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科学自由谈>>「科学战争」的热闹与门道(二) (转寄)

主题:「科学战争」的热闹与门道(二) (转寄)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pigboy(1997-12-07 13:41:03), 站内信件
          *反科技官僚运动和科技研究的发迹*                          
                                                                      
              从二次大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建立,战後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
          兴起与苏联集团的官僚化,二十世纪中期各工业先进国家的社会形构
          似乎有一个「技术官僚化」的共同现象。在政治上,各党各派、各阶
          级、各团体真刀真枪的斗争被专业人员的计画评量取代。在经济上,
          市场的竞争被垄断集团管理专业人员的计画协调取代。在意识型态上
          ,科技进步取代一切道德伦理成为合理化的基础。科技决定论也取代
          了过去的「天赋使命」之类的形上学成为主流论述的基石。        
                                                                      
              在西方国家里首先对毫无反省的科技权威的挑战,并非来自什麽
          偏激份子,而是科学工作者的阵容之中。日本宣布投降之後,大批原
          来在罗斯阿拉摩斯(Los Alamos)参与曼哈顿计画的基层科学家组织起
          来,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停止核武器的研发,他们组织的「美国科学家
          联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不久即在白色恐怖下
          沈寂下来,但是他们的刊物「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直到今日还是一份重要的反核、反战、反科技权
          威的政论杂志。                                              

              五、六十年代里,对科技社会的批判逐渐在思想界生根,参与者 
          包括德国左翼的法兰克福学派、右翼的海德格和门生阿连特(Hannah  
          Arendt)、法国天主教思想家沙克爱吕(Jacque  Ellul),甚至还包括 
          三十年代参与「新政」、倡议「科技官僚运动」的美国思想家孟福   
          (Lewis  Mumford)。这些门派共通的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是:科技—— 
          对器物、方法、过程的追求——掩盖了政治、伦理等课题,手段变成 
          一切、目的不见了。这个论点之後变成批判的科技研究的主调,加上 
          科学哲学、科学史技术史、与莫顿(Robert  Merton)等人的科学社会 
          学等发展出的研究方法、课题与经验材料,成为科技研究的理论传统 
          。                                                           
                                                                       
              真正促成科技研究作为一个跨科际事业出现的,是六十年代的反 
          战运动。柏克莱学运领袖撒维欧(Mario  Savio)「砸碎机器」的口号 
          、MIT师生1969年的三0四大罢课、环境保护运动的出现,一连串的  
          事件把科学技术问题抬到政治辩论的前端。备受尊崇的物理学家吴健 
          雄也在同一时期提出至今女性主义科技批判的经典论题:男性主宰的 
          科技发展造成了环境灾难与战争。对科技文明的反叛成为整个六、七 
          十年代西方反对运动的主轴。马库色、哈伯马斯等盛极一时的理论家 
          无不把对科技社会、科技理性、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等等的批判作为 
          理论的重心。                                                 

              在学界里,生物学家雷文廷(Richard Lewentin)、科学社会学家 
          雷斯蒂沃(Sal  Restivo)等当时的年轻学者同「原子科学家公报」的 
          前辈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民科学」运动(Science for the People) 
          ,力促科学家、工程师走出象牙塔,成为积极公民、向人民学习、为 
          人民服务。这个运动随即拓展到西方各国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中 
          国当年「两条腿走路」的新旧土洋结合路线更是各国运动者景仰的典 
          范。雷斯蒂沃曾跟我提到,积极支持「人民科学」的李约瑟直到过世 
          前一直把一条绣著中文「为人民服务」的围巾挂在颈上,舍不得拿下 
          来。今天在科技研究领域里,尤其是以蓝赛勒学派和「科学作为文化 
          」学刊(Science as Culture,前为「基进科学」Radical Science) 
          等机构为主的倾向学术与社运结合的派系里头,「人民科学」运动的 
          经验一直被视为珍贵的政治遗产——虽然每个人对它的这点或那点的 
          主张都有意见。                                               
                                                                       
              在这个历史情境下,索可站在「人民科学」的立场上对STS发动  
          的攻击,很多行内人并不视为保守派的挑战,而是,像我一位同学开 
          玩笑地说:「祖师爷显灵来打师父的屁股。」                     
                                                                       
              七十年代末关心科技问题的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史学与哲 
          学家们(其中许多是由理工科转行的)组织了「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欧洲科技的社 
          会研究协会」(EASSST)和「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d 
          Science)等学刊,兰赛勒学院并创办了第一个科技研究学系,「科技
          研究」正式成为一个具备社会组织与操作典范的学科,也开始它走向
          学院化的进程。与STS同期出现的还有「文化研究」、「女性研究」 
          、、、等等跨科际领域,一致以打破传统科际藩篱为目标,却也在二
          十年来纷纷树立了自己的藩篱。但是这些领域里的学者还是在从理论
          到政治的各个层次上紧密交流,像傅大为教授的「我不是做文化研究
          的人,对目前流行时髦的文化研究,为什麽会囫囵吞枣地吃下索可的
          病毒,我就不做进一步评论。」这种谨守藩篱的态度,在STS里是很 
          少见的。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9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