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焦点专题>>精彩讨论>>浅谈劳动供给与就业问题

主题:浅谈劳动供给与就业问题
发信人: city-colour(兰亭丹青)
整理人: -aoding-(2003-02-27 03:36:54), 站内信件
  现在就业是一大难题,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丰富的就业岗位,但事实上人们的就业压力更重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但我认为,劳动力的供给与经济需求是一致的。就业问题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模型:求职者博弈
这是我根据纳什的囚徒博弈引申出的
  一个企业需要日工作十六个小时的劳动力,有a,b两名求职者前去应聘。八小时工作制是社会公认合理制度(但假设法律没有规定工时上限)。企业对一名求职者透露: 
  如果你能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我将录用你一人,并对超过八小时的部分支付加班费。
  两个求职者均收到同样的信息,如果他们两人都拒绝额外加班,那么企业不得不同时雇佣两人。但两人均要考虑另一方的态度,如果另一方愿意工作十六个小时,那么不愿意加班的求职者就会失去这份工作。当两人都对工作有迫切需要时,他们都会选择工作十六个小时。这样一来,企业就只需从两人之间挑选一人,而这两个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只好竞相降低加班费用。最后企业不仅减少了雇员,而且支付的工资远低于雇佣两名劳动者的需要。
  注:即使一人愿意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律,企业也不会支付相当于正常劳动者两倍的工资。然而这一人有能力胜任两人的工作量。 

  把范围扩展到n个人竞争每日mn个工时的职位,m为合理劳动时间。如果n个求职者都能坚持只按照每日m个小时的工作量工作,那么n个求职者都可以获得工作。但求职者对于闲暇时间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他们每人都会愿意增加一定的劳动时间。取其加权平均数r,则会导致r*n/m+r个就业者失业。
  有人认为劳动者是有层次的,马克思基于的劳动时间的劳动价值理论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但是,劳动者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必然要花费大量学习时间,这一部分时间,我认为是属于劳动时的。 西方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中提出了效用论,但我认为,在劳动力的供给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效用问题。共产主义经典作家在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预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这个“各尽所能”中就蕴涵着劳动行为效用的问题。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传统认识是人类天性懒惰,但我认为懒惰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劳动岗位与其劳动偏好不一致。在农业社会,它突出表现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鸿沟消失了,但人们普遍忽视了脑力劳动的各个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由于工作岗位不可能满足个人的偏好,劳动对许多个体(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来说只是谋生的手段,所谓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则大多是一种类似邪教的蛊惑人心的用以麻痹人们使其忘记个人劳动偏好的说教。在这样一中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选择行业时更注重行业的需求程度和工资水平而不是个人偏好。而这样一种选择从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乃至进行初等和中等教育时就开始了。而一切知识技能都来源于教育,但在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知本”水平来源于其投入的受教育时间。所以说知识也是可以通过时间量化的。但对于少数天才这一点并不适用,但是既然他们有着“天赋才干”,那么其才干所适用的行业也定是其偏好所在了。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厉行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由于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型消费品屡见不鲜,劳动者为了体验新出现的消费品宁愿无原则的减少闲暇时间。对于劳动者的非理性行为,我国政府应仿效北欧国家对劳动时间进行严格的直接控制而非利用加班工资来间接控制工时。虽然我过已有较完备的劳工法,但是政府行为中存在“若斯悖论”,在保护劳动者与扩大生产以增加财政收入中更愿意选择后者。所以劳动者要真正解决就业的问题,必须彻底改变把传统的把幸福建立在消费扩张的价值观念。这不是一两个人觉醒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其解决途径只有一条:全世界劳动者,团结起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