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ter()
整理人: jeter(2000-10-06 23:09:44), 站内信件
|
超导史话
学术论坛主页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2.pl
送交者: 兔砩娇 于 October 02, 2000 09:42:21:
超导史话
——土庙山客
谁说得来着?“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必然来源于偶然。”反正这超导的
出现,是属于这“无心插柳”的发现,进而培育了许多诺贝尔奖“成荫”
的东西。
话还得从100多年前说起。1898年,物理学家James Dewar成功地将氢气在
绝对温度20度下液化,得到了当时最低的温度。而那时,氦气是唯一没有
被液化的气体了。全世界从事低温的科学家都在试图挑战液化氦气。而一
位荷兰的物理学家,Kamerling Onnes,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882年开始
从事把气体在低温下液化的研究。1908年,他领导的实验室成功地得到了
0.28升液化氦气!比液化氢气晚了十年!而在以后的近20年中,没有其他
实验室拥有ONNES的低温技术。因为氦气的沸点为4.2K,因此,ONNES可以
进行许多低温下的工作,而别人则无此条件。因为利用液氦,可以维持一
个非常稳定的极低温环境。然后,ONNES想看一下,如果不断降低温度,
那些导体以及金属的电特性将会如何?他首先选金作为实验材料,可是他
无法得到极纯的金来研究金的真正低温特性。因此,他选用水银来做实验。
1911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当时,ONNES的助手,Gilles Holst把一
小管水银放在液氦槽中,试图检测水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可是,当他把
温度降到4.2K附近时,HOLST发现,实验他现有的仪器无法测到水银的电
阻。在高于4.2K时,水银的电阻是比较大的,可是当温度降低时,水银的
电阻急剧降低到仪器的灵敏度以下!而在当时,人们普遍都接收了DEWAR
的观点:低温时,电阻将平滑地降到零。而HOLST的实验却是在某个温度,
急剧地降到零。开始,Onnes很怀疑这个实验。他反复做实验,以图发现
实验上的毛病。开始,实验是可重复的,而且得出一样的结果。这样,于
1911年4月,Onnes小心翼翼地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the resistsance
would, within the limits of experimental accuracy, become zero."
(H. Kamerlingh Onnes: Adad. Van Wetenshappen (Amsterdam),
vol.14, pp.113, 1911)同年年底,在重复了大量的实验后,他不再怀疑
他的发现。他在论文这写道:当温度低于某一特征温度时,"the mercury
had passed into a new state, which on account of its
extraordinary electrical properties may be called the
superconducting state."(H. Kamerlingh Onnes: Adad. Van
Wetenshappen (Amsterdam), vol.14, pp.818, 1911)
《现在,我们把这个特征温度记为Tc.》是ONNES第一次引入了“超导”
这个词:即比良导体还要“良”的导体。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水银的
纯度并不影响这种超导特性。
因为在当时,只有他的实验室能够达到如此低的温度。只有他能够作出
超导特性的实验研究,因此,超导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极大的重视。
1913年ONNES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researches on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 at low temperatures"的贡献。而对于他的超导
的发现,则没有人重视。1913年,他又发现了两种新的超导体材料:铅
和锡。而这两种材料比水银更容易做实验。这一年,他发现超导材料有
一个“阈值电流”存在,当施加在超导体上的电流密度超过这个阈值电
流时,超导体将丧失超导特性,而成为正常导体(现在我们把这个“阈
值”称为特征电流密度Jc)。而且,他也发现,这个电流密度值是温度
的函数。1914年,ONNES又开始研究外加磁场对超导特性的影响。他发现,
当外加磁场强度超过某一值时,同样,超导体也会失去超导能力,而成为
正常导体。他把这个值叫“特征磁场强度值Hc”,而且也是温度的函数。
我们可以看到,到1914年,ONNES和他的同事不仅发现了超导现象,而且
发现了许多决定超导特性的其他现象如:温度、电流强度、磁场强度等等
可以使超导体失去超导特性。
到了20年代底,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实验室可以实现液化氦气了。因此,
许多人开始研究材料的超导特性。而如何界定一个材料是处于超导状态
还是正常状态的化时代的实验则是由德国科学家Walther Meissner和
Robert Ochsenfeld于1933年用单晶锡所做的实验:超导体排斥磁通
(W. Meissner and R. Ochsenfeld: "Ein Neuer Effekter bei
Eintritt der Supraleitfahigkeit," Naturwissenschaften, vol.21,
pp.787-788, 1933)。而大量实验表明,良导体(进而理想导体是能
捕获所包含的磁通的)。现在我们把MEISSNER发现的现象称为Meissner
(迈斯纳)现象。
由于这些超导体的转变温度都太低,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寻求高转变
