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生物学---带你走进精彩纷呈的生命世界>>进化论>>方舟子《进化论虚妄吗?》>>《进化论虚妄吗?》之五

主题:《进化论虚妄吗?》之五
发信人: charmer()
整理人: jeter(2000-07-07 02:50:55), 站内信件
《进化论虚妄吗?》
·方舟子·
         第五章、从如此简单的一个开始
             --生命的起源之谜
(未完成稿)
  微言花了很长的篇幅攻击生命起源假说,以此证明进化论的荒谬。我们现在就来谈
谈这个问题。
  严格地说,生物进化和生命起源是两码事。生物进化有大量的证据,并且过去有,
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我们有可能对它的各种学说进行验证。而生命起源则没有任何的
证据,一次性地发生而无法重复,只能作合理的推测和实验模拟,所以永远是一种假说

  达尔文把生命起源的任务交给了上帝,让他制造出第一个细胞后从此撒手不管,让
生物自行进化。(其实这是达尔文为了安慰教徒而特意给上帝留了个位置,在私人通讯
中,达尔文认为第一个生命可以经由化学反应自发产生)。现在学术界还有一种“天外
来客”假说,即地球上的第一个细胞是陨石带来的,至于细胞在别的星球上是怎么产生
的,我们管不着。这也是一种偷懒的办法,等于什么也没说。
  现在学术界通行的是化学进化假说,是俄国的生物学家Oparin在二十年代首
先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认为,在阳光中的紫外线和闪电等因素的作用中,原始地球大气
层中的水、氮气、氢气等无机物和甲烷、氨等简单有机物可以自行合成氨基酸、核苷、
糖等生物小分子,生物小分子再进一步合成生物大分子,进而组成细胞。这个假说,与
微言提到的巴斯德实验并不冲突,因为巴氏实验不过证明在常态下,在短时间内,非生
物产生不了生物而已。
  这个假说在五十年代得到了首次验证。美国的一位研究生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
,用上面提到的几种成分合成了几种氨基酸。组成生命必须的其它生物小分子以后也被
一一合成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米勒实验。微言显然读过有关生命起源的科普文章,不
可能不知道这个实验,却大谈这个假说从来没有在实验室被验证过,显然是有意的说谎

  从生物小分子合成大分子这一步却要困难得多,但我们也已直接合成了类似蛋白质
的长达几百个氨基酸的类蛋白(proteinoids)。实验已证明蛋白质的化学
合成根本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不过,如果要合成一种序列固定的蛋白质,概率确实小
到不可能。问题是,根据进化的观点,蛋白质的序列并非凝固不变。让我们具体讨论一
下这个概率问题。
  先看微言的高论:
“按照酶体的结构,如果能自动合成的话,则每一种酶的自动合成几率为10 exp(-20) 
(10的负20次方),这已经是近于不可能的事,而问题还在于单独一种酶并无多大用处
,必须有多种酶同时作用方可。而酶的种类则不下两千种之多,于是其总的几率便是10
 exp(-20×2000) = 10 exp(-40000),这是一个超乎人类想象能力之外的数字,根本没
有实践意义。我们姑且假定酶的种类不是两千,而是仅有两种,则其自然合成几率为10
 exp(-40),我们在假定酶的合成反应能以每秒一百亿次的超高速度进行,(这是不可能
的),则仍然需要3×10 exp(22)年,即三百万亿亿年方有一次成功的机会。但学者估计
地球的寿命只有46亿年,宇宙的寿命也只有150亿年,那就是说,宇宙的寿命必须再延长
两万亿倍方有一次同时合成两种酶的机会。这是可能的吗?”
