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nchon()
整理人: jeter(2000-09-03 22:39:17), 站内信件
|
中国──加拿大恐龙探险考察计划
.....正确认知到中国恐龙骨骸的丰富,已经成为现今研究恐龙
演化史课题中的关键性议题...........
(摘自Dale A. Russell於中国恐龙一书前言)
中国,是全世界恐龙骨骼化石最丰富也最多采多姿的一个地区。因而,自然 的吸引了全球古生物学者对这一块大地上恐龙骨骼的高度兴趣与关注。恐龙学的 研究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学者携手合作,解开这亿万年的奥秘。 在中国开放其政治的长期禁棝,竭诚欢迎国外学者与中国同事们合作研究。在19 86年,在这种气氛下。一个大型恐龙研究计划──中加恐龙探险考察计划(简称 CCDP)就这样组成了。那一年,一个总部设在加拿大Alberta省的Edmonton地区, 私人非营利组织──Ex Terra基金会(原为引自拉丁文的〝源自地球〞之意)─ ─签署了这个庞大的CCDP合约书,包括三个机构参予:位於Alberta省Drumbelle r地区的加拿大Tyrrell博物馆,位於渥太华的国家自然史博物馆,以及北京的中 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个计划由几资深的恐龙专家主导执行,包括笔 者与赵喜进(代表古脊椎所),Philip Curre与Donald B. Brinkman(代表Tyrr ell古生物博物馆,以及Dale Russell(代表渥太华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这 是自1940年代以来,首次国际联合执行的中国西北内陆古生物考察大型计划。
CCDP主要的目标包括了:(1)研究中国北方中生代的陆相地层;(2)找寻完美 出露的恐龙化石;(3)追寻亚洲与北美洲各种恐龙族群的亲缘关系与演化历史;( 4)规划一个以中国与加拿大恐龙为内容的全球巡回展示。野外工作先後规划进行 区域包括了:新疆准葛尔盆地,以及内蒙古的戈壁沙漠;加拿大的Alberta省红鹿 河地区及北极圈地区。加拿大的科学家们曾经勘查了中国许多着名的恐龙发掘地 点;而中国的研究群也遍察了北美洲典型的恐龙出土地点。
在1987年到1990年的夏季,来自中加二国三十多位的古生物学者与技术人员 在准葛尔盆地,戈壁沙漠陆续进行采集工作。他们在将军庙,Wucaiwan与巴音曼 大湖地区大有斩获。
在北极圈里找寻恐龙化石──
在北极圈中,七月飘雪,一天廿四小时阳光不坠,而即使感觉到春天似乎已 经降临时,短暂的夏季已经飞逝。1986年7月8日,在加拿大属北极圈内Axel Hei berg岛的砂带海滩上紮起营帐,这是首次恐龙试探挖掘的历史性计划,在渥太华 国家博物馆的Dale Russel领导下,两国共七位专家参予这项壮举。我们开始从E ureka Sound组地层试探挖掘工作。这个地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广泛分布於Devon , Bylot, Axel Heiberg,与Ellesmere地区,是由厚层的砂岩,泥岩,页岩,石 灰岩夹着砾石的河道沈积物构成的,但是也夹有一些海相的沈积物。这个地层被 认为是属於白垩纪晚期到新生代最早期的古新世年代。由於两个证据的线索促使 我们到加拿大的北极圈寻找恐龙。第一个迹象在於从陆相沈积岩石中找到了白垩 纪晚期的植物化石,或许吐露了一些当时温暖环境而存在恐龙的可能性;第二个 迹象是在阿拉斯加曾经找到恐龙的遗骸。1986年之旅运气不佳,没有找到任何恐 龙存在的迹象,我们仅仅挖掘到许多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极区蛇颈 龙的遗骸──那是发掘自Eureka sound组岩层中巨大的长项海中爬行动物。但是 Dale Russell仍然坚信恐龙骨骸必然埋藏在某处,因而决定重返此地。
1987年幸运之神似乎降临,一位年轻的Init族人经常找寻骨骼化石来雕,刻 ,他在Bylot岛检到一块骨头,带到渥太华,经过Dale Russell监定认为是鸭嘴龙 类的一块腿骨。Bylot的这块骨头化石重新点燃了在北极圈里恐龙化石存在的希望 。
