量在某一新地区的增加是有 利的。然而我们大体上能够看出关于长颈或长吻的发展的各种原因。触及到相当 高处的树叶(并不是攀登,因为有蹄动物的构造特别不适于攀登树木),意味着 躯体的大为增大;我们知道在某些地区内,例如在南美洲,大的四足兽特别少, 虽然那里的草木如此繁茂;而在南非洲,大的四足兽却多到不可比拟,为什么会 这样呢?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第三纪末期比现在更适合于它们的生存呢?我们也 不知道。不论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却能够看出某些地方和某些时期,会比其他 地方和其他时期,大大有利于像长颈鹿这样的巨大四足兽的发展。
一种动物为了在某种构造上获得特别而巨大的发展,其他若干部分几乎不可 避免地也要发生变异和相互适应。虽然身体的各部分都轻微地发生变异,但是必 要的部分并不一定常常向着适当的方面和按照适当的程度发生变异。关于我们的 家养动物的不同物种,我们知道它们身体的各部分是按照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发 生变异的;并且我们知道某些物种比别的物种更容易变异。甚至适宜的变异已经 发生了,自然选择并不一定能对这些变异发生作用,而产生一种显然对于物种有 利的构造。例如,在一处地方生存的个体的数量,如果主要是由于食肉兽的侵害 来决定, 或者是由于外部的和内部的寄生虫等等的侵害来决定,——似乎常常有 这种情形,——那么,这时在使任何特别构造发生变化以便取得食物上,自然选 择所起的作用就很小了,或者要大受阻碍。最后,自然选择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所以为了产生任何显著的效果,同样有利的条件必须长期持续。除了提出这些一 般的和含糊的理由以外,我们实在不能解释有蹄兽类为什么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没 有获得很长的颈项或别种器官,以便咬吃高枝上的树叶。
许多作者曾提出与上面同样性质的异议。在每一种情形里,除了上面所说的 一般原因外,或者还有种种原因会干涉通过自然选择获得想像中有利于某一物种 的构造。有一位作者问道,为什么鸵鸟没有获得飞翔的能力呢?但是,只要略略 一想便可知道,要使这种沙漠之鸟具有在空中运动它们巨大身体的力量,得需要 何等多的食物供应。海洋岛(oceanic islands)上有蝙蝠和海豹,然而没有陆栖 哺乳类;但是,因为某些这等蝙蝠是特别的物种,它们一定在这等岛上住得很长 久了。所以莱尔爵士问道,为什么海豹和蝙蝠不在这些岛上产出适于陆栖的动物 呢?并且他举出一些理由来答复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变起来,海豹开始一定先转 变为很大的陆栖食肉动物;蝙蝠一定先转变为陆栖食虫动物;对于前者,岛上没 有可捕食的动物;对于蝙蝠,地上的昆虫虽然可以作为食物,但是它们大部分已 被先移住到大多数海洋岛上来的,而具数量很多的爬行类和鸟类吃掉了。构造上 的级进变化,如果在每一阶段对于一个变化着的物种都有利,只有在某种特别的 条件下才会发生。一种严格的陆栖动物,由于时时在浅水中猎取食物,随之在溪 或湖里猎取食物,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如此彻底的水栖动物,以致可以在大洋里栖 息。但海豹在海洋岛上找不到有利于它们逐步再变为陆栖类型的条件。至于蝙蝠 ,前已说过,为了逃避敌害或避免跌落,大概最初像所谓飞鼠那样地由这树从空 中滑翔那树,而获得它们的翅膀;但是真正的飞翔能力一旦获得之后,至少为了 上述的目的,决不会再变回到效力较小的空中滑翔能力里去。蝙蝠确像许多鸟类 一样,由于不使用,会使翅膀退化缩小,或者完全失去;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它 们必须先获得单凭后腿的帮助而能在地上跑得很快的本领,以便能够与鸟类或别 的地上动物相竞争;而蝙蝠似乎特别不适于这种变化的。上述这等推想无非要指 出,在每一阶段上都是有利的一种构造的转变,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并且在任何 特殊的情形里没有发生过渡的情况,毫不值得奇怪。