  微言的这段计算抄自英国一位天文学家的著作。这位天文学家的这番计算一直在生
物学界被当作笑柄。一个科学家,不管在他的领域是多么成功,一插手别的领域就难免
要出丑。我们以后还会见到这位多管闲事的天文学家Hoyle的笑话,因为微言在不
断地把这些笑话当成最新的科学发现。
  我不知道他怎么算出一种酶的自动合成几率是10exp(-20)的,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小
,按我的计算,几率要小得多。假定一个蛋白质(微言在这里说的酶是指蛋白质)由1
00个氨基酸组成(据统计,已知序列的蛋白质的长度平均大约是150个氨基酸),
氨基酸共有20种,则随机合成这一种蛋白质的几率是20exp(-100)=10exp(-130),这个
几率可真是小得不得了了,比微言计算所得的两种酶的合成几率还要小得多,而微言已
告诉我们,后者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我怎么帮起微言的忙了?别急。在做这种运算时,我们实际上做了这种假定:这种
蛋白质的每一个氨基酸序列都是固定不变的,哪一个位点就应该有哪一种氨基酸。作这
一种假定,对不住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实际上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大分子,它并不强
求它的每一个位点都只能有特定的氨基酸。许多种蛋白质在不同的物种中都存在,执行
同样的功能,我们称之为同源蛋白质(意思是它们都是由同一种蛋白质进化而来的),
而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仅不是一样,而是非常不一样,除了功能区的
少数重要氨基酸保持不变外,其它的氨基酸就可能一种一个样。实际上,比较不同物种
的同源蛋白,找出这些不变的氨基酸以确定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区,是现在分子生物学的
常规方法(也是我今年刚刚完成的课题)。比如,血球蛋白在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通
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血红蛋白,我们发现在140个氨基酸序列中,只有7个是保持不变
的。我们姑且把具有这7个位点的所有可能的氨基酸序列称为候补血红蛋白,则随机合
成一种候补血红蛋白的机率是大约等于10exp(-9),假定蛋白质合成的速度是一秒一次(
不必用微言的一妙一百亿次),则只需要大约32年的时间。而我们给生命起源提供的
时间是以千万年、几亿
年计的,虽然候补血红蛋白不一定就有活性,但其中的许多种(完全可能远远超过现有
的血红蛋白的种数)肯定会有活性。每32年就可能产生一种,在几千万年、几亿年内
怎么可能连一种有功能的血红蛋白都产生不了?况且,生命起源之初的蛋白质的结构要
简单得多,可能只有几十个甚至十几个氨基酸,合成的几率要比血红蛋白高多了。(注
意:我不是说我们现在把20种氨基酸放一块过32年就能合成一种血红蛋白。我们现
在并没有原始地球的条件。这里只作概率计算,不管实验条件。)
  不管几率多么高,象微言那样动则在负指数上乘以2000,我们还是受不了。可
是谁说这两千种蛋白质的合成在生命的起源之初是相关事件,必须同时合成,而且只能
合成它们?如前面所说的,在生命的起源阶段,别的蛋白质完全可以代替它们,它们相
互之间既然不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则它们的合成就不是相关事件,而是独立事件
,微言的计算完全不成立。而且,在生命之初,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蛋白质,只要有催化
遗传物质复制和转译蛋白质的几种酶,新的蛋白质就能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正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可塑性极强,生物进化才有可能,今天的遗传工程也才有可能

  遗传是生命最主要的特征,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核酸。根据中心法则
了:
    DNA自我复制并转录RNA,RNA翻译蛋白质
  有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RNA也可以自我复制,所以我们
可以认为DNA是RNA脱氧进化而来的,这样,在生命的初始阶段,中心法则是:
    RNA自我复制并翻译(生产)蛋白质
  而RNA只是由四种核苷组成,有的结构非常简单,把核苷链片段放在一起就可能
组成有自我复制能力的RNA,这是已经被实验证明了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困难:RNA的自我复制和翻译蛋白质这两个过程都需
要酶的催化,而酶是一种蛋白质。究竟是先有RNA还是先有蛋白质成了跟先有鸡还是
先有蛋的难题。
  一直到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Cech发现,RNA可以自我催化,也就是说
,它也是一种酶!以后又发现RNA自己不需要蛋白质的帮助,就可以用氨基酸合成肽
链。
  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分子生物学界,是迄今为止分子生物学的最后一个重大发现。
十年后,Cech被授以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这个发现不仅使我们改变了对酶的定义,而且解决了生命起源上的一大难题:RN
A不要蛋白质的帮助,就可以自我复制和翻译蛋白质。
  这样,生命起源上的难题基本解决了。当然,这不是定论,还有许多较小的难题还
未解决。
  下一步,就是RNA、蛋白质、糖等物质怎样组成细胞的。那是另外一个故事,而
微言没有提及,我也就先在此打住。
       第八章、飞来横祸?
