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et_badboy(方肃)
整理人: bennycyb(2003-03-14 13:19:36), 站内信件
|
拉上窗帘,扭亮台灯,便隐去了雨天的阴冷与潮湿。可走进张爱玲的《十八春》,依然是灰蒙蒙的冬季,一如她的大多数作品:仿佛置身于一场大雪即至的傍晚,大街上,店门已关,任凭招牌幌子在寒风中逛舞,偶尔闪现出一两个人影,脸裹得严严实实,弓着背,束着手。
世钧与曼桢技术相识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冬季。你可以想象出世钧独自在寒风中为曼桢找手套时的犹豫不决;你可看见曼桢那当舞女的姐姐在昏暗的楼道里吞云吐雾的沉沦与妖媚;你便可以感觉得到二人似火的感觉却总似那冰封的泉水,只有一股细流从冰底漫出,流淌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寒夜相送时的若即若离,刻骨铭心的思念却又欲说不能,乃至世钧一句千思万想的话出口时都是平静的“我们结婚吧”。当曼桢再次要求推迟几年时,我便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她错过了一生中最难得的机会。果然,其不久变身陷姐姐家。仍然是在那个冬季,她被困在楼上听凭那日夜盼望的脚步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慢慢消失。那份心痛与无奈,并不是用死去抹除的,一夜之间,缘尽人散。
此时才明白小说改编为电影时,更名为《半生缘》,的确只有半生的缘分,单从那灰蒙蒙的背景中就能感觉得到。而这种背景却也浸染上民国时期独特的时代色彩。哦方面是西学东渐的白热化,当时的中国是最开放的时期,如女子社会地位提高,受到高等和就职的机会也增加;同时,酒吧和夜总会的开设使更多的女子沦为陪酒女郎和舞女。西方文明的精华与糟粕一古脑的涌进来,而另一方面却又是最顽固的封建思想与生活方式:依然讲究身份、门第和家史,依然是三妻四妾,这两种看似水火不容却又丝丝相扣的现象,搅在一起便使当时的社会被涂抹得混混沌沌,同时也带上几分黄昏落日的凄凉。因此那沉闷、黯淡的背景再适合不过了。况且这也并非张爱玲的独见,张艺谋就曾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采用过。也正是在这种混沌中才产生了张爱玲笔下那种种看似离奇却又无处不在的扭曲的亲情、爱情、婚姻乃至灵魂。
其实十八春中,世钧和曼桢二人的爱情悲剧早在世钧的父亲怀疑曼桢是舞女曼玉的妹妹时便拉开了序幕。世钧是封建家庭的少爷。纵然他有思想,但去却不敢违抗父命,更不能改变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他们的爱情注定要夭折的。
从这个角度,张爱玲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揭露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在这里你看不到帝国主义的侵略;看不到资本家的骄奢任逸;看不到地方阶级的腐败无能。有的只是《倾国倾城》里的失而复得的婚姻;有的只是曼玉等人早灯红酒绿中的麻木;有的只是大小公馆,为了老爷遗产的明争暗斗。而你却已切实地感觉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与危机四伏。
合上书本,拉开窗帘,终于走出那沉闷的气氛。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
---- 水玲珑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