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科学自由谈>>[转贴]方舟子;从民间科学家到科学爱好者

主题:[转贴]方舟子;从民间科学家到科学爱好者
发信人: jasper_chen()
整理人: (2000-06-09 00:02:49), 站内信件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31日)

                 从“民间科学家”到科学爱好者

                         ·方舟子·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民间科学家”几乎可算是中国的一个特产。我在中国

大读本科时,就已“遭遇”过一个“民间科学家”,一名到处散发传单,号称证

了二、三十条重大科学定律为“佯谬”因此为世不容的工程师。看他那个“论文

单子,真要让每个学自然科学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觉得科学大厦整个崩溃了:

“万有引力定律之佯谬”、“光速不变原理之佯谬”、“能量守恒定律之佯谬”
……
当时的科大学生会还安排这位工程师做了个讲座,讲讲“万有引力定律之佯谬”

让理科学生们拿他当靶子。而要发现其错误,只要学过高中物理就够了:他发明

要取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连量纲都不守恒,而他连量纲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当时的“民间科学家”还只能到各个大学去散发传单,效率低下。而现在有

互联网,“民间科学家”们更有了用武之地了。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就活跃着一

“民间科学家”,而且还有点市场,让某些文科出身的网民、记者觉得他们真的

受科学界迫害的科学斗士。我打过交道的,有没有基本的现代进化论知识就宣布

有他完满地解释了人类进化的朱海军,也就是田松先生十年前遭遇过的那一位,

“论文”已发表在了重庆《科学》杂志上。还有一位是没有基本的遗传学知识就

布作出了重大遗传学发现,宣传“不宜盲目禁止近亲结婚”、“用安乐死保护遗

质量”的老刘,其“论文”摘要据说也登在了云南一份学报上。中国的报刊最近

热衷于报道这些“民间科学家”的事迹,而且有的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比如,《

方周末》除了报道过“自称可获诺贝尔奖的‘地球抛月球说’”(《南方周末》

2000年4月7日),还刊载过一位署名“李燕”的人捏造出来的四条“科学新说”

胡吹“同姓同病说”、“基因互渗说”、“爱滋病是一种宇宙病”、“‘种’的

则推翻了进化论”(《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登载过“一

位乡村医生对古地球的玄思”(《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8日),《天府早报》

道过“成都天才”奋战两天两夜破解歌德巴赫猜想(《天府早报》2000年3月24日
)。

    中国之所以盛产这类“民间科学家”,我觉得跟三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中

历史上没有科学传统,只有技术传统,而技术问题有时候是靠经验积累和灵机一

就能解决的,让一些国人也觉得科学研究就这么简单。二是中国历来就没有专业

的概念(甚至连英文的professional一词都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欣赏全才、

才,而不重视乃至鄙视专业人才。三是大跃进、文革时对专家、学术权威的蔑视

到了顶峰,无限夸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至今流毒不浅。

    在美国很少见到这种到处推销自己的重大科学发现的“民间科学家”(有的

大概要被当成疯子),也从没见过严肃的报刊报道过这些人的事迹。但美国有很

认真严肃的科学爱好者。他们并不口出狂言要跟科学界对抗,都非常尊重真正的

学家。科学团体也用各种方式鼓励科学家与这些科学爱好者交流、合作,做为科

工作的一部分。在科学家的指导下,科学爱好者有时也能做出科学发现,主要在

个领域:

    一,初等数学的问题。初等数学还有一些小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数学家们

屑于去干这种事,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需要有太高深的数学训练,主要靠的是

密的推理能力,这就为科学爱好者留下了空间了。

    二,博物学的观察。博物学是一门介于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学科,除了专业训

外,更注重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在专家的指导下,业余爱好者也能参与研究。

如美国有一整套的鸟类观察项目,由专家指导业余爱好者如何观察、记录鸟类的

动,收集来的数据再供专家分析、研究。

    三,发现小行星、彗星。这个需要长期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著名的黑尔-波

彗星(Hale Bopp)就是在1995年7月23日同一天由两位美国天文爱好者Alan Hal
e
和 Thomas Bopp独立发现的(Alan Hale得过天文学博士学位,但自己单干,Tho
mas
Bopp则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 

    四,发现新物种、新化石。这需要到处采集、勘探。

    后两者实际上是一码事,都是因为样本数量太多,专家们忙不过来,科学爱

者可以发挥其作用。而且也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主要一靠勤奋,二靠运气。当

是否真是新东西,最后还是要由专家鉴定。

    与“民间科学家”不同,业余科学家只是把参与科学研究本身当做一种享受

满足于能够有所发现,并不妄想一鸣惊人,更不会有被迫害妄想,把自己当成了
怀
才不遇的大天才。“民间科学家”一不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二不愿苦干,只不

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歪理就推销个十几年,是根本不可能做出什么科学发现的。如

不想虚度一生的话,应该老老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或者从事一些专业性不强、主

依赖天赋的事业。

2000.4.27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myscience.yeah.net  210.78.144.34
MyScience科学新闻,最新最快的大众科技新闻,每日更新
-----------------
远方有佳人,绝食为独立。三天减十两,五天一公斤。无论十两一公斤,活人难再得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2.212.254.3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