           --恐龙灭绝之谜
摘要
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古生物学上的最大悬案,对其解释主要有地球环境改变说和陨石
撞击说两种,还没有定论。微言以为这个悬案已有了定论,把陨石说拿来作为反对进化
的依据,是可笑的。
2、如果恐龙灭绝真的是由于陨石撞地球引起的,进化论是不是就不成立呢?答案是否
定的。根据自然选择学说,环境的改变对物种进行选择,而环境的改变有各种各样的因
素,陨石可以是其中一种。当大陨石撞击地球时,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比如说气候)
改变,恐龙适应不了这种转变,灭绝了,其他的物种,特别是原始哺乳类和鸟类则生存
了下来。可见,进化论对此的解释没有任何的困难,那些相信陨石说的人绝大部分是进
化论者(今天的古生物学家中不信进化论的恐怕找不出几个。)
        第九章、最珍贵的化石标本
            --始祖鸟的故事
(未完成稿)
  还是先来一段微言的高论:
“过渡型化石标本有三种。最重要的是所谓‘始祖鸟’,这是一种既有翅膀和羽毛,又
有颌骨和牙齿的动物化石。进化论者认为它代表着由爬虫类向鸟类的过渡。但有几点令
人难以置信:第一,在始祖鸟相同的地层中也有典型的鸟类化石,这说明始祖鸟不是鸟
类的祖先。第二,如果始祖鸟是爬虫与鸟类之间的过渡形态,那么它的颌骨和牙齿就应
当显示退化趋向,否则又怎能发展为鸟类的口器?它的翅膀就应当比真正的鸟类更原始
,更不成熟,否则,它与鸟类有何区别?但始祖鸟的翅膀,颌骨和牙齿俱表现为完美成
熟的器官,有良好的功能。这说明它不是一种过渡型。第三,在1986年有些知名学者发
现,目前仅有的两个始祖鸟化石标本都有曾被人巧妙镶嵌的证据。这两个标本的发现都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之后,很可能有人根据进化论概念故意作伪。”
  1881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两年以后,德国南部侏罗纪的地层(距今
约一亿五千万年)中,发现了一个羽毛化石。过了两个月,在同一个地点,一具完整的
化石出土了,它被命名为Archaeopteryx,中文译作“始祖鸟”。
  到目前为止,只找到了三具始祖鸟的完整标本,两具分别收藏在伦敦和柏林,第三
具也是最大的一具是到1987年才在德国的私人手藏中被鉴定。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珍
贵而又最出名的化石标本了。此外,还有一具比较完整但缺少羽毛的标本收藏在墨尼黑
,以及两个残片,这就是有关始祖鸟的所有材料。
  始祖鸟大小和乌鸦查不多,它的大部分特征都是爬行类的,最明显的是长长的尾骨
和前肢(翅膀)上有三个发达的爪子。实际上,它那三个不带羽毛的标本都曾经被错归
为恐龙化石。它有牙齿,但是在古生物学上,可以不把这当作爬行类区别于鸟类的特征
,因为白垩纪的一些鸟类也有牙齿,所以微言有关牙齿及颌骨的争辩并无说服力。那么
它有哪些鸟类特征呢?最主要的是羽毛,其次是胸部有叉骨,此外,前肢腕骨融合,后
肢脚趾结构象鸟,表明能够用于抓握。翅膀算不算鸟类特征?不算。恐龙中的飞龙也有
完美的翅膀,始祖鸟的翅膀更象飞龙而不是鸟类,所以微言有关翅膀的争辩也不成立。
实际上,始祖鸟可能不会飞,翅膀只用于滑翔和帮助捕捉猎物(始祖鸟是肉食性)。根
据颅骨判断,始祖鸟的脑结构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
  可见,把始祖鸟作为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型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
  但是,到了1986年,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出土了另一种原始鸟类的化石,只有骨
架,并且还非常地不完整。它被命名为原鸟(Protoavis)。原鸟生存的年代
与始祖鸟相近,可能还要更早。随着原鸟的出土,古生物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分成了
两派,一派仍坚持始祖鸟是现代鸟类的祖先,另一派则认为原鸟才是现代鸟类的祖先,
始祖鸟是由爬行类向鸟类过渡时的一个已灭绝的分支。问题是:原鸟是不是微言所宣称
的“典型的鸟类”?答案是否定的。原鸟在大部分特征上都属爬行类,属于鸟类的特征
只有两个:鸟类的翅膀和龙骨,因此它能飞翔。可见,原鸟也是爬行类到鸟类的过渡型
,它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来的。对这一点,两派的古生物学家都没
