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pigboy(1997-12-07 14:39:28), 站内信件
|
中国科学家迈向北极的步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直至80年代早期,世界范围的北极科学研究已经 进入了正规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大科学时代。自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 理年后,各国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建立了几百个科学考察站、气象站、环境监 测站以及无人浮标观测点等。探测手段从观测海底地貌的多普勒雷达到监视 大气臭氧亏损的激光雷达以及科学实验核潜艇等等。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世 界范围的科学合作使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1951 年夏,中国测绘学家高时浏就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研活动。之后,中国记者 李楠就乘飞机到达北极极点,并写出《北极游记》。但在以后的年代中,由 于种种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中国的科学家们对北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国外书 刊的介绍中,没有自己的研究和理解。 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开始起飞,中国人的观念也从满足 于“地大物博”和“自给自足”转向“放眼世界”和“可持续性发展”。中 国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北方这块广大的地域-北极地区,并准备为北极地 区的科学研究与和平利用尽一份中国人的努力。中国的科学家开始向北极这 块遥远而神秘的领地迈出了脚步。 198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首先与北极国家挪威的卑尔根大学 合作,开始北极-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比较研究的合作。1990年中国科学院 向挪威卑尔根大学派遣科学家,研究副北极地区的降水与降雪预报问题,完 成的三本英文专著。研究内容包括:1) 挪威副北极山地降水特征的分析研 究;2) 挪威副北极山地降水的经验预报模式研究;3) 挪威副北极山地雨/ 雪区分预报模式研究。该研究详细分析了副北极地区山地降水的特征,提出 了高精度降水预报方法以及液态/固态降水的区分预报。1991和1993年卑 尔根大学邀请中国科学院学者参加挪威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海域的海冰 研究中,中国学者首次获得了北极浮冰冰样,并研究了北冰洋浮冰与大气间 的物质、动量和能量交换,发现:浮冰面积与物质、动量和能量交换成正相 关。1992与1993年中科院大气所邀请挪威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冰 川和气象学研究,共同完成北极-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 1993年3月,中国召开首次北极科学研究讨论会。25名科学家出席并 讨论了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战略。 1993年4月,香港李乐诗女士代表中华民族在北极极点首次升起五星红 旗。 1994年,中科院与美国在阿拉斯加进行合作,进行阿拉斯加巴若(Barrow) 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观测研究、及弓头鲸、海豹、北美驯鹿的眼部解剖学 对比研究。1994年5月至9月中国学者在该进行了数星期的野外工作。该 研究包括:1) 记录和评价北极地区的气溶胶、降水、冻土、海-河-湖水的 环境状况;2) 记录200、2,000、10,000年苔原湖泊沉积物中气候环境变 化的历史;3) 重建北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评价北极地区当代气候环 境,预报下个世纪的可能气候环境变化;4) 确定弓头鲸、海豹、北美驯鹿 的眼部总体解剖学和历史结构;5) 记录上述动物的视网膜光接受细胞的超 微结构。 199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首次北极极点科学考察,进行冰川、海洋生态 和环境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冰动力学, 考察期间在北极极点附近建立了12个冰钻点和4个海洋观测点,获得北冰 洋海水0、50、150、300 cm深度的温度、盐度和水样,并观测了浮冰漂 流的速度和方向;2) 北极地区雪、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研究。 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极地研究委员会,负责中国南极与北极 科学研究事务,同时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与会代表总结了几年来中国科学 家在北极科学研究中的工作与作用,并讨论了今后中国北极科学研究的10 年计划。该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讨论并通过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申 请,并向该组织提交了这份申请。 1996年4月,中国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派代表团参加在德国不来梅港 召开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1996年度会议。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讨论并一 致通过中国加入该委员会的申请,接受中国为该委员会第16届成员。从此, 中国科学家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研究的大家庭。
--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