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nge777(刁民)
整理人: lxchuan(2003-03-10 21:48:32), 站内信件
|
(三)
我认为在我读书的四年里,大一的会计学原理是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门了,我足足花了三个半星期来把书看了一遍,我觉得我的准备基本上已经比较充分了.但当我拿到考题时还是马上就失去了勇气。比如一道题问“为什么资产=负债+权益?”还有一道题问我“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本书上。另外一道实务题说,金海公司购进钢材250吨,其中10吨途中损耗,20吨用于偿还债务,30吨对外投资,40吨捐赠,50吨退货……当时就晕了~~,觉得金海公司的老板肯定有神经病。
不过我解题倒是蛮麻利的,我以前读理科的嘛,所以经常是:设所得税为X......然后不做任何解释列若干个方程,得X=....因此我的实务题看上去象是高等代数.我觉得这样简洁明了,但评卷老师却常常困惑---我发现我的试卷上,"勾"总是打的软绵而犹豫,而"叉"则打的大且坚决!
我的会计学原理得了65分,是我大学期间少有的低分...
后来的三年里,我准备学校考试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再花这么长时间去看书背重点了,而是逐步学会和完善了一门手艺,那就是做条子.(惭愧...不推荐),到了大三下的时候,我这门手艺已经接近纯熟了.更重要的是我的羞耻感也随着参与者的与日俱增而渐趋于无...
大家的条子各具特色,有的剪裁精巧,有的独具匠心;而我的则以压缩率高,信息量大著称......靠着这种方式,我顺利通过了所有以记忆力为主要测试对象的学校考试,并腾出了足够的时间来应付英语和注会考试等等...
但这种应付考试的习惯和方式却对我此后的注会考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消极影响!
(四)
大二下学期,突然听到了注册会计师这个概念。真的,不管他到底是干吗的,在会计师前面加上“注册”两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有些卓尔不凡了。我承认我想考注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在找工作时派上用场,而不是真的就对当注会那么神往。
但是我发现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好象全班大部分人都被吸引了,于是不管上什么课都带一本注会书成为一种时尚,虽然可能一眼都没看,但带上一本注会就自我感觉好象没有虚度光阴。
而当我看到校园里连学园艺、学土木工程的家伙都在看注会书时,才真真切切地地感觉到,注会的诱惑力和扩散力确实非常大,甚至怀疑是不是已经超出了他本身的价值。
的确,当考注成为一种群众运动时,其中的成功者就会成为英雄,人们象传诵史诗一样传诵某个高手一次过5门的神话。当时能与之媲美的只有玩帝国时代(当年流行的一种电脑游戏)能在10分钟内升级到“青铜时代”的人。
由于动机不纯且自控能力较差,我的注会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我第一次报了三门,雄心勃勃地想有所建树,结果不到考试不着急的习惯使我在考前一个月连书都没看完,加上那年看世界杯熬了几次夜,我还没开战就已经在想如何收尸了。。。
如果一定要总结教训的话,我必须说,其实注会并不难,但必须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看书做题,想要象应付学校考试那样随便对付的话,就是相当于给注协无偿捐助报名费、考试费、资料费。。。。
唯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比我差劲的人更多,比如有些家伙年年都报5门,但直到毕业连考场都没进过。。。至少我,我还是浪费了别人的考卷和阅卷人工。
我现在还是想再去考一考,人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东西越是想得到,所以从本质上讲,注会和我小时候极想拥有的变形金刚并无多大差别,虽然我嘴硬,说过过了注会又如何等等扫别人兴的话,实际上心里头还是割舍不下,一个注会的梦想还是不断地在脑海里盘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