有异议。
  这一两年来,在中国、西班牙、法国各发现了几具原始鸟类的化石,它们的生存年
代比始祖鸟晚,形态介于始祖鸟和鸟类之间,被认为是从始祖鸟到鸟类的过渡型,又由
于原鸟标本相当地不完整,无法从中得出结论,因此最近多数古生物学家又重新认定始
祖鸟是鸟类的直接祖先(关于中国的那具,被定名为“中国鸟”,在以后定稿时会介绍
。)
  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Hoyle和一位数学家突然出书指责收藏在大英博物
馆的那具始祖鸟标本是伪造的。虽然这两位所谓“知名学者”对古生物学根本就是外行
,他们的指责还是引起了博物馆的重视。然而各国古生物学家对其重新鉴定的结果,认
为这种指责毫无根据。至于收藏在柏林的另一具标本,从来就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1
987年最后一具始祖鸟化石问世,更证明了始祖鸟化石的真实性。在有关始祖鸟标本
的真伪问题上,微言又传播了一次谣言。
  
      第十章、完美的过渡型
          --从爬行类到哺乳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微言传教士的另一大谎言:
    “从地质学上看,新物种的出现大多是突然的,看不到由一个原有的物种逐渐进化
为另一新物种的连续过程。迄今为止,进化论者所提供的所谓过渡型化石标本有三种。

  接着他说这三种标本都有问题,所以进化论是虚妄的。上面这段话,跟他在后面说
的“达尔文在晚年也不再相信自己的学说”一样,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信仰而不惜说谎

  虽然,化石标本非常的不完全,许多过渡型我们今天还未能找到(所谓missinglin
k),特别是无脊椎软体动物,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过渡型标本更少。但是,过渡型标
本绝对不只这三种,而是有许多种(这三种倒是中学教材经常提到的,微言传教士的进
化论知识至多是中学水平),比较重要而微言不知或有意忽略的还有从鱼类到两栖类的
过渡型,从两栖类到爬行类的过渡型,和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型。
  由于人类本身也属于哺乳类,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型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姑
且称之为始祖兽或类兽爬行类(mammal-like reptiles)。幸运得很,大自然为我们保
存了几万件始祖兽的化石标本,通过研究如此众多而又不尽相同的化石标
本,我们对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的过程有了一个相当清楚的认识。实际上,哺乳类的进
化是古生物学中最完善的学说。
  我们知道的哺乳类的特征,象恒定的体温和有乳腺等等,是无法保存在化石中的。
但是,哺乳类在骨胳等许多可保存的部分有着区别于爬行类的特征。当一个古生物学家
判定一具化石标本是属于哺乳类而不是爬行类时,他主要根据以下26个特征,为了在
下面的说明的方便,编号如下(第一个特征“羊膜蛋”是爬行类和哺乳类共有的):
1. amniote egg. 2. temporal opening. 3. canine tooth. 4. coronoid process. 5
. erect gait. 6. 2-3-3-3-3 toe bones. 7. secondary palate. 8. double condyle
. 9. enlarged dentary. 10. complex jaw muscles. 11. differentiated teeth. 12
. tympanic bone. 13. quadrate/articular hearing. 14. loss of third eye. 15. 
diaphragm. 16. long maternal care (milk?). 17. hair. 18. forward ilium. 19. 
single hares. 20. dentary/squamosal jaw joint. 21. loss of post orbital bar.
 22. fused neck ribs. 23. 2 rooted teeth. 24. epiphyses/terminal growth. 25.
 big brain. 26. live birth. 27
. singlelower jaw bone.