1989年夏天,中加恐龙考察队组织一团人马重返Bylot岛寻找恐龙。终於找到 了一件年轻鸭嘴龙的下颌,龟的甲壳,以及一件大型海鸟的颈椎化石──着名的 白垩纪晚期的黄昏鸟类(Hesperornis),因而,这些白垩纪晚期的动物群证实了 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那时期有一条迁陡的路径存在着。这一条大迁陡路径从挪 威,Spitsbergen到格陵兰或者从英国岛群,爱尔兰到达格陵兰。在同一时期,存 在有某些的扩散分布路径从亚洲到北美洲,而跨越过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地区。 从脊椎动物化石显示了在高纬度的气候与今天回然不同,当时是一个温暖潮湿的 环境。
将军庙的考察挖掘──
1986年五月,中加恐龙考察队由笔者,Dale Russel,与Philip Currie主持 一个新疆的将军庙盆地挖掘工作。在这个地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曾经在1984年於侏罗纪中期与晚期地层中挖掘到许多恐龙化石,包括了一具蜥脚 类与一具哭脚类完整的骨架标本。由於化石丰富,双方同意把将军庙地区列为19 87年夏季中加考察挖掘的重点目标。
1987年8月,在中国境内的考察工作,开赴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壮观的帐蓬设 置在将军庙戈壁。今天,准葛尔盆地可以算是地球上最荒凉鲜有人烟的荒漠。风 暴随时卷起万丈风尘,夷平帐蓬。正午时分,地面上的温度可达到摄氏65度以上 ,而帐蓬内可能高达50度,使腊烛变形熔融。人们经常为艳阳所灼伤,而必需躲 在车队阴影下。但是,一亿四千万年前,恐龙盛世,推测当时准葛尔盆地是一个 温暖而湿润的地区,满布河流,湖泊,多采多姿的陆地丛林密布,除了恐龙族群 而外,还存在有陆龟,鳄类以及其它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形式,数量,种类 远远超过今天景观。
1987年,从将军庙发掘到的化石,经测定为侏罗纪时期,距今有一亿七千万 年前之久,这些化石包括了一具兽脚类几近完整无缺的恐龙骨架,被命名为中国 伶盗龙,以及一具大型兽脚类恐龙,大约30公尺体长,这是在亚洲首先发掘到最 庞大硕长兽脚类恐龙。这件标本仅仅包含一个残缺不全的头骨,伴随九个颈椎, 一段颈椎长达1.6公尺,而最长的颈肋达到3.8公尺长。在侏罗纪地层中同时也挖 掘到许多龟和鳄类的化石。
1987年野外季节结束时,沿着古丝路,横跨戈壁大沙漠,从新疆乌鲁木齐到 内蒙古考察了沿线6000公里的路程。并设定了隔年更进一步考察的三个重要地点 :临河市以北大约150公里的巴音曼大湖,发掘到原角龙,鹦鹉嘴龙与小型的兽脚 类恐龙;鄂尔多斯盆地中Chabusumu,发掘到恐龙足印化石;以及二连浩特(伊伦 Dabasu组地层),发掘到白垩纪早期与晚期的恐龙化石。
巴音曼大湖──
在1988年期间,探险考察队分成为两个营队;一组在准葛尔盆地工作,另外 一组则在内蒙古进行挖掘。新疆的队伍持续挖掘那些1987年发现的大型兽脚类及 大型蜥脚类骨架。到七月末梢,这个队伍经由甘肃省的河西走道,沿着古丝路到 达鄂尔多斯盆地开赴乌鲁木齐以东的漫漫荒野,并且和在镇西关(?)的Mausol eum队伍会合。
戈壁沙漠是一个寸草难生的荒野,对寻找化石极为有利,在内蒙古,最大的 帐蓬紮驻在狼山北面的近乌拉後旗的巴音曼大湖。远在1928年春季,中瑞长征中国 西北科学考察时,就曾经到达了这个地区。在中国古老地图上,这个地点被称为汉 大庙(?)。发掘到恐龙的地层出露在Nu-Qi-Daba沟,大约有45公里长,1到5公 里宽,24到32公尺深,切入巴音曼大湖曾经是一个沙漠的环境几乎没有植生而存 在广阔的移动沙丘,有些恐龙就被这些快速移动的沙丘移动,一群小型的绘龙类 试图逃逸,结果整体被掩埋在这一个死亡坟场。
许多的恐龙骨架从砂岩层中找到,其中原角龙是发掘到最普遍的种属,总计 66个标本,包含各式大小体型,头骨从2公分一直到超过1公尺长,而在砂岩中也 发掘出大坟场似的六具甲龙类的绘龙幼体,同时还发掘了小型兽脚类恐龙,包括 了伶盗龙,偷蛋龙以及中国似鸟龙;以及许多龟甲壳,蜥蜴类与哺乳动物的骨骼 。