温度的超导体。因此,大量的超导材料被相继发现。他们的转变温度从
0.01K(钨)到9.3K(镍),甚至硅在一定的压力下以及低温下,也呈
现出超导特性。但令人惊奇的是那些传统的良导体如铜、铝等等,却没
有发现具有超导特性!3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单质金属不能提供高的超
导转变温度。MEISSNER、W. J. DE HAAS等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复合金属
和合金。到了50年代,人们已经发现V3Ga(Tc=16K),Nb3Sn(Tc=18K),
而1971年获得了高达23K的Nb3Ge。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1986年底高温超
导材料的发现。
一直到1986年,所有关于超导的报道都是金属材料。1986年底,K. Alex
Mueller 和J. Geog Bednorz发现La1.85Ba0.15CuO4具有超导特性,而且
其转变温度“高达”35K!由于这样一个发现,他们两于1988年获得了诺
贝尔物理奖(大概是历史上,从作出工作到获得奖之间隔最短的。从而
也引发了许多争论)。而真正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高温超导热潮的是1987
年一月份朱经武(Paul C. W. Chu)研究组发表了转变温度高达95K的YBCO
系列!因为这种材料可以在液氮(沸点:77K)环境下作实验。而液氮几
乎可以在任何一个低温实验室中找到!(有一种说法:没有朱经武等人
有关YBCO系列的发现,MUELLER和BEDNORZ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因此许
多人认为朱经武应该与那两人共享诺贝尔奖)。
到1995年,最高的转变温度是高达250K(零下25度!)的报道。
光有实验,没有理论就不称其为物理学了!因此,一直有人试图建立超
导理论,来解释这些超导现象。最早的理论是由伦顿兄弟(Fritz London
和Heinz London)于1935年提出的宏观理论(F. London and H. London:
"Electromagnetic equations of the superconductors," Proc. Royal
Soc. London (A), Vol.CXLIX, pp.71-88, April 1935)。该理论基于
经典宏观电动力学,认为在超导状态下电子分为无耗的超导电子和有耗
的正常电子。故该理论又被称为“双流体理论”或“双流体模型”。由
于该模型简单易懂,一直到现在都在被使用。伦敦理论可以推出迈斯纳
现象的数学表示。
基于朗道的热力学理论和相变理论,郎道(Lev Landau)和他的学生京
茨堡(Vitaly Ginzburg)发表了用于超导的著名的京茨堡-郎道理论
(V. L. Ginzburg and L. D. Landau, Zh. Eskp. Theor. Fiz. vol.20,
pp.1044, 1950〖俄文〗)(G-L理论)。该理论把电动力学和热动力学
有机地结合起来,导出了著名的京茨堡-郎道方程(G-L方程)。由于
论文是用俄语发表在前苏联的杂志上,一直不被苏联以外的人所知晓。
正是由于有了G-L理论,我们知道超导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超导体
和第二类超导体。而这两类超导体则是由京茨堡-郎道参数来定义。
1956年,巴丁的学生库柏发表了超导状态下电子成电子对的论文(L. N.
Cooper, "Bound electron pairs in a degenerate Fermi gas,"
Phys. Rev., vol.140, pp.1189-1190, 1956),现在我们把这种电子对
称为库柏对(尽管早在1946年R. A. Ogg在发表了有关超导状态下电子
对的论文R. A. Ogg, Phys. Rev. vol.69, pp.243, 1946.)。基于库
柏电子对概念,巴丁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库柏已经硕士研究生施利夫1957
年发表了著名的超导量子理论——BCS理论(J. Bardeen, L. N. Cooper,
and R. Scriefer,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Phys. Rev.
Vol.108, pp.1175-1204, 1957)。并于1972年他们三人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奖。1959年L. P. GORKOV证明GL理论是BCS理论的直接结果,从此,
GL理论被广泛地接受。BCS理论只对第一类超导体有效,而GL理论是一
个关于超导体的一般理论。(公正地讲,GL理论应该获诺贝尔奖。只
可惜,世界并非公正)。
1962年约瑟夫森(Brain D. Josephson)利用BCS理论,从理论上预言了
超导体之间的隧道效应(因此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B. D.
Josephson, "Possible new effects in superconductive tunneling,"
Phys. Lett., vol.1, pp.251-253, July 1962)。而在1963年Philip
Anderson和John Rowell从实验上证明了约瑟夫森的理论预言(P. W.
Anderson and J.M. Rowell, "Probable observation of the
Hosephson super conducting tunneling effect," Phys. Rev. Lett.,
vol.10, pp.230-232, March 1963)。而JOSEPHSON效应构成了量子干涉
仪的核心。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137.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