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pigboy(1997-09-07 17:00:05), 站内信件
|
二
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 “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 领导一批科学家开始了对宇宙航行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在德国和波兰的界河一一奥得河不远处,有一个美丽而幽静的小岛 ,叫乌泽多姆岛。在这个小岛的北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渔村,当地德 国居民称它为“佩内明德”。 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或许,是长期以来火箭在战争中给人们心灵留下的创伤太重,当历 史跨进本世纪20年代后,西欧几个较先进国家的一批科学家们,把兴趣 转到了宇宙航行上,开始了对液体火箭—现代火箭的研制。 1926年,美国的哥达德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现 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德国。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 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因此按凡尔赛和约 规定,对德国的军备进行限制,不准它发展重炮和坦克等常规兵器。但 国际组织的首脑们却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限制德国武器发展的 项目中没有火箭。于是,狡猾的德国人(德国陆军)于1930年奉命接受 了秘密研究液体火箭的任务。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火箭垂直飞 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58秒时,发动机关机。296秒时 ,火箭在海上溅起了欢腾的浪花。几小时后,德国海上保安部门收到渔 民的报告,发现一架奇怪的“飞机”跌人大海,地点是乌泽多姆岛东北 190公里处。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现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 起飞重量13吨,发动机推力26吨,能将一吨重的弹头送到260公里远, 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 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德国的“V-2”火箭的成功,开辟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它的设 计者,就是27岁便给希特勒上过火箭课后来被称为“现代航天之父”的 布劳恩。 1945年5月5日,苏军攻占了佩内明德,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 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 同时,美军也占领了德国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将布劳恩等一大批 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300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 于是,德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火箭事业,被苏美两国连人带物,毫 不客气地瓜分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在德国人火箭成果的基础上,迅 速地发展了现代导弹火箭,将现代火箭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 星送入了太空。 从此,人类征服宇宙,开拓天疆的神圣使命,落在了火箭的肩上。 1955年秋。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上,“克利夫兰总统 号”向着东方进发。一位中年男子对着东方的地平线惊 呼:“瞧,那是中国的太阳!”
火箭从战争的血野跨进航天的大门,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但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近百年来,几乎没人见过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中国也是战胜国,但那最珍贵的战利 品德国的火箭专家和设备资料,中国只能望洋兴叹,连一份皱皱巴巴的 草图也没捞上。 中国,本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火箭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闭 关锁国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终却落得个火箭几乎要断子绝孙 的下场。 多少人在着急:丢了火箭,等于丢了打狗棍! 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时才能重返故乡?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在匆匆疾驰。甲板上,一位身着灰色西装,脖系花色领带的中年 男子迎风伫立,目视东方。 这时,他的夫人走近他的身边,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回去 歇歇吧,别着了凉。” 中年男子依然沉默不语,一动不动。直到一轮太阳跃过海面,从东 方的地平线上徐徐升起时,中年男子才突然惊叫道:“瞧,那是中国的 太阳!” 这位中年男子,便是钱学森。
-- 我是传说中的克隆熊猫。 KGB 的大名刻下了……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