  而当我们研究这几万具始祖兽的化石标本,发现它们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
哺乳类的特征,而且,他们生存的时代越早,具有的这些特征越少,反之则越多。以它
们生存的时代从早到晚为序列表如下:(左边是始祖兽的种类的名称,右边的数字为它
们具有的哺乳类特征的编号)
Anapsida:       1
Pelycosauria:   1,2,3
Eotheriodonia:  1,2,3,4
Gorgonopsia:    1,2,3,4,5
Therocephalia:  1,2,3,4,5,6,7
Cynodonti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Advanced Cyno.: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Prororheri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23,24
Placentals:     all of 27 mammalian characters
  我想,任何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人,只要他不抱偏见,都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哺
乳类是从爬行类一步一步地,从早期的Anapsida到晚期的Placentals逐渐获得哺乳类的
特征,进化而来的。这个过程发生在距今两亿年前。到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完成了这个
转变。
  中学教材不提始祖兽,是因为它太复杂,太专业化了,远不如只找到几具标本的始
祖鸟直观而易为中学生接受。中学生可以不知道始祖兽,可以不知道其他的过渡型,但
是你要驳倒进化论,不知道行吗?就凭那点中学知识就向进化论发难,劝说生物学家们
接受你的观点,未免太幼稚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当达尔文发表他的学说时,还没有一具这样的过渡型标本被发现,
但是他成功地预言了有这样的过渡型存在!还有比这更说明问题的吗?
        第十一章、是马非马?
            --始祖马的故事
摘要
1、马的进化是目前有关单个物种的进化中最完善的学说,其过渡型种类之多,数量之
巨都是其他物种难以企及的。
2、马的化石如此之多,是因为马生活于草原,又是群居,容易形成化石,也容易被发
现。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被发现,与马善于奔跑,生活范围广阔,容易扩散有关。
3、从始祖马到现代马共被发现了20种过渡型,有的几种过渡型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
层中被发现。研究这些过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推测始祖马是怎样体形逐渐变大,腿逐
渐拉长,脚趾如何从五趾变成只剩中趾(蹄),其它四趾逐渐缩小,最后变成赘骨。
       第十二章、寻找缺环
            --人类起源之谜
(本章包括尼安德特人、皮特丹人、爪哇人、北京人、南方古猿、人类进化总述等数节
,仅完成第三节。)
         三、爪哇人的故事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出版了<创造史>一书。在这部书中,他主要根
据胚胎学的证据,认为人类是从最简单的有机体经过二十一个步骤逐渐进化而来的,第
二十个阶段是类人猿,从类人猿到人(第二十二个阶段即最后阶段)还有一个类猿人的
阶段,作为从猿到人的过渡型。由于当时还没有发现猿人化石,他把这一阶段称为“缺
环”(missing link),并断言它起源于印度洋中一块已沉没的大陆。
  <创造史>一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对以后的生物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
部书的激励下,杜布瓦(Eugene Dubois)立志寻找人类起源的缺环!
  杜布瓦于1858年出生于荷兰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9岁那年进入医学院学
习。那时候,正是进化论与神创论争斗最激烈的时期,杜布瓦在医学院受的是进化论的
教育,回家却又要听取父母、兄弟姐妹对进化论的攻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却使他对进
化论产生了一种宗教般的感情。
  他在1884年完成学业,留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当讲师,教授解剖学。几年后,受
到同事们的排挤,愤而辞职,蹋上了寻找缺环的旅程。
  海克尔已断言猿人生活于印度洋中已沉没的大陆,如果这个断言是正确的话,印尼
群岛很可能还残留有猿人化石,而印尼群岛在当时恰好是荷兰的殖民地,因此杜布瓦决
定从那里开始寻找。
  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有获得资助的企图全都失败了,他狠狠心,参军,跟
