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100()
整理人: jeter(2000-02-11 23:21:37), 站内信件
|
恐龙正在我们的头上飞
■关捷
1999年,一位名叫季强的中国科学家震惊了世界。
季强,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学 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8年 取得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赴德跟随盛肯堡自 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威力齐格勒导师读博士后。在学期间,由于研究成果卓著, 多次受到德国科学界的褒奖。
1992年4月,季强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 1月,季强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3年后,季强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
1996年10月,他在《中国地质》上发出震耳强音——恐龙没有灭绝,现代 鸟类就是现生的、会飞的、长羽毛的恐龙。必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 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
A、“鸟是恐龙变的”,142年得不到证明的假说,赫胥黎的沮丧,奥斯特隆 的无奈……
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赫胥黎心情很烦躁。32 岁的他头发凌乱地在宽大的书房里走来走去,不时地停下脚来去比较一个驼鸟和恐 龙(化石标本)的脚。忽然,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快步走到书案前,抓起翎 毛笔飞快地写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就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 假说: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
人们以为赫胥黎又发疯了。
因为在一般人来看,恐龙早已灭绝,即使有证据,在赫胥黎所处的年代,也还是 不能被轻易认可,鸟怎么可能是恐龙变的呢?出自赫胥黎这个“十足的疯子”的 口就更是疯话。
但是,赫胥黎是有根据的。他对当时所能找到的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进行解剖, 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是完全一样的。可是,他惟独没有在这些恐龙化 石身上找到鸟类所特有的构造——叉骨构造,其实恐龙是有叉骨的,只是赫胥黎 时代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标本。
热衷于谩骂赫胥黎的贵族绅士们,这回又在他身上找到了新的兴奋点,于是赫胥 黎再次遭到他们的笑骂。一填骂到赫胥黎的晚年,骂得老人家最后也有点不大敢 坚持这一观点了。
虽然赫胥黎有点妥协,但是他的观点却被支持者们一直保留到今天,遗撼的是, 140年来谁也没有找到可以强有力支持赫胥黎观点的有效证据。到了本世纪7 0年代,支持赫胥黎的人们渐渐泄了气,反对派却占了上风。但反对派的观点维 持到80年代初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演化界的权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 特隆通过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后,以不容置 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屈于这位大师的 敬重,人们不敢说什么。可是,坚定的反对派却不免要在下面对奥斯特隆做鬼脸 ,而他对此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的证据还没有能力阻止人们做鬼脸。科学研究就 是这样,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多高的权威也不敢假装有底气去抖擞精神。
那么,奥斯特隆缺什么样的证据呢?
他缺的是由恐龙到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他没有找到这种标本。他的比较解 剖学研究缺了重要的一环。因此 ,面对做鬼脸的反对派,他只能耸耸肩而已。
B、证据从中国地下“钻”出来,历史选择了季强来告慰赫胥黎
1996年8月12日,刚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的季强坐在办公室,他的心情比赫胥黎当年好多了,因为他生在一个更文明更宽 容的时代里,有贡献就嘉奖,而没人去叫他疯子。
门一开,进来一个农民诡秘地打开一个布包,里面露出一块石头,是从他家园子 里挖出来的。石头上有一个清晰漂亮的恐龙造型:头昂着,尾巴翘起来,后腿蹬 着,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态;它前肢短后肢长,牙齿呈锯齿状。季强一眼就认出, 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这原本也没有什么稀奇,1995年4月,南 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最早发现这种化石,南京的科学家把它认做一块简单的小 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收藏在仓库里,没有进行科学研究。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被错 过了。
季强反复地摩挲这块化石,因为这块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他,就是恐龙 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从骨骼学的意义上看,它是一条食肉性恐龙 ,但是,从世界现存的资料看,所有的恐龙化石都没有这种纤维状皮肤衍生物, 眼下这个标本,是世界第一例。
科学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强变得异常兴奋起来。他一下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奥斯 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 物?”他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名义收购了这个化石,那个农民揣着6000元人 民币高高兴兴地走了。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季强多次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季强 和他的学生姬书安根据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合写了一篇论文,在这年第十期的 《中国地质》上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 象,这正是当年赫胥黎所没有找到的。”他分析道,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 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而不是毛发。为了区别于现代鸟 类羽毛,他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原始羽毛”。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他正 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为“中华龙鸟”。这样命名的根据有三,一化石是在中 国发现并由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二这种生物长有原始羽毛,那它就是介于恐龙和 鸟类之间的过渡性生物,取名“龙鸟”意思是说它既像龙又像鸟;三是这种命名 表明季强支持赫胥黎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
C、一场罕见的世界科学家大战,季强舌战群儒。《自然》杂志一锤定音,大战 以季强的胜利而告结束
季强的文章引爆了一场世界科学家的大论战。
有人说:“中华龙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小型兽脚恐龙。”
季强沉着应战:“要知道中华龙鸟是不是鸟,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鸟。关于岛的定 义是:在动物世界中只要某种生物发育了真正翅膀和飞行羽毛,不管它是否会飞 ,就可以称为鸟。按这个观点,中华龙鸟当然要划到鸟的范畴。”
有人说:“德国始祖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它之前的都是恐龙,它之后的都是 鸟。”
季强针锋相对:“我不同意德国始祖鸟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的说法,尾羽鸟和原 始祖鸟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中华龙鸟实际上比世上最古老的鸟还要原始,它 生活在晚侏罗世,它属于真正的鸟的祖先。”
国际上,第一个作出反响的是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力普库里,他来到北京看了 “中华龙鸟”标本,基本同意季强的观点。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又提出疑问:“ 是不是德国的美颌龙?”