最后,不止一个作者问道,既然智力的发展对一切动物都有利,为什么有些 动物的智力比别的动物有高度的发展呢?为什么猿类没有获得人类的智力呢?对 此是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的;但都是推想的,并且不能衡量它们的相对可 能性,举出来也是没有用处的。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不能够希望有确切的解答 ,因为还没有人能够解答比这更简单的问题——即在两族未开化人中为什么一族 的文化水平会比另一族高呢;文化提高显然意味着脑力的增加。
我们再回头谈谈米伐特先生的其他异议。昆虫常常为了保护自己而与各种物 体类似,如绿叶或枯叶、枯枝、一片地衣、花、棘刺、鸟粪以及别种活昆虫:但 关于最后一点留在以后再讲。这种类似经常是奇异地真切,并不限于颜色,而且 及于形状,甚至昆虫支持它的身体的姿态。在灌木上取食的尺蠖,常常把身子峤 起、一动也不动地像一条枯枝,这是这一种类似的最好事例。模拟像鸟粪那样物 体的情形是少有的,而且是例外的。关于这一问题,米伐特先生说道:“按照达 尔文的学说,有一种稳定的倾向趋于不定变异,而且因为微小的初期变异是朝向 一切方面的,所以它们一定有彼此中和和最初形成极不稳定的变异的倾向,因此 ,就很难理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这种无限微小发端的不定变异,怎么能够 被自然选择所掌握而且存续下来,终于形成对一片叶子、一个竹枝或其他东西的 充分类似性。”但是在上述的一切情形里,昆虫的原来状态与它屡屡访问的处所 的一种普通物体,无疑是有一些约略的和偶然的类似性的。只要考虑一下周围物 体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而且昆虫的形状和颜色是各式各样的,就可知道这并不 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某些约略的类似性对于最初的发端是必要的,出此我们能够 理解为什么较大的和较高等的动物(据我所知,有一种鱼是例外)不会为了保护 自己而与一种特殊的物体相类似,只是与周围的表面相类似,而且主要是颜色的 相类似。假定有一种昆虫本来与枯枝或枯叶有某种程度的类似,并且它轻微地向 许多方面进行变异,于是使昆虫更像任何这些物体的一切变异便被保存下来,固 为这些变异有利于昆虫逃避敌害,但是另一方面,其他变异就被忽略,而终于消 失;或者,如果这些变异使得昆虫完全不像模拟物,它们就要被消灭。如果我们 不根据自然选择而只根据彷徨变异来说明上述的类似性,那末米伐特先生的异议 诚然是有力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华莱斯先生举出一个竹节虫(Ceroxylus laceratus)的例子,它像“一枝满 生鳞苔的杖”。这种类似如此真切,以致大亚克(Dyak)土人竟说这种叶状瘤是真 正的苔。米伐特先生认为这种“拟态完全化的最高妙技”是一个难点,但我看不 出它有什么力量。昆虫是鸟类和其他敌害的食物,鸟类的视觉大概比我们的还要 敏锐,而帮助昆虫逃脱敌害的注意和发觉的各级类似性,就有把这种昆虫保存下 来的倾向;并且这种类似性愈完全,对于这种昆虫就愈有利。考虑到上述竹节虫 所属的这一群里的物种之间的差异性质,就可知道这种昆虫在它的身体表面上变 得不规则,而且多少帯有绿色,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各个群里,几个物种之 间的不同性状最容易变异,而另一方面,属的性状,即一切物种所共有的性状最 为稳定。
