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nchon()
整理人: jeter(2000-09-03 22:39:58), 站内信件
|
恐龙的野外挖掘与室内修整、复元装架
恐龙的研究,就如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依赖於材料与事实的证据。显然 的,恐龙化石不是随处可得。为了要了解何处能够找寻得到,我们必须先要了解 它们会出现於何种环境与何种地层之中。因为恐龙在它们生存的大部份时间里游 走在陆地之上,大部份屍首将会被分解,毁灭。偶而的,有些动物或许在水域中 或者靠近河塘边死去,以致被流水携带掩埋到河流下游,湖泊之中。更有些时候 ,它们会被掩埋在沙丘之中,像是今天的戈壁荒漠。在这种沈积环境与沈积物之 中,它们逐渐成为化石。因此,我们显然要去追踪中生代时期的一些河流相或者 湖泊相的沈积物;然後再去找寻出露的剖面岩层能够保存有恐龙的骨骼化石。在 中国,通常我们追寻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从当地老百姓或者区域地质调查队人 员,向地方文物部门报告有关寻获化石的资讯;另一条线索就是从地质图上,分 析中生代陆相地层出露的地点以任何以前有关〝龙骨〞化石的发掘报告,古生物 学家将组织工作队往这些地点进行勘查挖掘的野外工作,就如同中加恐龙联合考 察队一样的工作,大规模的探险,必须事前有一趟初步的路线试查工作,经由这 种初探,才能进一步拟定详尽深入的挖掘地点之设计。当然,所有计划最关键性 的仍然是事前对支助经费的筹措。
野外工作──
在野外考查进行之前,我们需要一个详尽规划的考察计划,并充分了解该地 区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这至少包括了三个步骤:第一步,组织一个挖掘勘查队伍 ,其中科学家应包括有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与技术人员;第二步,准备妥当营 帐装备,挖掘工具,保护加固与包装用具,像是熟石膏,卷纸,粗布条以便加固 保护化石;第三步与团队所有人员讲授有关勘查挖掘地区的地质背景。所有准备 工作就绪,开始出发进行野外挖掘。
采集与挖掘工作──
若是线索来自当地老百姓,则请发现者引导至确切地点。许多考察都是开往 戈壁大沙漠或者高原山脉地区找寻化石。设置基地紮营的地点极为重要,因为类 似的考察几在野外时间都须自给自足,孤立无援的。从基地以步行方式,沿着裸 露岩层的下位,峭壁或者河谷开始找寻。一旦骨骼的残片出现裸露,就必须攀岩 而上,确定原来保存的层位地点。一旦发现,可以开始挖掘。最重要的是将化石 完整无伤的从岩石中移出,带回实验室中做进一步修理工作。对小型化石,很容 易自岩石中清理出来;而对庞然大物的恐龙化石通常是破碎而硕大无比的,极其 困难挖掘。第一步,先将周边的岩石清理出来使化石裸露出;第二步,使用快速 凝固胶涂抹或者喷在化石上使其强固;第三步,将化石保存的模样姿态描绘并详 加记录;第四步,将化石包裹在卷纸中,并且装於标本袋中。对较大型以及较脆 弱的标本则要以石膏外壳外套装保护妥当。在挖掘恐龙化石工作,最主要的困难 在於其庞大的体积。因为难以安全的运送这些骨骼或者头骨仅在石膏外壳的保护 之下,我们通常要使用木制外箱。这种木箱的底和盖子後装。比方,从岩层中清 理出颗头骨化石,必需至少从围岩中清理出部份骨骼露出,以非常稀的胶涂抹在 脆弱骨骼上;然後,围着骨骼,钉一个木制框架,盖上纸卷,并用熟石膏填充空 隙,然後将框架反转,使化石底露出,剩余的空隙再填满熟石膏,并拴上顶盖。 我们在准葛尔盆地挖掘时曾经制作了一个大型木箱,重达8吨。
