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1y1y1()
整理人: jeter(2000-07-17 22:34:57), 站内信件
|
《物理学的挑战》(节选)
李政道
我很高兴在中国科学院50周年纪念之际讲“物理学的挑战”这个题目,
我想从三方面来讨论一下。首先讲一下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然后讲一下
20 世纪物理学的成就,最后猜测一下21世纪物理学的前景。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
“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
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 “物理”用了
“细”和“推” 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
“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
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
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
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
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
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
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
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
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
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
增加一万至十万倍。
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
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supernova)。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
像太阳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
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
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
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
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
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
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
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
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
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
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
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
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
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
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
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
20世纪物理学的成就
下面我想讲一下20世纪物理学的成就。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这个发现对于物理学的影响非常之大,从那时起,我们遵循了这样
一条原则,就是大的由小的组成,小的由更小的组成,所以我们的
目的是找出所有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我们相信,只要把基本粒子
找出来,就可以了解其他大的物质。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研究愈来愈小的东西,一定需要愈来愈高的能量,这就是要造愈来
愈大的加速器的道理。现在已成功地归纳出所有物质是由6种轻子和
6种夸克组成的。丁肇中先生1974年发现了一种夸克,即粲夸克,
紧接着就发现了τ轻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为τ轻子质量的
测量做了很重要的贡献。
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有两项重要的进展,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和普朗克建立的方程式。迈克耳逊和莫雷的实验是1887年在美国做的,
他们测量顺地球转动方向的光速和背着地球转动方向的光速。简单的
想法是,顺地球转动方向光要走的快一点,反之就要慢一点。但实验
结果是两个方向的光速相同。
普朗克方程式是针对热的物体如何发光的问题的,物体的温度不同
有不同的光谱,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能量的分配,普朗克推测了
这个能量分配,提出了量子概念,得到的普朗克方程式与实验符合,
而经典的物理学是不能求得这个方程式的。
上述两项似乎跟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的发现,却在20世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迈克耳孙和莫雷实验引出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普朗克方程式
引出了量子力学。因而到1925年,近代物理的(pic05)理论基础被
人们了解了。随后,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半导体、超导体、
计算机、雷达、激光等等都产生了。没有量子力学,没有狭义相对论,
就没有这些20世纪的科学文明。看起来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太有关的
这两个基本的发现,引起了大批我们现在可以享受的应用。其中基础
与应用的关系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同样可以说,20世纪末
到21世纪也会有类似的发展。
21世纪物理学前景
——当代科学的重大问题
大的发展一定是从大问题上引发出来的。我提出四个问题,
当然重要的问题比这四个多得多。
第一个问题,宇宙有三种作用: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场。
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
发现对称不守恒,为什么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在1950年代发现
宇称不守恒以后似乎应越来越不对称,但实际不然,理论越来
越对称,而实验越来越多地发现不对称,使人觉得理论不行。
第二个问题,现在所知道的基本粒子有6种轻子、6种夸克,
但是夸克不能单独存在,是看不见的,这很奇怪。
天体物理学也有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整个宇宙至少
90%以上(很可能99%以上)是暗物质,而(pic06)不是
已知的物质。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类星体,类星体的能量是
太阳的1015倍,超新星的能量是太阳的1010倍。可是超新星
仅有约一年的寿命。而类星体一直还在发光,它如此巨大的
能量来自何处,我们不知道。
我先讲一下“对称”与“不对称”。为什么我们相信对称,
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不对称,这个矛盾怎样理解?有一个
理解方法,就是最多的非对称的可能性是与完全的对称一样的,
就是完全的对称会产生最多的非对称。这个提法,看来好像矛盾,
但它不但不矛盾,很可能宇宙就是如此。
举个简单的棍子弯曲的例子。对棍子施以压力,当压力小时,
棍子就被压缩,压力增大,超过一个极限,就弯曲,该极限
由欧拉方程式决定,早在300多年前欧拉就给出了解。