格林兰(Greenland)的鲸鱼是世界上一种最奇异的动物,鲸须或鲸骨是它的 最大特征之一。鲸须生在上颚的两侧,各有一行,每行约三百片,很紧密地对着 嘴的长轴横排着。在主排之内还有一些副排。所有须片的未端和内缘都磨成了刚 毛,刚毛遮盖着整个巨大的颚,作为滤水之用,由此而取得这些巨大动物依以为 生的微小食物。格林兰鲸鱼的中间最长的一个须片竟长达十英尺、十二英尺甚至 十五英尺;但在鲸类的不同物种里它的长度分为诸级,据斯科列斯比(Scoresby )说,中间的那一须片在某一物种里是四英尺长,在另一物种里是三英尺长,又 在另一物种里是十八英寸长,而在长吻鳁鲸(Balaenoptera rostrata)里其长度 仅九英寸左右。鲸骨的性质也随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关于鲸须,米伐特先生说道:当它“一旦达到任何有用程度的大小和发展之 后,自然选择才会在有用的范围内促进它的保存和增大。但是在最初,它怎样获 得这种有用的发展呢?”在回答中我们可以问,具有鲸须的鲸鱼的早期祖先,它 们的嘴为什么不应像鸭嘴那样地具有栉状片呢?鸭也像鲸鱼一样,依靠滤去泥和 水以取得食物的;因此这一科有时候被称为滤水类(Criblatores)。我希望不要 误解我说的是鲸鱼祖先的嘴确曾具有像鸭的薄片喙那样的嘴。我只是想表明这并 不是不可信的,并且格林兰鲸鱼的巨大鲸须板,也许最初通过微小的级进步骤从 这种柿状片发展而成,每一级进步骤对这动物本身都有用途。
琵琶嘴鸭(Spatula clypeata)的喙在构造上比鲸鱼的嘴更巧妙而复杂。根 据我检查的在其上颚两侧各有188枚富有弹性的薄栉片一行,这些栉片对着喙的长 轴横生,斜列成尖角形。它们都是由颚生出,靠一种韧性膜附着在颚的两侧,位 于中央附近的栉片最长,约为三分之一英寸,突出边缘下方达0.14英寸长。在它 们的基部有斜着横排的栉片构成短的副列。这几点都和鲸鱼口内的鲸须板相类似 。但接近嘴的先端,它们的差异就很大,因为鸭嘴的栉片是向内倾斜,而不是下 向垂直的。琵琶嘴鸭的整个头部,虽然不能和鲸相比,但和须片仅丸英寸长的、 中等大的长吻鳁鲸比较起来,约为其头长的十八分之一;所以,如果把琵琶嘴鸭 的头放大到这种鲸鱼的头那么长,则它们的栉片就应当有六英寸长,——即等于 这种鲸须的三分之二长。琵琶嘴鸭的下颚所生的栉片在长度上和上颚的相等,只 是细小些;因为有这种构造,它显然与不生鲸须的鲸鱼下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 ,它的下颚的栉片顶端磨成细尖的刚毛,却又和鲸须异常类似。锯海燕属是海燕 科的另一个成员,它只在上颚生有很发达的栉片,突出颚边之下:这种鸟的嘴在 这一点上和鲸鱼的嘴相类似。
从琵琶嘴鸭的椽这种高度发达的构造(根据我从沙尔文先生(Mr.Salvin)送 给我的标本和报告所知道的),仅就适于滤水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经由湍鸭( Merganetta armata)的喙,并在某些方面经由鸳鸯(Aix sponsa)的喙,一直追 踪到普通家鸭的喙,其间并没有任何大的间断。家鸭喙内的栉片比琵琶嘴鸭喙内 的栉片粗糙得多,并且牢固地附着在颚的两侧;在每侧上大约只有五十枚,不向 嘴边下方突出。它们的顶端呈方形,并且镶着透明坚硬组织的边,好像是为了轧 碎食物似的。下颚边缘上横生着无数细小而突出很少的突起线。作为一个滤水器 来说,虽然这种喙比琵琶嘴鸭的喙差得多,然而每个人都知道,鸭经常用它滤水 的。我从沙尔文先生那里听到,还有其他物种的柿片比家鸭的栉片更不发达;但 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把它当作滤水用的。
现在谈一下同科的另一群。埃及鹅(Chenalopex)的喙与家鸭的喙极相类似 ;但是柿片没有那么多,那么分明,而且向内突出也不那样厉害;然而巴利特先 生(Mr.E.Bartlett)告诉我说,这种鹅“和家鸭一样,用它的嘴把水从喙角排 出来”。但是它的主要食物是草,像家鹅那样地咬吃它们。家鹅上颚的柿片比家 鸭的粗糙得多,几乎混生在一起,每侧约有二十七枚,未端形成齿状的结节。颚 部也满布坚硬的圆形结节。下颚边缘由牙齿形成锯齿状,比鸭喙的更突出,更粗 糙,更锐利。家鹅不用喙滤水,而完全用喙去撕裂或切断草类,它的喙十分适于 这种用途,能够靠近根部把草切断,其他任何动物几乎都不及它。另外还有一些 鹅种,我听到巴利特先生说,它们的栉片比家鹅的还下发达。
