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教育园地>>● 自学考试>>自考试题>>[试题]全国2003年1月高教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题:[试题]全国2003年1月高教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发信人: jacksontse(大雄)
整理人: cptr(2003-03-19 22:01:55), 站内信件
全国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意识对物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最初的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自然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B.被统治阶级奋起反抗统治阶级
C.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资产阶级由进步阶级变为反动阶段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普遍联系性
C.永恒发展性         D.直接现实性
5.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在于它(      )
A.是否符合领导的意图        B.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C.是否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  D.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物质的          B.实践的
C.相互联系的      D.发展变化的
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0.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整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不同步性的表现
1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看病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耕种土地        D.演员演唱歌曲
14.人们通过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人的认识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      )
A.社会性      B.创造性
C.客观性      D.历史性
15.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在于,它具有(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社会性和历史性         D.主观性和能动性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等于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8.对生态平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动物的活动            B.植物的变化
C.人类的活动            D.微生物的繁殖
1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20.在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最直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教育发展程度
21.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交换方式        B.产品分配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2.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力量    D.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23.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这说明(      )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24.社会革命的爆发取决于多种原因,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B.革命家的出现和革命思想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化
D.人民群众革命要求和革命意识的增强
25.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      )
A.著名的科学家         B.伟大的政治家
C.杰出的军事家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2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
A.由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由国家的正确科技政策决定的
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D.由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决定的
27.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提高个人的素质        B.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C.参加社会实践          D.寻找合适的机遇
28.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B.社会秩序的稳定
C.民主法制的健全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天赋人权”论的共同哲学基础是(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抽象人性论    D.性无善无恶论
30.社会产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一部分人用暴力掠夺另一部分人的财产
B.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
C.社会产品分配不公
D.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物是感觉的集合      B.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
E.吾心便是宇宙
32.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前进性         D.重复性
E.稳定性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没有明显的区别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C.排放二氧化碳过量引起气温升高  D.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E.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有(      )
A.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37.社会心理是指(      )
A.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B.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C.日常的、普通的社会意识    D.有相对稳定形式的社会意识
E.在日常交往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意识
38.“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      )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就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3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军队、监狱、法院等设施
D.逻辑学、语言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E.政治、法律、文艺、宗教等意识形态
40.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
A.天不变,道示不变                 B.五德终始,循环不已
C.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E.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简答题(本大共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7分)
42.简述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7分)
43.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6分)
44.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12分)
46.运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持的正确态度。(12分)
47.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
天下自考一家人,愿为天下自考学子服务!

粤版居民身份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