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版友文集>>untamed文集>>厂房与仓库

主题:厂房与仓库
发信人: untamed(纹身)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23 16:50:50), 站内信件

 
     去SBS电台录访谈节目,接我去的朋友在前往的路上对我说:“厂房快到了。”我吃了一惊:“怎么,先要参观工厂么?”朋友笑了:“你要去的不就是厂房么?”车子不久就转进了一个厂房建筑的车库,下车进入内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SBS设在悉尼的电台所使用的空间,确实是利用一座宽阔深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它利用原厂房的结构,前半部两厢造出二楼的大回廊,当中形成气势恢弘的天井,天井里布置成艺术展览厅,两壁悬挂着绘画与浮雕,当中是些圆雕和装置艺术,从二楼回廊下望,只觉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二楼回廊墙上也悬挂着大大小小的造型艺术作品,一路欣赏过去,意识到这里的艺术品展示,是刻意突出多元的意蕴,原住民的艺术作品多有蟒蛇及各种其它动物的变形图像,体现出他们认为自己跟那些生命一样都是大自然骄子的意识;欧陆移民后裔的作品则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手法里,又强调出澳洲人的特殊装饰趣味;也有希腊、俄罗斯、土耳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移民的各具特色的作品,中国移民的书法、山水画扇面等作品也很抢眼。SBS是政府全额拨款的非赢利宣传机构,它的任务就是弘扬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文化的多元性,求得各种族、文化间的亲好和谐。
    走到后半部分,那是利用原厂房改造成的办公室与播音间,迎见我的电台负责人先带我参观了一圈,最后来到中文部,据介绍,现在每天下午都有两小时的普通话广播,收听的华裔公民和侨民很多。我很愉快地接受了电台记者的采访。几天后我在墨尔本华厦中文传媒集团的电台又做了一期节目,巧的是,那家电台的办公室和播音间也是利用一个较小的厂房改造成的;那回是直播,且有热线电话打进来,我没想到来电竟接二连三应接不暇,有的热心听众问到我觉得澳大利亚有什么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对此我立刻答曰:有的,比如合理地利用改造旧厂房。
    目前中国各处地方都有若干工厂或因其位置在发展中的城市里已不适宜而搬迁,留下了掏空的厂房,这些厂房往往被视为赘物、废物,其地盘被有关部门出让了使用权后,获得地盘的开发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些厂房拆毁,然后去盖些所谓能体现出现代化风貌的供“成功人士”享用的“尊贵邸宅”。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工厂原来属全民所有,搬迁或停产后,其土地使用权怎么能就成了有关部门的商品,可以卖给开发商,或与开发商联手经营用以发财呢?当然澳大利亚的情况与此有很大的不同,且不在土地归属问题上去进行讨论。澳大利亚的做法,前提是:城市里所有超过70年的旧建筑,一律视为文物,绝不允许随便拆除,但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改造,使其仍能适宜当代生活,得到利用。我所去的两个电台,前者是政府用税金,后者是私人出资加以改造,据说对于一般澳大利亚人来说,这种外观保持住历史旧貌的厂房,与其它那些比如说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市政厅、文艺复兴韵味的教堂一样,都能唤起一种审美愉悦感。
    SBS电台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他在厂房上班,在仓库安家,乍一听,觉得他住得够差劲的,后来朋友开车路过了一栋那样的仓库,我才明白,那外表古旧的仓库,经改造为公寓后,是比我下榻的外表华美的新花园大厦还要贵上两档的高级住宅。据说开发商为改造那样的仓库,投资比建新房大多了,技术上要求也极高,只是因为许多澳大利亚人都具有“以旧为美”的“厚古薄今”心理,市场需求颇大,高投资高回收不成问题,所以有些开发商竟乐此不疲。
    我当然不主张照搬澳大利亚人对废旧厂房和仓库的那些做法,但我们能不能至少也保留住一些那类的旧建筑,将其就便改造为展览馆、图书馆、购物中心、多功能会议厅、剧场、健身场所……等公众共享空间呢?
 

[关闭][返回]