恐龙在中生代结束时大灭绝事件是发生在整个族群仍然处於其多采多姿,繁 盛的巅峰期,其整个族群遍存全世界,仍然缺少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们似乎 在白垩纪结束前演出最绚丽的一场大戏,然後,消逝的无影无踪。这个地史上五 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真是一个突如其来而且神秘传奇的事件,没有人真正能一 探其究竟。许多科学家研究地史上的这一个事件,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与假 说。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灭绝消逝乃持续不停的发生,有些灭绝纯然是肇因於生 物性的因素,像是生物种之间彼此为食物,生活空间与其它资源而竞争。但是许 多的灭绝,或许可以说大部份的灭绝乃是肇因於物理(自然)环境的改变所致, 像是气候的改变,或者由於板块漂移及海水面昇降变化而造成的地理的改变。假 若地球及其物理(自然)环境过去是恒久稳定而未变的,那麽很可能不会发太多 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因而,演化变异的速率或许也会减缓。
各种不同有关於恐龙大灭绝理论被提出,然而没有一个假说能够被普遍一致性的 接受。这些假说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两个主流:第一个假说认为恐龙的大灭绝是归 因於地球之外的大灾难所影响,像是陨石慧星的撞击(天外火球来袭),或者超 级的太阳系燃烧结果,这种理论被称之为〝宇宙灾难说〞。这个说法是推测天外 火球(慧星或者陨石)穿透大气圈而直接撞击到地球表面,破坏了整个温室效应 与生态系。根据这个假说,恐龙的灭绝是快速而完全扫荡式的。前面提到,自然 物理环境的扰动对生物灭绝至关紧要。而地球之外宇宙的现象与影响或许间接的 改变了气候型态与板块的运作。这种类型的撞击,或许造成大规模的灭绝,使其 在撞击瞬间就增加全球气温的急速上昇。随之而来的,充满了稀有金属元素的灰 烬弥漫大气之中,遮天避日使光合作用停止,也同时阻碍了植物的生长。依赖植 物为食的动物将面临饥荒而死亡,影响所及,使生物链上层的肉食性动物面临困 境。当然,在撞击瞬间,对动物与植物族群而言都是难以形容的大灾难。
直到最近,这个理论仍然难以获得科学家大力的支持与接受。这个理论必需 要致使许多种类生物群体的普遍遭难,同时需要证实灭绝事件是极短暂,瞬间发 生的。而那些没有能够越过白垩纪界线存活的生物族群,似乎仍然缺乏有力的数 据来证实这个情景。
而另一主流思想是认为仍然强调地球本身因素,而推定恐龙的灭绝事实上是 逐渐发生的过程。地质纪录显示了,在白垩纪晚期有许多环境改变徵兆。例如: 大陆块漂移裂解;山脉的形成耸立;海水面明显的降落;气候逐渐的变成严寒。 而哺乳动物这时候可能变成为恐龙在生态系中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了。
在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是哺乳动物为内温型,能生产 自身足够的热量维持其一定的体温;而恐龙(属爬行动物)无法有这种机制,因 此是外温型的冷血动物。这就是为什麽任何气温的变冷将对爬行动物造成致命的 伤害,而对哺乳动物的影则全然不同。结果,可能在白垩纪结束前,恐龙失去了 和哺乳类竞争求生存的能力。一种理论被称之为过度适应理论,意即在经过非常 漫长的时程,恐龙生活在相对稳定状态下与环境的互动,导致了几乎全然的适应 ,因此,伴随了脆弱而易受损伤的生理结构,这显露在非常狭窄的生态环境,局 限於某些纬度之内生存的现象。这可是由於器官及机能高度退化所造成的结果。 因而,恐龙持续适应於正常生活方式的能力,在碰到中生代晚期条件骤然改变时 ,它们减弱或者竟至完全失去竞争求生存的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可能直接的或 间接的导致恐龙最终在其一亿六千万年的大舞台上谢幕下台。
内容来自:恐龙网的第一分站:“中国恐龙网”
http://china-dinosaur.3322.net/
-- 它们从久远的年代里走来 ,经历了多少风雪冰霜的袭击,每一串生命的足迹,都是一部伟大的传奇。
http://dinosaur.shangdu.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245.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