军方签了长达八年的合同,到印尼的荷兰驻军中当一名少尉军医。
  1887年秋,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杜布瓦扬帆前往苏门达腊。一穿上军
装,他便开始了游说,先取得了军医同事的支持,然后又向上司和各级主管部门申请。
为了取悦上司,还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他发现的动物化石。花了两年的口舌,军方终于同
意让他全职搜寻化石,并提供人力物力。1890年三月,杜布瓦前往爪哇,带领一支
五十人的队伍在火山灰中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寻。
  一年多过去了,他们已找到了上万件化石标本,装了400多箱运回荷兰,但是杜
布瓦所梦想的猿人化石依然没有半点踪影。1891年八月,在雨季到来之前,他们搜
寻到了索罗河岸,在挖了12米深之后,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一个牙齿和一个颅骨。杜
布瓦把它们鉴定为属于黑猩猩,进一步的发现将使他感到自己的这个鉴定是多么草率。

  但是雨季在十月份来临了,搜寻工作只能暂时停止。雨一直下到了第二年的五月份
才停,搜寻马上又重新开始。八月份,在发现牙齿和颅骨的地点的附近发现了一根跟人
非常相似的股骨!杜布瓦断定这根股骨与牙齿和颅骨应该属于同一个体,他又把那个颅
骨仔细鉴定了一番,发现它的脑容量大约是900cc,跟人(平均1300cc)是
小了些,但跟黑猩猩(平均450cc)相比可就太大,而那根股骨的构造更表明了这
个个体能够直立行走。那么说它是人呢?牙齿太大,颅骨太厚却又是猿的特征。因此,
杜布瓦认为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的东西:猿人,并把它命名为直立猿人(Anthropopithe
cus erectus)。
  到了十月份,又在附近找到了另一个牙齿。这就是杜布瓦的全部发现了,虽然他还
不死心,在第二年又把那一带加倍挖了一遍,以后的几年还有人接着再挖,总共挖掉了
一万多方的泥土,却再也没有发现属于灵长类的化石。
  1895年,杜布瓦服役期满,回到了荷兰,开始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宣传
他的发现,并且邀请权威们到他的实验室鉴定这些标本。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得到了学术
界的一致肯定,奖章、证书、荣誉学位,各种各样的荣誉纷沓而来;然而令杜布瓦失望
的是,很少有专家同意他的结论,大部分专家认为那是猿,一些专家认为那是人,还有
的专家干脆认为这些化石并非属于同一个个体(虽然在同一地点找到的几千具化石中只
有这几具是属于灵长类)。而且,与在国际上获得的崇高声望相反,杜布瓦在祖国却遭
到了冷遇。阿姆斯特丹大学不过让他担任古生物学的助理教授,工资还没有他十年前当
解剖学讲师时高,而他现在还得遭受教会对他的辱骂、攻击。杜布瓦失望已极,干脆关
闭实验室,不允许外人去鉴定标本了。教会趁机造谣说,在当修女的妹妹的感召下,杜
布瓦幡然改悔,销毁了标本,重新信奉天主教了。当时教会的造谣水平,也并不比现在
的传教士差多少。
  一直到了1923年,杜布瓦才又邀请了两名学术权威去鉴定他的标本。依旧让他
失望的是,这两名权威不认为那是猿人,而是早期的较原始的人。杜布瓦拒绝了这个鉴
定结论。
  1929年,北京人的发现轰动了古人类学界。北京人的化石标本之多已足以表明
那是一种较原始的人,并不是猿人,而把北京人的颅骨与爪哇人的相比,非常相似,是
属于同一种。但是年逾古稀的杜布瓦却辩解说北京人不过是尼安德特人的一种,跟爪哇
人不同。
  然后是更致命的打击:从1936年起,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陆续在爪哇挖出了
十二具头骨、下颌骨或股骨,它们与杜布瓦的标本属于同一种是显然的,而这些标本合
在一起已足以证明爪哇人不是那个缺环。至此结论已经很明显了,然而杜布瓦异常的顽
固,在他看来,孔尼华的标本不是属于猿,就是属于尼安德特人,总之跟他的标本不同
。在1940年,杜布瓦在临死前16天写下的一篇文章中,他仍然坚称:他发现的爪
哇人就是那个缺环。我们今天已经知道杜布瓦错了,爪哇人和北京人一样,是比南方古
猿更高级的一种,接近于现代人,而不是猿人。我们现在不再叫它直立猿人,而改叫直
立人(Homo erectus)。杜布瓦之错不在于他的立场不坚定,恰恰相反,在于他过份自信
了,正如他的悼词所说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他宁
愿曲解事实而不愿改变理想。”
  正是这么一位顽固得可爱的科学家,在今天的传教士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回头的浪
子:
“「爪哇人」的发现者荷兰人杜波依斯则从起初便是怀着寻找猿人的企图去印尼的。令
人惊奇的是他在那里果然如愿以偿,在一处河谷中发现「猿人」的头骨和股骨的化石,
并命名为「爪哇人」。杜氏因此一举成名,对这些化石则以奇货自居,坚拒别人对他的
标本进行复查,因此与不少人不和。到他晚年时终于承认那块头骨实乃属于一种长臂巨
猿,股骨则属于人类。杜氏知过虽迟,而卒能改之,与庇耳当人之作伪者相比,善亦大
焉。”(微言<论进化论之虚妄>)
