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fei_ge(华灵子~)
整理人: 1101234(2003-06-30 19:51:09), 站内信件
|
“生态司令”
--------------------------------------------------------------------------------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昔日带着“钢围腰”在边关找水的给水团长,今天已是名闻北疆的“生态司令”——42载边关岁月,29载荒漠找水播绿,刚刚当选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国安还是认为,自己为我国这八千里北疆生态所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40年前,我在内蒙古当骑兵时,那里的草能刮着马蹬,今天,这样的草场在内蒙古几乎绝迹了。我们一定要和自然抢时间,改善北部生态环境。”1996年1月,随着一篇《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由新华社播发,这位“甘将生命化清泉”的北京军区给水团长,以其“参加革命为了人民、手中有权服务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的崇高追求和“活着干、死了算”的忘我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团长”荣誉称号。2001年,李国安升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由于他负责当地生态建设,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生态司令”。
“成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后,我深感责任更加重大。”李国安向记者亮出了他在病床上完成的提案——那是一份关于生态建设的提案草稿。
“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体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扼制。”李国安告诉记者,与我国北部边境接壤的蒙古、俄罗斯南部、中亚等国特别是蒙古境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十分严重,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近年沙化的地域仅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已自边境向我国境内突进200多公里。
1995年以来,李国安先后到中东、北非、北欧、中亚地区和整个俄罗斯进行生态考察,足迹遍及从撒哈拉沙漠到北极圈的整个北半球,深入了解了这些国家的生态建设现状。
“我国西北部生态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堵住欧亚荒漠带风沙东侵南下的通道。”李国安说,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动态性过程,是一项规模大、范围广、投资高、周期长、技术要求严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水源的保障,需要林、灌木苗和草种的充分供应,需要紧跟种植、管理和防病虫等各种举措,特别是要适应地理环境,不同的地质单元,不同的含水储藏,要有不同针对性投入和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要有一个与大自然既和谐又积极的相处方式。
“2001年元月,我们对一场沙尘暴进行了一次实测,结果,从二连浩特到郭尔奔230公里长、50公里宽的地面上,降了500多万吨沙。有一户牧民为了保护自家的房屋不被沙淹没,用载重8吨的卡车送了200车沙。”
在生态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李国安说,生态建设,一定要克服那种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同时也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搞运动、突击的倾向,而要把它作为一项事关国家安全的长期的大工程,打破地域分割,统一指挥,科学筹划,严密管理,确保生态建设有重点、协调有序而富有成效地展开。 (徐壮志)
----
广州人,加入绿网广州!
广州人,关心广州生态,关心广州环保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