由此我们看到,生有像家鹅椽那样的喙、而且仅供咬草之用的鸭科的一个成 员,或者甚至生有柿片较不发达的喙的一个成员,由于微小的变异,大概会变成 为像埃及鹅那样的物种的,——由此更演变成像家鸭那样的物种,——最后再演 变成像琵琶嘴鸭那样的物种,而生有一个差不多完全适于滤水的喙;因为这种鸟 除去使用喙部的带钩先端外,并不使用喙的任何其他部分以捉取坚硬的食物和撕 裂它们。我还可补充他说,鹅的喙也可以由微小的变异变成为生有突出的、向后 弯曲的牙齿的喙,就像同科的一个成员秋沙鸭(Merganser)的喙那样的,这种喙 的使用目的大不相同,是用作捕捉活鱼的。
再回头来讲一讲鲸鱼,无须鲸(Hyperoodon bidens)缺少有效状态的真牙齿 ,但是据拉塞丕特(Lacepede)说,它的颚散乱地生有小形的、不等的角质粒点 。所以假定某些原始的鲸鱼类型在颚上生有这等相似的角质粒点,但排列得稍微 整齐一些,并且像鹅喙上的结节一样,用以帮助捉取和撕裂食物,并不是不可能 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几乎不能否认这等粒点可以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 演变成像埃及鹅那样的十分发达的栉片,这种栉片是用以滤水和捉取食物的;然 后又演变成像家鸭那样的栉片;这样演变下去,一直到像琵琶嘴鸭那样的专门当 作滤水器用的构造良好的栉片。从栉片达到长吻鳁鲸须片的三分之二长这一个阶 段起,在现存鲸鱼类中观察到的级进变化可以把我们向前引导到格林兰鲸鱼的巨 大须片上去。这一系列中的每一步骤,就像鸭科不同现存成员的喙部级进变化那 样,对于在发展进程中其器官机能慢慢变化着的某些古代鲸鱼都是有用的,对此 毫无怀疑的余地。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鸭种都是处于剧烈的生存斗争之下的, 并且它的身体的每一部分的构造一定要十分适应它的生活条件。
比目鱼科(Pleuronectidra)以身体不对称著称。它们卧在一侧,——多数 物种卧在左侧,有些卧在右侧;与此相反的成鱼也往往出现,下面,即卧着的那 一侧,最初一看,与普通鱼类的腹面相类似:它是白色的,在许多方面不如上面 那一侧发达,侧鳍也常常比较小。它的两眼具有极其显著的特征;因为它们都生 在头部上侧。在幼小的时候,它们本来分生在两侧,那时整个的身体是对称的, 两侧的颜色也是相同的。不久之后,下侧的眼睛开始沿着头部慢慢地向上侧移动 ;但并不是像从前想像的那样是直接穿过头骨的。显然,除非下侧的眼睛移到上 侧,当身体以习惯的姿势卧在一侧时,那只眼睛就没有用处了。还有,这大概是 因为下侧的那一只眼容易被沙底磨损的缘故。比目鱼科那种扁平的和不对称的构 造极其适应它们的生活习性,这种情形,在若干物种如鳎(soles)、鲽(floun ders)里也极其普通,就是很好的说明。由此得到的主要利益似乎在于可以防避 敌害,而且容易在海底取食。然而希阿特说,本科中的不同成员可以“列为一个 长系列的类型,这系列表示了它们的逐渐过渡,从孵化后在形状上没有多大改变 的庸鲽(Hippog-lossus pinguis)起,一直到完全卧倒在一侧的鳎为止”。
米伐特先生曾经提出过这种情形,并且说,在眼睛的位置上有突然的、自发 的转变是难以相信的,我十分同意这种说法。他又说,“如果这种过渡是逐渐的 ,那么这种过渡,即一只眼睛移向头的另一侧的行程中的极小段落,如何会有利 于个体,真是难以理解的。这种初期的转变与其说有利,勿宁说多少是有害的” 。可是在曼姆(Malm)1867年所报道的优秀观察中,他可以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 答复,比目鱼科的鱼在极幼小和对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分生在头的两侧,但因 为身体过高,侧鳍过小,又因为没有鳔,所以不能长久保持直立的姿势。不久它 疲倦了,便向一侧倒在水底。根据曼姆的观察,它们这样卧倒时,常常把下方的 眼睛向上转,看着上面;并且眼睛转动得如此有力,以致眼球紧紧地抵着眼眶的 上边。结果两眼之间的额部暂时缩小了宽度,这是可以明白看到的。有一回,曼 姆看见一条幼鱼抬起下面的眼睛,并且把它压倒约七十度角的距离。