  传教士的生花妙笔真让人叹为观止。与这种作伪者相比,杜布瓦确实是“善亦大焉
”。
以下只是摘要:
1、尼安德特人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古人,是上个世纪,<物种起源>发表的前两年在德
国(而不是法国)的尼安德山谷发现的。这一具化石确实有风湿症症状。但是风湿症并
不能形成他的一些靠近猿的特征,比如眉脊突出。另外,尼安德特人是仅仅指这一具化
石吗?不是,它是一批约生活在十万年前,具有相同特征的古人化石的统称,发现地点
遍布欧洲、北非、中亚,甚至中国。这一些,显然不是什么患风湿症的现代人。不过,
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年代确实靠近现代人,和我们也属于同一种,但是是另一亚种。至于
它是不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
2、“皮特丹人”自发现之日起其真实就一直被进化论者怀疑,随着其他古人化石的出
土,与新发现格格不入的皮特丹人的可疑性越来越大,最终被选为现代鉴定技术的首批
标本。这个骗局是被进化论者揭穿的,与神创论者无关。
3、北京人标本:神创论者的唯一说词是这些标本失踪了。其实50年代起又陆续挖掘
出新的标本。
4、自从20年代第一具南方古猿标本被发现,特别是70年代“露西”标本被发现以
来,我们已在非洲找到了两千多具南方古猿的标本,使我们对人类的进化有了清晰的图
画。南方古猿直立行走(与现代人一样的股骨),脑容量介于直立人和猩猩之间,面部
、牙齿特征近似于猩猩,多数学者认为它就是猿和人之间的缺环。最早的南方古猿生活
于4百多万年前,于今年(1994)十月被鉴定。
      第十三章、怎么变?
           --现代进化理论简介
摘要
微言说:
“严格地说,突变实乃畸变,它不但不能促使物种进化,反而将导致退化和衰败。无数
天然和人为的事实都说明这一点。物种为什么会突变?无非是因为遗传基因在某些物理
的,化学的因素影响之下发生结构改变所致。于是有人用X光,放射性元素或化学毒素去
处理果蝇等实验动物,结果突变果然出现了,但人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畸变
个体,并不能创造更进步,更高级的新种系。你能相信用过量放射线去照射双亲的生殖
器官,能使他们生出更优秀的子孙吗?你不觉得这种念头实在荒谬吗?然而这正是进化
论突变论者企图让我们相信的。”
    首先,变异有好有坏,虽然坏的多好的少,但是并非都“将导致退化和衰败”。比
如我正在作一种蛋白质的突变,其中一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C末端后,活性比野生态
增强了五倍!如果突变必然导致退化和衰败,那么搞遗传工程的所有高技术公司都该关
门了,因为它们正是在找优秀的变异并且卓有成效,最近上市的“基因西红柿”就是一
例。如果微言先生对基因工程无知的话,不该不知道用放射线等手段处理种子以筛选优
良变种是育种学上一项很常规的方法,得到的显然不只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畸变个体。为
什么不把人也照射一下?很简单,得到不良变异的可能性要比优秀的变异大得多,你能
够象对植物那样也对人进行筛选吗?这种念头的确荒谬!
    其次,变异的好坏都是相对于目前的环境而言的,如果环境改变了,本来是不好的
变异可能反而有了优势而取代野生态。比如,大家都知道,使用抗菌素一段时间后,细
菌会产生抗药性。这是怎么回事呢?细菌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一类生物,有一些变异有
抗药性,在正常的环境下,这些变异可能不能存活或者不如野生态。但是有了抗菌素后
,野生态逐渐被杀死,这些变异反而存活了下来,经过几代的筛选,变异便占据了优势
而取代了野生态,而变成新的野生态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异是自然发生,原来就
有的,并非遇到抗菌素才发生的,抗菌素(环境)只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微生物学上有
一个经典的实验证明这一点)。这种现象,也不只是细菌才有,众所周知,害虫也很容
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也是同一机理。这些,都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很好的验证。
  微言以金鱼的培养来证明进化论的错误也是牛头不对马嘴。金鱼的培养是人工选择
,跟自然选择不同。人工选择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一种模型说明选择的机理,达尔文当
初正是这么作的(他用的是家鸽的培养),但是并不等于就是自然选择。一个新物种的
产生至少要上万年,人工选择的时间显然太短。把金鱼放回自然环境,或者无法生存,
或者渐渐又变回野生态,恰好正是自然选择在起作用。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心若行云流水,不滞于物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0.58.10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