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对称和非对称的关系。假如棍子截面
是圆的,圆截面是最完全的对称,而棍子可以向各个方向弯曲,
可能弯曲的方向无穷多,每一个弯曲都是不对称的。圆表示最对称,
可是截面是圆的棍子弯曲时,它有无穷多的非对称的弯曲可能性。
假如棍子的截面是长方形,它只有两个方向可以弯曲,如果是
半月形截面,那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弯曲。所以非对称的可能性
与本质的对称有密切关系,本质越对称,非对称的可能现象就越多,
由此对称和非对称可以联系起来。
再进一步讨论,假如棍子弯曲了,已经是非对称了,不切开棍子
的截面,怎样可以知道它的截面是否为圆。如果棍子的截面是圆的,
它可以向任意方向弯曲,朝任意方向弯曲的能量相同,推一下棍子,
它可以转变到另外的方向,这不需要能量,是可以测量的。第一,
对称的圆棍子能产生最多的不对称弯曲的可能性,而且,不同的不
对称的弯曲方向可以通过转动连接起来。所以,在不对称的位置,
测量有没有不需要能量就可以激发这些的态,假如有,就可以知道
截面的形状。显然不同的不对称态是同一个能量级的,可以把这些
能级归到一个新的能带,叫作戈德斯通玻色子。所以,在不对称的
形态下可以推出本来是否对称。
上述例子对于粒子物理有什么意义呢?粒子物理不是棍子,什么态
类似于棍子,是真空。真空的物理定义也许应该是对称的,可是
物理的世界是不对称的,物理的真空很可能也是不对称的。这也
就解释了当前的几个重大问题。即为什么理论是对称的,而实验不对称。
基本(pic07)粒子并不代表所有的宇宙,基本粒子是在物理的真空界
之内的,物理的真空很可能不对称,可以激发。真空是一个没有物质
的态,可是,因为作用可以通过真空,所以真空的能量可以有涨落,
真空由此很复杂,像超导体,可以有相变。也许可以破坏CP(正负粒子
的对称与左右的对称)守恒与时间对过去和未来的对称性。
激发真空是目前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
实验室刚刚完成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HIC)就是用来激发
真空的,这台加速器投资10亿美元,它能够把金的每一个核子
能量提高到1011电子伏,整个金核的能量达到20万亿电子伏。
它的目的是让两个高能量金核对撞。由于能量很高,金核可以
互相穿透再分离,但是将相互穿透的空间的真空改变了,这个
改变可以延续一个短时间,由此可以研究真空在这短时期中是
怎样改变的。预测在这个真空中可以有自由夸克,而且它们可以
凝聚,这是很热门的问题。RHIC刚刚建成,2000年开始做实验,
探测器已经完成,要研究真空怎么改变。假如我们能够改造真空,
很可能也会了解一些宇宙开始时的情形,这就联系到21世纪物理学的前景。
要了解21世纪的物理学前景,就要面向现有的几个重大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夸克不能单独存在。主因是真空跟超导体相似,
现有的真空把夸克禁闭起来了。
2000年可以开始进行改造真空的实验。
另外一个是暗物质问题,暗物质的存在有什么根据呢?看一个直径
约为20千秒差距的星系。在星云周边,随便哪个星,哪个灰尘,
或者气体云,都各以某一速度运动,离心力是速度的平方除以那
一物体离中心的距离R,这个离心力应跟引力相平衡。引力是牛顿
常数跟星云质量相乘,除以R的平方。所以测量这个速度,如果已知
它离星云中心的距离R,就可以算出在这个星云里有多少物质存在。
以星系NGC3192为例,该星系发光的区域长约15千秒差距,但到
距离中心30千秒差距处,星的速度还在增加,这表示除了看得见
的物质外还有绝大多数看不见的物质。看得见的物质包括用电磁波、
红外光可以测量。看不见的暗物质不发可见光、红外光或电磁波,
但有万有引力。由于暗物质的存在,远离星系中心的物质的速度
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对967个星系测量的
结果都如此,没有一个例外,即所有的星系中极大多数的物质都
是暗物质,暗物质有引力,与看得见的物质一样,但其他性质
完全不同,不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我们熟悉的物质在宇宙中是少数。
再看类星体,它的能量是太阳能的1015倍。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能量。
最早在1961年发现类星体3C273(3C是英国剑桥第三卷射电源表,
273是它的顺序号),1982年2月,它一天之中能量增加一倍。现在
已知像这样的类星体大概有100万个。
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不了解,类星体的能源我们不知道,所以这个
宇宙充满了人类还没有了解的东西,要年轻一代去深入研究。
总结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可以简单地说,它着重简化、归纳。
另外,我们相信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大物质的构造。
这个方向使我们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到20世纪中叶,
我们发现,不是光知道基本粒子就能完全了解整个宇宙大问题的,
对称与不称的矛盾、看不见的夸克、暗物质、类星体都在基本
粒子之外。我猜21世纪的方向要整体统一,微观的基本粒子要跟
宏观的真空构造、大型的量子态结合起来,这些很可能是21世纪
的研究目标。
物理学所处理的对象比生物学的要单纯一点,所以我们容易集中目标。
物理学的研究有一套手(pic08)法,即极强的计算精密度、理论预测
和实验观测。它们都应满足高度的精密要求,就是杜甫说的“细推”。
物理学的应用常引发科学广泛的发展,像计算机因特网上常用的
万维网(WWW)和超大型文本(HTML),就是由研究高能物理的
西欧核子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了交换实验数据而发明的,现在已经
应用于日常生活。物理学也影响生物学,1950年代克里克和沃森
研究DNA的分子结构,后来基因研究大发展,也是沿着20世纪物理学
的简化、归纳方向展开的。物理学跟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有极密切
的关系,20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相辅相成,我相信21世纪也一样,
生物学不单基因研究很重要,也要了解什么是生命,这是整体。
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合作又可以更进一步地发展21世纪的科学文明,
也将产生21世纪新的应用。当然20世纪很难猜测21世纪将会怎样,
就像在19世纪很难猜测20世纪是怎么样的。不过20世纪的科学文明
是与19世纪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的,同样,21世纪的科学文明也跟
现在知道的一些重大问题会有密切关系。
最后,我向大家展示几幅画。第一幅是李可染先生为中国高等科学
技术中心举办的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作的,标题
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两牛完全是静的,对角相峙,而这
相峙之态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李老说,他一生从未画过表现斗争的牛,
他的牛永远是和平的,但为了科学,一定要跟自然界作斗争。
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教堂画了一幅表现西方上帝创造世界的画,
他的画突出的一点是,人的手指和上帝的手指之间有个空隙,
这个空隙里面好像充满了要创造的新粒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画,
可以说达到顶峰了。我请常沙娜画了一幅中国式的《创天》(见题头画),
与米开朗基罗的画对照,可以说阴阳不一,前者比较硬,后者比较柔和,
这也表明了中西文化的不同。
(本文原为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
本刊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CopyRight(C)上海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1997-99 All rights reserved.
M 工作室
您对本主页有何意见和看法请mailto: [email protected]
2000年7月16日 |首页|科学杂志|科学画报|大众医学|无线电与电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学杂志简介=>科学杂志第2期目录=>物理学的挑战
-- “天工开物”个人网站:
http://go.163.com/~yyy111/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6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