我们必须记住,头骨在这样的早期是软骨性的,并且是可挠性的,所以它容 易顺从肌肉的牵引。并且我们知道,高等动物甚至在早期的幼年以后,如果它们 的皮肤或肌肉因病或某种意外而长期收缩,头骨也会因此而改变它的形状。长耳 朵的兔,如果它们的一只耳朵向前和向下垂下,它的重量就能牵动这一边的所有 头骨向前,我曾画过这样的一张图。曼姆说,鲈鱼(percbes)、大马哈鱼和几种 其他对称鱼类的新孵化的幼鱼,往往也有在水底卧在一侧的习性;并且他看到, 这时它们常常牵动下面的眼睛向上看;因此它们的头骨会变得有些歪。然而这些 鱼类不久就能保持直立的姿势,所以永久的效果不会由此产生。比目鱼科的鱼则 不然,由于它们的身体日益扁平,所以长得愈大,卧在一侧的习性也愈深,因而 在头部的形状上和眼睛的位置上就产生了永久的效果。用类推的方法可以判断, 这种骨骼歪曲的倾向按照遗传原理无疑会被加强的。希阿特与某些其他博物学者 正相反,他相信比目鱼科的鱼甚至在胚胎时期已不十分对称,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些物种的鱼在幼小的时候习惯地卧在左侧,而其他一些物 种却卧在右侧。曼姆在证实上述意见时又说道,不属于比目鱼科的北粗鳍鱼(Tr achypterus arcticus)的成体,在水底也卧在左侧,并且斜着游泳;这种鱼的头 部两侧,据说有点不相像。我们的鱼类学大权威京特博士(Dr. Gunther)在描述 曼姆的论文之后,加以评论:“作者对比目鱼利的异常状态,提出了一个很简单 的解释。”
这样,我们看到,眼睛从头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最初阶段,米伐特先生认为 这是有害的,但这种转移可以归因于侧卧在水底时两眼努力朝上看的习性,而这 种习性对于个体和物种无疑都是有利的, 有几种比目鱼的嘴弯向下面,而且没有 眼睛那一侧的头部颚骨,如特拉奎尔博士(Dr.Traquair)所想像的,由于便利在 水底取食,比另一侧的颚骨强而有力,我们可以把这种事实归因于使用的遗传效 果。另一方面,包括侧鳍在内的鱼的整个下半身比较不发达,这种情况可以借不 使用来说明;虽然耶雷尔(Yarrell)推想这等鳍的缩小,对于比目鱼也有利,因 为“比起上面的大形鳍,下面的鳍只有极小的空间来活动”。星鲽(plaice)的 上颚生有四个至七个牙齿,下颚生有二十五个至三十个牙齿,这种牙齿数目的比 例同样也可借不使用来说明。根据大多数鱼类的以及许多其他动物的腹面没有颜 色的状况,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比目鱼类的下面一侧,无论是右侧或左侧,没 有颜色,都是由于没有光线照射的缘故。但是我们不能假定,鳎的上侧身体的特 殊斑点很像沙质海底,或者如普谢(Pouchet)最近指出的某些物种具有随着周围 表面而改变颜色的能力,或者欧洲大菱鲆(turbot)的上侧身体具有骨质结节, 都是由于光线的作用。在这里自然选择大概发生作用,就像自然选择使这等鱼类 身体的一般形状和许多其他特性适应它们的生活习性一样。我们必须记住,如我 以前所主张的,器官增强使用的遗传效果,或者它们不使用的遗传效果,会因自 然选择而加强。因为,朝着正确方向发生的一切自发变异会这样被保存下来;这 和由于任何部分的增强使用和有利使用所获得的最大遗传效果的那些个体能够被 保存下来是一样的。至于在各个特殊的情形里多少可以归因于使用的效果,多少 可以归因于自然选择,似乎是不可能决定的。