国内的一些反对派似乎在菲力普库里留下的这个疑问里找到了根据,他们发表文 章称:“中华龙鸟身上的皮肤衍生物是毛发而不是什么原始羽毛。”甚至还认为 “中华龙鸟”是个无效名称。
季强奋起反击:“中华龙鸟与德国美颌龙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华龙鸟具有原 始羽毛,而德国美颌龙没有;德国美颌龙尾椎只有30余节,而中华龙鸟尾椎达 到58节;中华龙鸟的前肢具有三指,而德国美颌龙的前肢只有两指。至于命名 是否有效,在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上有一个优先律,它讲的是一旦一个新的生物 按照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在正式出版物上被命名后,这个名称就应该是合法名称 。”
为找到更为翔实的证据,他多次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挖掘。1997年底,他 在四合屯发现了原始祖鸟化石,1998年6月又在四合屯找到尾羽鸟化石,两 种鸟都是属于中华龙鸟和现代鸟中间的过渡性生物,身上既有中华龙鸟的纤维状 的原始羽毛,又有现代鸟的一些羽毛。
季强带着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来到美国蒙大拿大学,请化石分析专家马利希瓦尔教 授做生物化学鉴定。羽毛和毛发具有不同的蛋白质类型,而不同的蛋白质类型对 应着不同的抗体。”根据这一原理,这位教授用羽毛和毛发抗体分别对样品进行 试验,结果只有羽毛抗体产生反应。从而证明中华龙鸟身上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 是羽毛,而决不是毛发,这是证明中华龙鸟是鸟的一个铁的证据。
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表态,公开承认季强的科研成果。
英国《自然》杂志是世界最著名综合性的科学刊物,前些年,中国科学家一年只 能在上面发一两篇文章,季强却发表了3篇有关中华龙鸟的文章。《自然》19 9年6月号,为季强隆重推出了彩色封面和文章,杂志社还特意请美国加州大学 的教授凯文派丁写评论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中国发现的这个东西正是我们要寻 找的恐龙和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最后编辑部发表文章做结论:中华龙鸟 的发现是解决鸟类起源问题的新曙光,龙鸟之争已经结束。
D、全球500多名科学家三次为季强起立鼓掌,克林顿突然来到会场,说:“ OK!我现在知道了鸟是恐龙变的。”季强说:“中国人优秀的很多,我不过是 他们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个。”
奥斯特隆异常兴奋。季强的成功,等于帮助了他的成功,他所支持的赫胥黎的鸟 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被季强以铁一样的证据证明了。
1999年2月,奥斯特隆在美国耶鲁大学为季强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主题是 “中国长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奥斯特隆专门邀请了全世界500多名科学 家出席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耶鲁大学公布了蒙大拿大学马利希瓦尔教授对中华 龙鸟的化验结果,全场欢声雷动。第一天晚上,耶鲁大学特别为季强举行了“扬 子之夜”的酒会,庆祝鸟类起源问题的彻底解决,庆祝季强对演化科研的伟大贡 献。会议进行了3天,每次开会前,大会执行主席奥斯特隆都要求到会的500 多名科学家起立,为中国的季强热烈鼓掌。
奥斯特隆犹嫌不够,他又决定在6月23日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名义再为季强 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全世界300多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50多家新闻机构派来了记者,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官员到会为季强喝彩。25 日就要出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突然来到会场,他手举刊有季强文章的美国《国家 地理》杂志高声说:“这篇文章我看过,我现在知道了鸟是恐龙变的,中国辽宁 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是本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美国期间,他总是被众多的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团团围住,但是他总是保持一个 中国科学家特有的谦逊风度,那段时间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是历史把中国人推到 了演化科研的国际前沿。其实我们中国人优秀的很多,我只不过是他们当中比较 幸运的一个。”
-- 寡人有疾,寡人好灌水。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28.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