从沈积学特性分析,这些垩地显然与位在外蒙古典型的Bayn Dzak剖面,出露 Djadokhta组岩属相类似。中加恐龙的窝巢蛋化石。在所有发掘中最重要而有趣的 要算是:二群大规模甲龙类(绘龙)的死亡坟场,总计12具,体型像小羊大小, 大约1.5公尺长,的未成年个体。其中一群有7只,另一群有五只个体。它们在巢 穴中被挖掘,屍首呈原位横躺的姿态,显然是被狂风沙突然掩埋。它们在巢穴中 被挖掘,屍首呈原位横躺的姿态,很像在睡眠中死亡一般。在这个发掘,因而推 论认为它们是一种独行侠,不会成群结队而行的。这次的发现,则首次证实由甲 龙类并非像以前所想像的,而是成群生活。这也同时支持了一些认为食植物性恐 龙群居的理论。它们觅食植物枝叶,有些时整个群体迁移,就像那些角龙与鸭嘴 龙一样。绘龙是一种小型纤细的甲龙类,它的脑袋扁平具短的鼻吻,牙齿小而脆 弱,推测必然觅食相当软的植物。它的背部和尾部覆以骨板,在尾端具有重的骨 锤构造,可能用来抵抗攻击之用。
原角龙是体长约2公尺的原始型角龙类。它具有像鹦鹉似的前喙,以及颈子背 後饰以发育良好的骨质颈盾,在鼻吻位置存在小的突脊。最早一只原角龙,是在 1920年代的蒙古戈壁沙漠Djadochta组地层中发现的,而在巴音曼大湖,超过60个 完整的头骨以及个体骨架,从新孵化的个体(头骨仅2公分大小)到老年的成体( 头骨超过1公尺长,一应俱全)。
戈壁微角龙是一种最原始型的原角龙类,在Tsondolein-Khuduk地区发掘到。标本 包括了破碎的牙齿和头骨,一些椎体与残缺的四肢骨骼,它的体长1.3公尺的小型 角龙类牙齿通常不对称,在上颌齿列中中突脊靠近後方;而下颌齿列中,中突脊 靠近前缘。根据最近在蒙古的发掘显示这个动物是小型善於奔跑的原角龙家族。 与北美洲发掘到的隐角龙与戈壁的原角龙相比较,四肢显然较为纤细,但和隐角 龙极为相似。
蜥鸟龙是一种小型的食肉类恐龙,它与北美洲发掘到的伤齿龙类很类似。同 时也发掘到许多其它的恐龙家族和北美洲的恐龙近似,包括了:似鸟龙类,小型 伤齿龙类,原角龙类等等。我们第一步采集那些保存完整美好的标本得以进行详 尽的研究,同时彼此之间的比较才有可能。因而,我们可以在尔後的恐龙联合考 察计划中,学得更多关乎北美洲与亚洲之间族群关连性的议题。
鄂尔多斯盆地──
位居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正是黄河向北弯曲河套之南的区域。中加考察 队挖掘白垩纪早期的地层,发现了一群鹦鹉嘴龙──翼龙动物群,一具不完整的 ,体型似黄牛大小的甲龙类,被监定与准葛尔盆地的乌尔禾龙相类似。伴随也发 掘到一具完整骨架的兽脚类,中国似鸟龙。而同时,一些完整的水中爬行动物, Campsosaurs,从白垩纪早期湖泊相沈积物中挖掘,这是亚洲迄今所知道最完好的 标本。
二连浩特(或称伊伦Dabasu,或伊伦)是白垩纪晚期一个极为重要的恐龙地 点,其中鸭嘴龙类是最普遍,最丰富的化石种属,包括了巴克龙与吉尔糜龙。同 时也发掘许多的兽脚类,慢龙类及蜥脚类的牙齿与肢骨。到1990年夏季,联合考 察计划仍然持续在巴音曼大湖与二连浩特发掘,勘查。
中国与加拿大的科学们,持续携手合作试图描绘出全球的恐龙分布地理图幅 。做为挖掘的第二阶段工作,发掘於中国,加拿大与北极区的恐龙化石标本正在 实验室进行修理,复元工作,同时准备一次全球巡回展示,设定在1993年到1997 年。
鸟的起源发掘与恐龙的亲缘关系──
在过去廿年间,鸟与恐龙的亲缘关系逐渐引发人们的兴趣。在我们了解早期 鸟类演化史与恐龙关系的议题上,中国侏罗纪──白垩纪湖泊沈积物中崭新化石 的发掘引发了极大的震憾。从甘肃省,玉门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发掘到部份小 型鸟类的後肢肢骨化石,候连海与刘智成在1984年命名为玉门甘肃鸟。
而在过去数年间,在中国东北辽宁省,白垩纪早期的九佛堂组地层中,发掘 到许多鸟类的化石。至少有三种属被先後监定。最早的化石是由当地农民采集到 ,在1992年由Sereno与饶政刚命名为三塔中国鸟(华夏鸟);第二具标本是从白 垩纪早期地层发现,1992年候连海与周忠和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它是一种小型的 会飞翔的鸟类,具有原始特徵(如,牙齿,退化的爪子)与现代鸟的特徵(如, 似支架的喙突,以及骨质化脊状的胸骨构造);第三具标本是采自九佛堂组中, 在1993年由候连海与张江永命名为北山朝阳鸟。
内容来自:恐龙网的第一分站:“中国恐龙网”
http://china-dinosaur.3322.net/
-- 它们从久远的年代里走来 ,经历了多少风雪冰霜的袭击,每一串生命的足迹,都是一部伟大的传奇。
http://dinosaur.shangdu.net/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245.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