我可以再举一例来说明,一种构造的起源显然是完全由于使用或习性的作用 。某些美洲猴的尾端已变成一种极其完善的把握器官,而当作第五只手来使用。 一位完全赞同米伐特先生的评论者,关于这种构造说道,“不可能相信,在任何 悠久的年代中,那个把握的最初微小倾向,能够保存具有这等倾向的个体生命, 或者能够惠予它们以生育后代的机会”。但是任何这种信念都是不必要的。习性 大概足以从事这种工作,习性差不多意味着能够由此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利益。 布雷姆(Brehm)看到一只非洲猴(Cer-copithecus)的幼猴,用手攀住它的母亲 的腹面,同时还用它的小尾巴钩住母猴的尾巴。亨斯洛教授(Prof. Henslow)伺 养了几只仓鼠(Mus messorius),这种仓鼠的尾巴构造得并不能把握东西;但是 他屡屡观察到它用尾巴卷住放在笼内的一丛树枝上,来帮助它们的攀缘,我从京 特博士那里得到一个类似的报告,他曾看到一只鼠用尾巴把自己挂起。如果仓鼠 有严格的树栖习性,它的尾巴或者会像同一目中某些成员的情形那样,构造得具 有把握性。考察了非洲猴幼小时的这种习性,为什么它们后来不这样呢,这是难 以解答的。这种猴的长尾可能在巨大的跳跃时当作平衡器官,比当作把握器官对 于它们更有用处吧。
乳腺是哺乳动物全纲所共有的,并且对于它们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乳 腺必在极其久远的时代就已经发展了,而关于乳腺的发展经过,我们肯定是什么 也不知道的。米伐特先生问道:“能够设想任何动物的幼体偶然从它的母亲的胀 大的皮腺吸了一滴不大滋养的液体,就能避免死亡吗?即使有过一次这种情形, 那么有什么机会能使这样的变异永续下去呢?”但是这个例子举得并不适当。大 多数进化论者都承认哺乳动物是从有袋动物传下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乳腺 最初一定是在育儿袋内发展起来的。在一种鱼(海马属 Hippocampus)的场合里 ,卵就是在这种性质的袋里孵出的,并且幼鱼有一时期也是养育在那里的;一位 美国博物学者洛克伍得先生(Mr.Lockwood),根据他看到的幼鱼发育情形,相信 它们是由袋内皮腺的分泌物来养育的。那末关于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差不多在 它们可以适用这个名称之前,其幼体按照同样的方法被养育,至少是可能的吧? 并且在这种情形里,那些分泌带有乳汁性质的、并且在某种程度或方式上是最营 养的液汁的个体,比起分泌液汁较差的个体,毕竟会养育更多数目的营养良好的 后代;因此,这种与乳腺同源的皮腺就会被改进,或者变得更为有效,分布在袋 内一定位置上的腺,会比其余的变得格外发达,这是与广泛应用的专业化原理相 符合的;它们于是变为乳房,但起初没有乳头,就像我们在哺乳类中最下级的鸭 嘴兽里所看到的那样。分布在一定位置上的腺,通过什么样的作用,会变得比其 余的更加专业化,是否一部分由于生长的补偿作用、使用的效果、或者自然选择 ,我还不敢断定。
除非幼体能够同时吸食这种分泌物,则乳腺的发达便没有用处,而且也不会 受自然选择的作用。要理解幼小哺乳动物怎样能够本能地懂得吸食乳汁,并不比 理解未孵化的小鸡怎样懂得用特别适应的嘴轻轻击破蛋壳,或者怎样在离开了蛋 壳数小时以后便懂得啄取谷粒的食物,更加困难。在这等情形里,最可能的解释 似乎是,这种习性起初是在年龄较大的时候由实践里获得的,其后乃传递给年龄 较幼的后代。但是,据说幼小的袋鼠并不吸乳,只是紧紧含住母兽的乳头,母兽 就把乳汁射进她的软弱的、半形成的后代的口里。对于这个问题,米伐特先生说 道,“如果没有特别的设备,小袋鼠一定会因乳汁侵入气管而被窒息,但是,特 别的设备是有的。它的喉头生得如此之长,上面一直通到鼻管的后端,这样就能 够让空气自由进入到肺里,而乳汁可以无害地经过这种延长了的喉头两侧,安全 地达到位在后面的食管”。米伐特先生于是问道,自然选择怎样从成年袋鼠以及 从大多数其他哺乳类(假定是从有袋类传下来的)把“这种至少是完全无辜的和 无害的构造除去呢?”可以这样答复:发声对许多动物确有高度的重要性,只要 喉头通进鼻管,就不能大力发声;并且弗劳尔教授(Prof.Flower)曾经告诉我 说,这种构造对于动物吞咽固体食物,是大有妨碍的。
--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8.2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